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控单体泵系统喷射特性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电控单体泵的喷射特性进行了建模仿真。研究了燃油系统结构参数对喷射压力和喷油速率的影响以及转速对喷射延迟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射延迟时间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喷射压力与柱塞—喷孔直径比成正比,而喷油速率与柱塞—喷孔直径比成反比,柱塞—喷孔的直径比决定了燃油喷射系统可能达到的最大喷油压力和最大喷油速率;最大喷射压力和最大喷射速率都随着长度比的升高而降低,最大喷射压力受长度比的影响比最大喷射速率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2.
有来有往     
《汽车与运动》2010,(4):174-174
<正>广大读者有任何问题都可加入汽车与运动读者群咨询。QQ群:48751651,加入请注明"汽车与运动读者"。Q汽车尾部贴有"TDI"标识,代表什么?A首先说明这款车是柴油发动机,TDI是英文Turbo Direct Injection的缩写,意为涡轮增压直接喷射。汽车厂商为了弥补柴油发动机动力不足的问题,于是在柴油机上加装了涡轮增压装置,使得进气压力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3.
《重发科技》2006,(1):38-39
共轨系统将燃油压力产生和燃油喷射分离开来,如果把单体泵柴油喷射技术比做柴油技术的革命的话,那共轨就可以称作反叛了,因为它背离了传统的柴油系统而近似于顺序汽油喷射系统。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电控单体泵预喷射时序控制算法,开发了基于MPC563微控制器的控制器数字系统,考虑预喷射量和主预喷间隔的要求、单体泵凸轮供油段长度限制等因素,在单体泵试验台上进行了预喷射探索试验.试验表明:预喷射会在高压油管内形成压力波动并影响主喷射;压力波动循环间变动小;随着转速升高压力波动逐渐减小;在转速低于1 200 r/...  相似文献   

5.
《汽车杂志》2005,(1):69-69
一汽大众宝来1.9TDI:宝来的涡轮增压直接喷射柴油发动机装备了高压泵喷嘴、喷嘴增压、废气再循环(EGR)和双质量飞轮等一系列世界最前沿的先进技术,排放达到了欧Ⅲ的标准。高压泵喷嘴使柴油与空气混合更充分,燃烧更彻底。  相似文献   

6.
当前,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已经完成了从轿车用自然吸气式与非直接喷射相结合的发动机、载货车用直接喷射发动机,到100%直接喷射与电子控制相结合发动机的转变。喷油器的峰值压力也由当时的50-80MPa增加到现在可以达到200MPa压力的泵喷嘴系统。  相似文献   

7.
对采用电控单体泵和共轨喷油器的双电磁阀控制燃油系统进行试验研究,该系统能完成对供油和喷油的独立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双电磁阀控制燃油系统可方便地控制启喷压力,从而灵活地调节喷油规律;可在部分工况下实现等压喷射;双阀系统开始和结束喷射时刻的燃油压力会影响实际喷油持续期的长度,喷射压力越高,实际的喷油持续期越长.  相似文献   

8.
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发展至今,经历了由蓄压式到机械式再到电控式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早期的柴油机采用空气喷射系统,即用压力为7兆帕的压缩空气将燃油吹入汽缸中。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德国博世公司为代表的机械式喷油系统取代了蓄压式供油系统,使得柴油机在车辆上得到广泛应用。机械式喷油系统包括直列泵和分配泵,分配泵按泵油方式又分为转子式和单柱塞式。  相似文献   

9.
14.在传统的直列泵或分配泵柴油喷射系统(包括电子控制系统)中,由柱塞偶件产生的燃油高压通过高压油管传送到喷油器上,当喷油器端的燃油压力达到设定值时,燃油压力就迫使喷油器开启并喷油,喷油t的多少由开始通过泄油降低燃油系统的压力时的《)决定.因此叫做“位盆控制’。A.喷油器开启时间的长短B.喷油泵的喷油正时C.柱塞偶件的位置D.柱塞偶件的形状和行程15.共轨式柴油喷射系统、泵喷嘴式柴油喷射系统和单体泵式柴油喷射系统都将产生高压的功能和控制燃油定t的功能分开。他们通过对喷油器电磁阀的触发实现喷油器的开启和关闭,根据喷…  相似文献   

10.
对电控单体泵高压燃油喷射系统进行预喷射技术的研究。在AMESim中搭建了电控单体泵系统的模型并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燃油喷射系统的基本参数变化规律。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预喷射仿真研究,其结果显示:预喷射在油管内形成压力波动,对主喷产生影响;预喷油量越大,主喷油压波动越大,平均主喷油压越小,导致相同喷油脉宽下主喷油量减少。虽然预喷射形成的压力波动随转速的升高而减弱,但中低速时的影响不可忽视,故如采用预喷射,须重新标定主喷脉宽MAP。  相似文献   

11.
<正>自从开始实施排放法规以来,对发动机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厉,致使柴油机技术采用的喷油压力持续不断地提高,其中大约20年前欧洲推广的1000bar喷射压力的分配泵以及12年前进入市场的1350bar喷射压力的共轨喷油系统是现代柴油机高压喷射的两个里程碑。7年前又首次推出了采用压电直接控制技术的共轨喷油系统应用于轿车,并投入了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2.
涡轮增压器     
朱丹 《汽车驾驶员》2011,(10):68-69
涡轮增压器是一位瑞士人在1905年申报的专利。80多年后,第一台TDI柴油发动机的问世才标志着涡轮增压器在实际应用上取得突破。此后又过了20年,它才进入汽油机领域。增压器的原理很简单:发动机工作时需要氧气,只要增加氧气供应和喷射更多燃料,输出功率就会变大。但是每个气缸的容积有限,除非你有办法将更多的空气吹进汽缸。这就需要增加进气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晓青 《汽车情报》2004,(26):27-29
一汽一大众在捷达柴油轿车上市1年之后,1.9L宝来柴油TDI(涡轮增压直接喷射)轿车,年初推向市场。这次推出的是1.9L宝来TDI,售价比同配置的宝来1.6高1.5万元。2004年预计销售2500辆柴油宝来轿车,销售8000辆柴油捷达轿车。从外形看,它与其它宝来轿车完全相同,最大的区别是它装备了最新型的德国大众TDI柴油发动机,这是一汽一大众自2001年推出第一款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捷达车后又一款柴油动力轿车。这也是中国第一辆直喷式涡轮增压柴油车。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6.泵喷嘴系统的前景展望与发展较为完善的共轨喷油系统相比,泵喷嘴系统虽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但在2007年前,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喷油压力尚未达到200MPa时,泵喷嘴系统因具有很高的喷油压力而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比如,德国大众公司的泵喷嘴柴油轿车无需装用颗粒捕集器就能满足欧Ⅳ废气排放标准,这无疑很有吸引力。提高喷油压力是改善柴油喷雾质量的唯一方法,因此柴油机喷射技术领域内进一步开发的目标仍然是继续提高喷油压力以降低原始排放。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切线凸轮的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特性在匹配切线凸轮型线下的燃油特性。进行了高转速和低转速下的试验,低转速下对应的供油速度低,如果供油提前角太提前将导致断续喷射,高转速下较大的凸轮速度将对应较高的供油速度,使得供油压力高,因此可用凸轮速度范围受到限制,切线凸轮速度变化较大使得对应的工作区间较短;进行了不同提前角下的试验,供油角度的变化对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喷射特性影响较大,不利于通过调节喷油角度来优化排放性能;进行了不同油量下系统的特性试验,发现不同油量下喷射特性变化大,变化规律不满足理想喷油规律的需求;进行了高速下燃油系统试验,高速时由于压力波的影响出现了二次喷射。结果说明,切线凸轮型线的速度段斜率大,能够快速实现高速供油,有利于快速建立供油压力,但是采用切线凸轮的单体泵燃油系统的供油特性受到转速和提前角的影响,不利于发动机面工况的匹配和大功率柴油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西门子VDO准备于2006年批量生产其开发的第三代压力共轨喷射系统PCR3。与上一代产品相比,其喷射压力有显著的提高,同时效率更高,多级喷射更有效,它的推广使用将可使大批车辆无须颗粒过滤器就能达到2008年执行的欧V排放限制。PCR3的心脏是一个新型喷射器,该喷射器上的压力执行器  相似文献   

17.
汽车新技术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珅  王娜 《汽车维修》2004,(8):48-49
FSI技术不仅可以增加发动机的功率输出,有效地发挥发动机动力,而且可以使油耗降低约15%,从而延长了停车加油的间隔时间。FSI技术采用类似于TDI(直接喷射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的技术,通过一个活塞泵提供10MPa以上的压力,将燃料提供给位于气缸内的电磁喷油器,控制的精确度接近毫秒。  相似文献   

18.
自从开始实施排放法规以来,对发动机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厉,致使柴油机技术采用的喷油压力持续不断地提高,其中大约20年前欧洲推广的1000bar喷射压力的分配泵以及12年前进入市场的1350bar喷射压力的共轨喷油系统是现代柴油机高压喷射的两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美国Stanady自动化发展与研究中心最近推出一种设计新颖的新型电子喷射系统。这种称之为“DS”系统的喷射系统不但适合于直接喷射发动机,而且还适合于间接喷射发动机。由于其喷射压力大,且油量和喷射时间控制准确,因此特别适用于新型动力输出的需要。 当前所使用的油泵中最经济的替换物就是DS系统,其关键部件是能使直接喷射发动机获得所需高压的电子控制DS加油泵。DS系统对喷油时间和油量进行控制的方法称之为充-溢式法。它装有一种由螺线管控制的新式阀门,以保证对油泵的准确控制。这种新的设计可以省去电子控制转子泵上的许多造价昂贵的继电器和传感器。 1 DS泵  相似文献   

20.
供油系统电磁延迟和液力延迟导致实际喷射脉宽与控制信号脉宽之间存在差异.利用由喷雾图像获取的喷雾脉宽作为实际喷射脉宽,对喷雾脉宽与控制信号脉宽之间对应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次喷射喷雾脉宽大于控制信号脉宽,且脉宽差量随着喷射压力增大而缩小,与背景气体密度基本无关;多次喷射喷雾脉宽大于控制信号脉宽,且脉宽差随着喷射压力增大而缩小;两次喷射喷雾间隔小于控制信号喷射间隔,且喷射间隔差在不同压力、预喷油量、控制信号间隔下保持不变;燃油融合现象发生的实际临界喷射间隔时间小于由喷油规律所获取的临界喷射间隔时间.本研究提出了利用喷雾对供油系统喷射脉宽进行研究的新思路,并为多次喷射控制策略的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