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按图索骥"?No!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已经"out"了!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维护等全产业链都可以通过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采用数字化手段将"虚拟"与现实连接融合起来,让各个环节更为效率。BIM带来的技术变革、管理变革不言而喻。●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BIM技术以其标准化、可视化的设计理念也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新主流"。智能、高  相似文献   

2.
<正>"按图索骥"?No!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已经"out"了!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维护等全产业链都可以通过BIM技术,采用数字化手段将"虚拟"与现实连接融合起来,让各个环节更为效率。BIM带来的技术变革、管理变革不言而喻。"过去,修建一座大桥的施工图纸有数千张,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沟通和表达的时候不够清晰、直接。现在,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特性,如同看3D电影一般,整座大桥的施工工艺、技术流程、施工方法和设计建成后效果,都一览无余。"这是一位工程师对BIM的形  相似文献   

3.
正依托近六十年持续改革发展所积淀的雄厚实力,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委关于"人才兴企、科创强企"的指示精神,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任务,立足行业科学发展需求,集合优势资源,研发高新技术,全面深入推进以BIM技术中心、大数据中心、科研及标准化中心为龙头的"三中心"建设,进入中国交通BIM技术研发推广的第一梯队,承担广西交通运输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营重任,大力推进公司科研管理和广西交通运输技术标准化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BIM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已从最初的建筑领域逐渐延伸到公路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管理中。利用好BIM技术,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公路资产管理,促进人工智能交通发展,奋力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众所周知,当下在建筑界最火的,莫过于BIM技术。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作为新一代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5.
建筑信息模型(BIM)顺应建筑数字化、信息化的历史潮流,是大势所趋。BIM技术可有效弥补传统工程设计模式中协同性差、设计精度不够、设计成果不可持续利用等缺点,具有提高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的效率与质量、节约成本、缩短工期的优点,可促进在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内各方信息的交流。然而也要认识到推广BIM技术并非一蹴而就,技术的变革需要克服行业和市场等方面层层壁垒和障碍。只有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才能在新技术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BIM信息模拟技术是一项科学合理、便于复查、信息透明的系统性工程,依靠该技术各个参与者可以针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沟通,实现建筑模型信息的共享。文章介绍了BIM技术应用的特征,并以南宁地铁1号线为例,研究了BIM技术在地铁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7.
地铁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管理相当重要,但目前的系统很难满足企业与实际操作人员的需要,可视化程度不高、设备维护不精准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地铁项目的运营管理。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地铁运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并以南京地铁为例,构建设备BIM模型及信息数据库,从空间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维护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实例化阐述了该系统的功能和特点。该系统的创新性体现在ERP+GIS+BIM管理平台、BIM+FM设施物业管理模式、高效的电子化工单管理、多平台和技术融合、BIM+物联网技术结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BIM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BIM技术以不可阻挡的趋势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BIM技术以其标准化、可视化的设计理念也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新主流"。与此同时,在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多个政策文件的支持下,这股"主流"逐渐进入交通建设等领域。可以说,  相似文献   

9.
BIM技术在交通行业的应用前景和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9月6日,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交通建设与管理》杂志举办的"交通运输行业BIM技术应用培训班暨技术创新助力品质工程新疆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研究院、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BIM工作室主任吴宏波做专题报告《BIM技术在交通行业的应用前景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二十四年前,一场"甩图板"运动帮助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实现了从纸笔到计算机二维绘图的飞跃;十四年前,BIM引领的二维向三维过渡和升级已经成为设计、工程的必然趋势。而近年来,随着BIM方法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施工设计项目中的切实应用,以及BIM技术在行业中的广泛开展,欧特克一路见证着无数率先部署BIM实施的企业所缔造的一个又一个精美绝伦的设计项目,这其中不乏老牌建院、创新型设计单位和知名建设工程公司。基于BIM的复杂特大桥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跨越风景秀丽的东,范蠡大桥桥塔采用  相似文献   

11.
以BIM技术为代表的三维数字化技术是交通强国、智慧交通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交通行业建设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文章以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都巴段为例,针对高速公路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构建了项目全要素对象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进行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方案分析和施工管理优化,形成了示范性的BIM技术应用体系和应用流程,并研究了BIM技术在交通产业链延伸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装配式桥梁设计与施工信息不对称、成本和时间超支、质量等问题,保障装配式桥梁建设进度与质量,以BIM技术应用展开分析,从设计环节、施工环节探讨BIM技术的应用方法。研究表明,BIM技术通过数字化建模、数据整合和可视化分析,旨在提高桥梁工程的整体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BIM技术的目标是将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各个阶段的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以便项目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和承包商等各类利益相关者能够更好地协作、共享信息,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模拟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建筑物信息模型(BI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不同领域中均可为用户提供三维模型表述。通过对BIM和GIS各自属性特点的介绍,探讨了将两者有效结合,在轨交规划选线、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交接、运营维护管理等不同阶段共同发挥的作用,为轨交全寿命周期的资源信息共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BIM技术在我国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市政道路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市政道路对于BIM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了BIM技术在市政道路设计阶段应用的优势,并从平台选用、总体方案、流程梳理、设计环境、协同管理、专业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提出适用于市政道路全过程全专业设计的BIM建模方法和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15.
正交通运输部将BIM列为十大重大技术方向和技术政策之首,BIM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利用好BIM技术,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公路资产管理,有助于促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无论是从公路设计、建设,还是从技术应用、打造品质工程等方面看,都十分有必要推广这项技术。BIM这一方法和理念自2002年提出后,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十几年之后的今天,随着国内多项重大建筑项目的开工建设,企业已经开始将BIM技术的运用纳入建筑工程的工作范畴,试图用BIM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BIM技术作为建筑信息模型的全新理念,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南宁市快环综合整治项目(北湖立交)改造工程为实例,应用了Bentley平台建立BIM模型,提出对装配式市政桥梁传统设计管理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在装配式市政桥梁设计管理中运用BIM技术的信息化流程,可以明显提高设计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BIM技术发展状况和桥梁监测方法的应用,文章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桥梁监测平台的设计与应用,将桥梁基础数据的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传送、安全评估及预测集为一体,依据桥梁载荷、整体结构和局部数据等,进行桥梁安全状况的总体性预测评估,为桥梁后期养护运营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8.
BIM技术和GIS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交通领城和建筑领域带来了更好的机遇,针对BIM和GIS技术的特点及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分析基于BIM+GIS技术的公路工程可视化管理方法,经过倾斜摄影建模、格式转换、模型简化和业务关联之后,公路工程的可视化管理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设计效率,增进项目的管理能力,更好的控制项目质量。  相似文献   

19.
桥梁工程项目中运用BIM技术能有效提升设计与施工水平,降低各类故障问题的发生几率,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文章分析了BIM技术应用于桥梁工程的优势,并从数字化加工、桥梁设计、施工模拟、施工管理等方面,阐述了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运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不仅介绍了BIM技术具有的特征,还从桥梁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出发,研究BIM技术在桥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优势.体现了BIM技术应用对桥梁项目建设带来的重要作用、为桥梁工程生产模式带来的重要变革.通过总结BIM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桥梁工程领域BIM技术的改革和应用提供思路,希望能为桥梁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