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郑和与上海     
今年七月十八日是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后一次归来550周年纪念日。国家有关部门已决定在上海筹建郑和纪念馆,以迎接后年7月11日郑和首下西洋58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郑和并非上海人,童年时代在家乡云南昆阳度过,青少年时代在北京生活,  相似文献   

2.
《航海》2005,(4):F002-F002
今年是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航海壮举,永载世界航海科技发展的史册。郑和七下西洋广泛传播中华文明.推动各国睦邻友好的外交活动。成为航海史上的千古佳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实践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出发地-南京     
《航海》2005,(4)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 600年前的7月11日,郑和奉旨出使西洋,拉开了七下西洋的帷幕。  相似文献   

4.
发生于15世纪初叶的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被史家誉为“明初之盛事”而流芳百世。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访美时,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说:“500多年前, 明朝著名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同友邦结好。”这是对郑和历史功绩切中肯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卫太夷 《中国航海》2005,(2):1-4,27
自190 4年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以来,史学界根据新发现的遗迹及史料,翔实证明和评价郑和为中国明代大航海家是中肯的,毫无异议的。但是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这一命题的学术争鸣中,却众说纷纭,有踪迹建文说、宣扬国威说、耀兵异域说、贸采琛异说、经营国际贸易说、朝贡贸易说等等,莫衷一是。笔者以为郑和七下西洋的使命,其目的是贯彻执行明成祖对外开放、和平友好、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政策,其次为航海贸易。据此笔者在文中缕述三条论据,以及郑和七下西洋的全部外交活动予以阐明。郑和七下西洋2 8年的历程,是以航海为载体,从事频繁的外交活动,架设起中国连接亚非各国的友谊桥梁,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功不可没。因此笔者提出:对郑和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应在大航海家的桂冠之上,加赠明代杰出外交家的桂冠。  相似文献   

6.
胡善寿  古山梅 《航海》1993,(5):40-41
明水乐年间,我国伟大的远洋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下西洋,他那浩浩荡荡的船队,都是从江苏刘家港(今太仓浏河)来到福建,驻泊在长乐县吴航候风,然后从五虎门扬帆出国。  相似文献   

7.
2005年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伟大壮举的600周年.这个百年一遇的伟大日子的到来,在中国和世界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近二十几年,有关的省、市,包括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有些国家相继成立了致力于郑和研究的学术团体,发动学者著书立说、创办刊物进行了不少研究郑和、宣传郑和的活动.2002年国家成立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筹备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着各种纪念活动.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就是在这种纪念、研究郑和活动热潮推动下成立的.不少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为了更有力地推动纪念郑和、研究郑和的活动,还提出申报成立中国郑和研究会的倡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除了七下西洋的业绩脍炙人口、永垂史册外,他还有两件遗物,有幸留到今天。一件是第六次远航归来编绘的《航海图》,另一件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访问伊斯兰教圣城——天方(今麦加)时,请画师绘下的《天房图》。现在我们谈谈前者的一些细节,颇饶兴味。该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  相似文献   

9.
韦振华 《珠江水运》2006,(Z1):143-145
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伟大的航海活动,也是一次中华文化的传播活动,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促进国人对海洋意识的觉醒,重视发展海洋事业。  相似文献   

10.
罗梅君 《珠江水运》2012,(11):62-65
六百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实现了七下西洋的壮举,他的远洋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瑰丽一页,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大国风范。自2005年国务院批准将郑和下西洋的首航日7月11日确定为我国的航海目以来,中国航海日已走过了七年的历程。2012年7月11日,以“感知郑和、拥抱海洋”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航海日即将在南京启航。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以不同方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这位航海先驱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和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近年我国领导人多次在对外交往中论及郑和下西洋,这一故事已经成为我国与各国睦邻友好交往的名片。考量我国领导人关于郑和下西洋评论的语境,发现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中,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文明互鉴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巍 《上海造船》2005,(2):43-46
太仓自元代海运漕粮而兴起,郑和七下洋以太仓为起锚地和归舶港.介绍了目前太仓保存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太仓人.郑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以太仓为代表的江南经济繁荣发展为依托,又极大地影响了明代太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方面,推动了太仓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大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昌盛,其影响一直惠泽波及至今.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纪念航海先驱郑和的“航海热”在中国大地涌动。在荡漾着“航海热”的氛围里,“郑和”的名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世人耳熟能详,七下西洋的伟大民族精神一次次让人热血激荡。7月8日,郑和航海暨国际海博会在上海隆重开幕,吸引了来自中国以及海内外众多的炎黄子孙,同时也引来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众多国家的宾客。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纪念航海先驱郑和的"航海热"在中国大地涌动.在荡漾着"航海热"的氛围里,"郑和"的名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世人耳熟能详,七下西洋的伟大民族精神一次次让人热血激荡.7月8日,郑和航海暨国际海博会在上海隆重开幕,吸引了来自中国以及海内外众多的炎黄子孙,同时也引来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众多国家的宾客.  相似文献   

16.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六年(1431年)太监郑和奉命七次出使东(太平洋)、西(印度洋)洋,为了促进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开拓航线,扩大贸易,他和他的舰队在海上活动了二十六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有成千上万的随员和工匠同行,声威可谓大矣,但是封建史官对此并不重视,  相似文献   

17.
《船舶工程》2005,27(3):14-14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郑和七下西洋所率庞大船队的诞生地、当年建造郑和宝船的龙江宝船厂遗址——南京宝船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已接近完工,可望于7月正式对游客开放。  相似文献   

18.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远渡重洋,其航行规模之大,航海技术之先进,船队组织之严密,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所无法比拟的。郑和七下西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两万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论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半个世纪;论规模,远非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任何船队所能企及。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20.
2003年、在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一艘中国最大的仿古木帆船,也是郑和下西洋时一种主要船型——“ 绿眉毛、朱家尖”横空出世,带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海洋文明,在浩翰东海重新启帆远航。 “绿眉毛”木帆船历史悠久。据资料表明,“绿眉毛”船型始于宋、元朝,而在明、清得到广泛应用,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