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电设备》2006,23(1):7-8
大家一致公认,大型远洋运输船舶的建造已经果断地从欧洲国家转向了亚洲国家。近年来,韩国、日本和中国共同占有世界造船市场大约85%的份额。不过,欧  相似文献   

2.
《船艇》1991,(4)
日本造船工业会会长新近就日本造船业在1990财政年度中的经营状况谈了一些看法。该会长认为,日本造船业现已占据国际造船市场50%的份额,这表明日本造船业的状况已有了明显改善。在1990年上半年中,日  相似文献   

3.
韩国造船劲势不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造船工业迄今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尽管过去一年媒体曾经相继报道说,积极发展造船工业的中国正在步步紧逼,但是英国伦敦的评论家认为,韩国造船工业在今后20年内,或者至少在2015年以前,将继续领先于亚洲甚至世界。韩国将继续保持其在目前世界造船市场中40%的份额,日本将保持其30%份额,中国是20%,而欧洲是10%。其主要原因是韩国造船工业早就扬弃劳动密集型和低效益的造船方式,而是不断扩大技术设备投资,大胆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4.
1999年日、韩、中三国竞争态势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艇》2000,(2)
据外刊报道,目前全球75%的造船量集中在远东。世界造船市场形成日本、韩国和中国三足鼎力的格局。欧洲因建造油船和散货船的价格无法与远东竞争,所以占世界造船量份额不会很大。今后这一格局也难有所变化。报告预测,到2007年韩国和日本占世界造船量的份额仍有望双双达到35%,中国占15%,欧洲占10%。  相似文献   

5.
《船艇》1990,(12)
日本邮船公司近日发表了“世界集装箱船市场的现状”一文。该文认为:①1989年世界集装箱航运市场中日本恢复领先地位;②1989年世界集装箱船订单空前增加,③1992年世界可能出现集装箱船供过于求的局面。1989年,全世界营运的集装箱船为918艘、计2328万总吨(2501万载重吨)、144万TEU,比1988年的增加37艘4.2%、9万增加 TEU6.7%。其中日本营运的集装箱船为168999TEU,所占份额比1988年增加6.95,并从1988年的第三位(前两位为美国和台湾)一跃为第一位;美国为168592TEU,所占份额比1988年下降1.6%,屈居第二,台湾为  相似文献   

6.
朱汝敬  侯华伟 《船艇》2005,(1):42-44
散货船的建造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和韩国三大主要造船国家,所占世界市场总份额高达95.7%。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散货船建造国,日本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7.
胡树威 《集装箱化》1994,(1):21-22,27
从上表可知,10年间世界集装箱总量翻了一番。在这期间,世界集装箱生产总量为600万TEU,其中约40%用于更新报废的集装箱。美国集装箱拥有量仍稳居世界第一,但其份额已从10年前的45%下降到37%。英国虽仍居第二位,但其份额已从10年前的12.5%上升到15%。  相似文献   

8.
可以说,大型远洋运输船舶的建造已经果断地从欧洲国家转向了亚洲国家。近年来,韩国、日本和中国共同占有世界造船市场大约85%的份额。不过,欧洲的船舶工业还谈不上到了没落地步,35万造船工人每年仍然能创造船舶工业产值4504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以出口换取的收入。到目前为止,欧洲的造船在技术和基础设施上仍然具有强大的优势,拥有建造先进的旅游船和其他复杂船舶物资的供应能力和生产设备。[编按]  相似文献   

9.
仲传燮 《中国水运》2006,(10):22-22
大家一致公认,大型远洋运输船舶的建造已经从欧洲国家转向了亚洲国家。近年来,韩国、日本和中国共同占有世界造船市场大约85%的份额。不过,欧洲的船舶工业还谈不上到了没落地步,35万造船工人每年仍然能创造船舶工业产值45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以出口换取的收入。到目前为止,欧洲的造船在技术和基础设施上仍然具有强大的优势,拥有建造先进的旅游船和其他复杂船舶的能力和生产设备。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瞩目于由韩国、日本和挪威垄断的海洋工程,想打进其中并获取大的份额。虽然目前全世界在建的92座石油钻井平台中有一半以上已由新加坡船厂承接,但为了满足新一轮对海上钻探船和钻井平台的需求,新加坡的造船企业正在寻求扩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建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苏萍  宁涛 《中国水运》2006,(2):54-55
欧洲交通运输概况 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欧洲交通运输量增长了120%以上。公路运输量增长很快,目前在各种运输方式运输量中份额约占88%,运输周转量比例约占78%;铁路运输量份额从21%下降为7%,运输周转量比例约占15%;内河运输量4.4亿吨,虽然绝对量增加了,但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远洋航务》2009,(11):30-31
他是识时务的俊杰,受命于航运界的危难之际,策动联盟,付款赎单,清欠运费;他是善巧思的谋士良才,通达知变,用份额制解决了青岛市场日本航线价格战的冶动,制定中国首例航线市场准入公约;他是竭心尽力的“外交家”,能言善辩,构筑了民间行业协会的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他是识时务的俊杰,受命于航运界的危难之际,策动联盟,付款赎单,清欠运费;他是善巧思的谋士良才,通达知变,用份额制解决了青岛市场日本航线价格战的冶动,制定中国首例航线市场准入公约;他是竭心尽力的“外交家”,能言善辩,构筑了民间行业协会的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积轩 《船艇》2006,(9):34-35
新加坡正在争取在由韩国、日本和挪威垄断的海洋工程建造中的更大份额。虽然目前新加坡船厂已经接获了全世界正在建造的92座石油钻井平台中一半以上的钻井平台,但为了满足新一轮对从海底打出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市场的海上钻探船和钻井平台的需求,新加坡的造船企业正在寻求扩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建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阳洁 《游艇业》2010,(9):78-80
在吕佳扬看来,华人世界的游艇制造业在世界市场可以占到更大份额,也应该占到更大份额,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海峡两岸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海运情报》2007,(6):19-21
中国造船业的产出和产能增长迅速。在世界订单中所占的份额,以载重吨计接近20%,2006年的新订单大约为25%;从修正总吨来看,数值也接近15%。中国的目标是在2015年前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多数业内分析人士预测,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会大大提前。2006年8月发布的一份中国政府政策报告概括出的雄伟目标是,中国要在世界造船业中达到40%的份额。  相似文献   

17.
我国钢产量从1996年突破1亿吨以来,已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2004年钢产量达到2.73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26%。2003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48亿吨,2004年进口2.08亿吨,从2003年开始超过日本的进口量,已成为世界第一的进口铁矿石大国。铁矿石已经成为我国外贸散货进出口中的最大货种,也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接卸散货的主要品种,在港口的吞吐量中占有很大的份额。2004年我国沿海港口外贸进港金属矿石吞吐量为2.09亿吨占全国沿海外贸进港货物吞吐量的33.5%,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金属矿石吞吐量达4.31亿吨,占总吞吐量的13.0%。我国进口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约占世界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40%,在全球铁矿石运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1欧洲船舶工业发展近况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间,大型远洋运输船舶的建造已经从欧洲国家转到了亚洲国家。韩国、日本和中国共同占有世界造船市场大约85%的份额。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苏格兰克莱德和英格兰北部,以及瑞典哥特堡(Gothenburg)和马尔莫(Malmo)的大型船厂都曾建造过20万吨级的油轮,但现在多半都寂寞无声,无人问津,其他的许多船厂甚而已经关闭了。不过,欧洲的船舶工业仍拥有35万职工,每年船舶工业产值达450亿美元,一半以上是以出口换取的收入。到目前为止,欧洲的造船在技术和基础设施上仍然具有强大的优势,船舶配套物资供应及生产设备毫不欠缺,能够建造先进的邮轮和其他复杂的高技术船舶。  相似文献   

19.
世界航运业的复苏,带动了修船业的快速发展,修船市场的竞争亦非常激烈。作为亚洲修船业龙头的新加坡,拥有裕廊、吉宝、三巴旺等超大型修船集团,凭借多年的修船经验,领先技术优势,已经形成规模经济,在国际修船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势力。同时韩国、日本也形成了较强的修船综合竞争力,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实行资产重组,到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办厂,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提高修船市场的份额,增强在世界修船行业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航务快讯     
95年7月中日线集装箱海运量 据日中海运输送协议会统计,1995年7月,中日航线集装箱海运量达66908TEU,比94年同期增长16.4%,比6月份增长2.7%。其中,中国向日本出口51377TEU,比94年同期增长28.7%,中国船承运比例为88.7%,其中中远承运比例为46.2%,地方船的承运比例为53.8%;中国从日本的进口由于中国对家电等消费品的限制,货运量只有15531TEU,比94年同期减少12.9%,中国船公司的承运比例为83.3%,其中中远的承运比例为58.6%,地方的承运份额为41.4%。中国自日本进口减少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