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越常在弯道处。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和内需下降等诸多困难因素的影响,大金龙化危为机,走出了一个V型反转的行情,在行业率先走向经济回暖的春天,成为傲冬扬帆、弯道超越的行业典范。  相似文献   

2.
弯道易造成车辆速度控制不当而成为事故多发路段。为改善弯道安全,本文针对弯道路侧警示标志的布设展开研究,制定弯道路侧安全警示标志梯度提示策略,依托高保真模拟驾驶实验平台,建立山区弯道虚拟场景,选取急弯标志、限速标志(Speed Limit Sign, SLS)及可变信息板(Variable Message Sign, VMS)作为警示标志,在弯道对传统提示策略(急弯标志)、二级梯度提示策略(急弯标志和SLS)和三级梯度提示策略(急弯标志、SLS及VMS)开展实验,获取33名被试驾驶人的车辆运动、眼动数据和主观问卷。选择平均速度、纵向加速度、速度遵从率、标志单次注视时长、标志注视提前距离、反应时间以及主观评价等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和事后测试,对比不同提示策略对驾驶人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策略,梯度提示策略能有效提高驾驶人注意力,减小对警示标志的视认距离和反应时间,帮助驾驶人在进入弯道前提前完成减速,并在弯道稳定保持低速行驶。本文研究可为弯道路侧安全警示标志连续布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车辆在道路弯道上的跟驰特性及稳定条件,在经典OV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路面摩擦、弯道半径和超高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弯道力学特性建立弯道OV模型。基于弯道路段车辆跟驰扰动原理,采用傅里叶级数收敛对模型线性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到了弯道跟驰模型的扰动稳定性条件。依据敏感性系数影响因素,绘制了不同弯道弧度的弯道交通流稳定区域曲线图。为验证弯道跟驰模型的有效性,对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和路测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相同初始密度条件下,弯道车流的稳定性随着弯道弧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一种直接没设带有缓和曲线弯道边线的方法。本法只需一台经纬仪架立在地面上任意一点,即可测设距离弯道中心线任意距离的边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动量系数(β)和能量系数(a)的定义出发,根据Engelund弯道流速分布理论,导出弯道的β和a的表达式,它们均可表示为一个只与弯道宽径比D(B/Re)有关的系数和顺直河道的β或a乘积,同时讨论了采用β=a=1的偏差情况,有助于提高水力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弯道床面切应力是弯道泥沙起动的直接动力,运用弯道水流概化模型试验,利用先进的ADV进行了三维流速数据的采集。弯道水面横比降与纵比降的沿程分布公式以及弯道水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进一步推导得到了弯道床面切应力分布的公式。通过计算,给出了不同参数对弯道床面切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计算床面切应力的分布不仅与前人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更加完善和系统化,为深入探讨弯道水流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弯道床面切应力是弯道泥沙起动的直接动力,运用弯道水流概化模型试验,利用先进的ADV进行了三维流速数据的采集。弯道水面横比降与纵比降的沿程分布公式以及弯道水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进一步推导得到了弯道床面切应力分布的公式。通过计算,给出了不同参数对弯道床面切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计算床面切应力的分布不仅与前人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更加完善和系统化,为深入探讨弯道水流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沟床糙率是泥石流流速计算的重要参数,由于理论计算十分复杂,在实际计算中人们多采用经验方法来确定,但这样使得流速计算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本文基于弯道超高现象以及弯道流速计算的改进,得出了一种较为实用的泥石流沟床糙率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高速公路弯道车速预警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高速公路弯道处事故率高的特点,以降低弯道处交通事故率为目标,介绍了一种应用于弯道的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预警系统。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道路的识别、道路参数测量等,提出高速公路弯道车速预警系统设计理念,以降低弯道处车辆的行驶速度。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时期湖北实现"弯道超越"的发展构想,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成为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本文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导向出发,对湖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转型、发展战略调整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示范校引领的重点方向,对政府如何加强指导协调、带动全省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双车道公路平曲线处车辆冲出车道或驶入对向车道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为寻求车辆在公路平曲线处行驶时的侧向位置预判方法,研究基于驾驶模拟实验,设计了不同半径和转向的双车道公路平曲线,获取了车辆在弯道中点处侧向位置和进入弯道前速度。以车辆入弯前速度和弯道半径及转向为自变量,构建了车辆在弯道中点处侧向位置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平均预测精度达94.32%。研究为提前感知车辆在弯道处的安全风险提供了途径,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弯道处车辆冲出车道或驶向对向车道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2.
做好山区公路弯道最小半径指标设计是提升山区公路安全性的重要举措.通过对车辆弯道行驶动力学分析,以事故临界状态为限制建立安全模型,讨论了在不同设计车速下,弯道圆曲线最小半径与超高、横向附着系数等参数的关系,通过Carsim仿真软件验证了安全模型的正确性.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弯道设计应重点考虑避免车辆发生横向侧滑失稳,弯道最小半径与超高、横向附着系数值成反比,与车速呈正比,并与车型参数无关,进而提出山区公路弯道最小半径指标优化建议.在实际设计应用中,还应根据预测弯道最大运行车速值和横向附着系数值对最小半径指标进行校核.  相似文献   

13.
船舶通过弯曲航道所需航宽的计算对于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叠加原理,分别计算出在无风流情况下过弯道所需航宽、流致漂移量、风致漂移量、偏航量。然后相互叠加得到有风流情况下船舶通过弯道所需航宽.  相似文献   

14.
《家用汽车》2015,(Z1):92-93
<正>比亚迪控股股东兼执行董事王传福媒体朋友们常谈"弯道超车",中国汽车工业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我们认为技术和产品是关键,革命性技术带来颠覆性产品,比亚迪542战略和后续车型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真正实现"弯道超车"的利器。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汽车工业中国梦绝不可能完全依赖外资品牌,其最终实现只能是中国自己的品牌。我们需要进一步凝聚政府、行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造国际级的中国品牌。中国汽车不仅要为中国市场的顾客创造价值,也应该为世界贡献中国人创造的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善意。这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汽车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弯道环流与沿河路基冲刷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河弯水流形态和弯道环流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弯道中泥沙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试验观测,建立了沿河弯凹岸路基的最大冲刷深度计算公式,为沿河路基护坡和挡土墙的基础埋置深度进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弯道水流特性是水利界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而弯道水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的分布则是其重要内容。运用弯道水流概化模型试验,利用先进的ADV进行了三维流速数据的采集,从中提取了纵向流速参数。基于作者提出的弯道水面横比降与纵比降的沿程分布公式,经理论推导得到了弯道水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分布的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公式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弯道水流特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长江叙渝段为原型建立连续弯道概化模型,进行定床水流试验。结果表明:过渡段的边界形态对连续弯道横比降分布存在明显影响,与单一矩形弯道中以弯顶呈完全对称分布特征不同,弯曲放宽复式河槽边界条件下弯道的横比降呈不对称分布,其后弯区域比降大于前弯。建立了反映边滩形态因子的最大横比降和全弯道横比降分布公式。  相似文献   

18.
汽车弯道前方碰撞预警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驾驶员最优预瞄加速模型,对汽车弯道前方防撞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阐明了汽车弯道前方碰撞预警控制模型的原理以及弯道道路边界检测算法.设计了角度法来分辨雷达获取的信息中位于本车道的前方障碍物,建立了汽车弯道防撞控制算法.经软件模拟仿真表明:该方法能够识别出前方弯道上行驶的车辆,正确预警;紧急情况下能启用控制器控制车辆安全行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虚拟道路行驶仿真方法,在具有不同路宽的弯道上,进行了小客车行驶试验,分析了通道宽度与不同的弯道半径、转角相组合时其变化对行驶轨迹和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弯道转角在20°~50°时,通道变宽能使轨迹半径和速度明显地、近乎线性地增加,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转角为20°、半径低于200 m的弯道.当通道宽度从2 m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山区公路弯道处小型车的油耗特性,以福州市森林公园至鼓岭山区道路弯道上的交通流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拍摄车辆上下行的视频资料,通过Tracker采集小型车的行驶特性数据,使用Matlab拟合出平均行程速度、断面位置和机动车比功率(VSP)的三维关系模型;根据关系模型和小型车的瞬时平均油耗率建立弯道油耗模型,并计算不同平均行程速度值下小型车在过弯过程的油耗。结果表明:平均行程速度与油耗满足三次多项式关系,弯道油耗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弯道小型车的过弯油耗进行预测,对实施节能减排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