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浮车型5模块低地板有轨电车的结构特性以及铰接装置的运动特性,将车辆进行合理的划分,作出轴重、轮重计算模型,运用力平衡与力矩平衡原理,计算出轴重与轮重。这是精确控制车辆轴重与轮重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根据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的结构特性,推导了车辆轴重和轮重计算方法,运用此方法编写相关计算文件并对车辆进行了轴重和轮重计算。分析结果显示,该计算方法合理,便于轴重及轮重的计算,有助于车辆设计过程中的重量指标控制。  相似文献   

3.
现有计算方法对于长编组浮车型有轨电车的重量计算较为繁琐,为研究重量分配计算新方法,以7模块100%低地板有轨电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浮车型有轨电车相邻车辆间的铰接结构形式,以超静定理论为基础,将有轨电车车体及其安装设备简化为刚体,采用虚位移原理推导刚体系的静力学平衡方程,通过变形协调原理分析不同车体的受力状态,计算车辆轴重和轮重。编写计算机程序将方法参数化,将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文中计算方法合理有效,可应用于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设计过程的重量管理。  相似文献   

4.
以铰接式动车组为计算模型,详细阐述了铰接式轨道车辆轴重、轮重的计算方法和过程。首先计算出转向架上部车辆的质量和重心。其次根据单节车加载在转向架上的力情况建立计算模型,计算出加载在不同转向架二系簧上的力。然后以单个转向架为计算模型,考虑转向架所有的受力情况,计算出每个转向架的轴重。最后根据轴重和车辆重心分布情况计算出轮重。本方法简单可靠,适用于单铰和多铰动车组或其他轨道车辆的轴重、轮重分布计算,能够为整车结构设计、调试和检修维护提供较为精确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机车重量、轴重和轮重的计算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机车重量、轴重和轮重计算的目的,给出了轴重和轮重计算的力学模型,并介绍了目前计算中采用的标准和考察的项点。  相似文献   

6.
移动式机车车辆轮重称量系统由车轮承载装置、荷重传感器及数字移量仪组成。现场使用表明,可准确、便捷的称量机车车轮轮重,轴重和整车重量。  相似文献   

7.
8.
介绍了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的编组形式,进行了车辆轴重及轴重平衡仿真计算。通过分析得出利用铰接调节车辆轴重均衡的措施,这些措施能满足车辆轴重平衡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有轨电车防撞性能提高后,为适应车体强度要求,其下部铰接装置和贯通道折棚需重新选型与设计.文章提出了一种能适应单车型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具有超大通过空间的单铰接贯通道方案,并分析了其在恶劣工况及线路条件下的运动位置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为验证浮车型5模块低地板有轨电车铰接装置结构和强度,通过试验和有限元计算的方法对其进行校核.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表明,铰接装置结构满足强度要求,该有限元的计算方法符合实际情况,可为以后同类铰接装置的设计和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详细介绍了多编组铰接式胶轮电车的系统架构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分析了车辆的运动学关系,利用MSC ADAMS动力学软件分析车辆最小半径曲线通过情况。样车试验结果表明,确认设计及计算结构满足车辆运行需求。  相似文献   

12.
对某35 t轴重机车车轮辐板形状进行优化,在曲线及道岔通过工况时,优化后的车轮辐板最大等效应力小于优化前,并且通过轮辐板优化降低了车轮质量。提出大轴重机车车轮辐板优化后形状的主要特征,为同类型车轮辐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根据40 t轴重货车结构特点,建立了重载货车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并对不同线路谱和速度下40 t轴重货车的轮轨动力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研发我国8轴机车作准备,本文建立了均衡梁式2Bo--2Bo轴式机车轴重转移分析模型,研究了牵引高度、轴距和一、二系刚度及二系圆簧纵向布置对黏着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牵引高度对黏着利用率的影响很大,如何降低牵引高度是8轴机车提高黏着利用率的重要任务。转向架中心距与轴距对黏着利用率的影响很小,轴距的确定主要应考虑机车的动力学性能。二系圆簧的纵向布置对黏着利用率有重要的影响,并且随刚度增减的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7 t轴重货车的动力学试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轴重、工况和速度对动载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轮轨磨耗及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是影响大轴重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了40 t轴重重载货车动力学模型,从轮轨磨耗、疲劳损伤2个角度,研究曲线半径对40 t轴重货车通过曲线时动力性能的影响,给出最小曲线半径的建议取值。研究结果表明:货车在曲线上运行时,轮轨磨耗和疲劳损伤均在小半径曲线上更严重;与400 m曲线半径相比,曲线半径800 m时轮轨磨耗降低68%,轮轨间出现轮缘接触的频次得到有效控制;曲线半径1 200 m时轮轨磨耗和疲劳损伤分别降低80%,58%,滚动圆外侧10~30 mm内基本不再出现疲劳损伤。建议最小曲线半径一般情况下取1 200 m,困难情况下取800 m。  相似文献   

17.
针对铁道机车的称重调簧计算方法的研究,文章提出了"边际轮重"的概念,建立了铁道机车用于轮重分析的模型和通用方程组,演绎了轴箱弹簧加垫对机车各车轮轮重分布影响(即边际轮重)的计算过程,并以某三轴转向架为例给出了具体的边际轮重计算结果。文章还介绍了基于整车称重试验台实际测到的轮重称重数据和二系悬挂的结构特点,计算理想轮重和理想加垫量的方法,以及对理想加垫量计算结果进行规格化处理的原则。最后给出了所介绍的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欧洲增加轴重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欧洲铁路货运车辆增加轴重的现状,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轮轴过盈配合面损伤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轴过盈配合面的微动损伤常常导致车轴产生裂纹甚至断裂,为了避免以往用高压退轮的方法带来的2次损伤,采用原位剖切的方法,将车轴与轮毂配合分离来观察分析轮座表面损伤的基体特征。结合对配合面的显微观测和力学分析对损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复杂的载荷作用下,RD2型车轮与车轴轮座接触边缘发生复合微动,配合面的2个接触边缘存在一个宽度约20 mm环状磨损区域,并伴有微裂纹的形成,破坏特征完全符合微动疲劳磨损机制。评述和比较了现有的车轴抗微动损伤的措施,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深入研究车轴损伤机制及预防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