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几个对线网规划总体效果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规模预测的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结点的设置与合理分布。总结了如何合理有效地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并以此来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大量、快速、公交化的优势,缓解和改善城市的交通压力。  相似文献   

2.
吕春娟 《轨道交通》2008,(10):87-89
“资源共享”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推崇,本文就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如何实现机电设备与设施方面的资源共享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衔接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出发,以公交车与公共自行车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苏州市轨道交通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理清公交换乘的时间问题。由此,分别从短、中、长三阶段提出了改善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衔接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运行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系统的分析,分别从基础设施、运营、信息化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基于综合灰色关联度加权法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运行效率评价模型;以重庆轨道交通的换乘站为例,计算了换乘车站的多项指标并排序,得到评价结果。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轨道衔接换乘系统规划设计的优劣是轨道交通能否发挥客运系统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对换乘客流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原则、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市内其它交通方式的协调衔接。  相似文献   

6.
在地铁站出入口以及周围交通线路已定的情况下,选取指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换乘站停车场的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换乘站停车场选址的模糊评价模型。以3个方案为例,证明所建立的评价模型运用简单,便于实践,可以将复杂的方案快速地进行优劣排序,获得客观、公正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简要地阐述了影响轨道交通换乘的两个主要问题,并就其中换乘站内客流的组织问题做了详细研究。在分析换乘站内客流特征的基础上,考虑乘客客流的构成和分布及影响协调组织客流的因素,提出优化站内客流组织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上海现有轨道交通线路(含磁浮线)12条,运营总里程450公里。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再建成轨道交通约200公里。届时,50%的市民将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较目前提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拥有交通运量大、方便快捷、地上空间占用少等优势,渐渐成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骨干,其运输潜能的发挥依赖于合理的交通衔接系统。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线路和车站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该系统与其它交通衔接的方式及技术问题,并给出了国外在这方面比较好的做法,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提出了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轨道交通线网客流特征实质上是车站客流时空分布叠加及交换的效果体现,通过分析车站客流的波动性,发现北京轨道交通系统在不同时间维度和区域范围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针对车站特点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周边不同用地类型的车站客流时空分布差异性特征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进站客流和换乘站客流特征以及进出站客流接驳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提出应建立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和多样化的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方式;重视换乘站在网络中的合理布局,改进换乘站设计与运行组织;结合车站区位特征制定差异化接驳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陶涛 《城市交通》2017,(6):57-62
通过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两线换乘车站站位关系、乘客换乘路径和站台型式组合三大要素,基于综合叠加后形成的换乘形式,对城市轨道交通两线换乘的便捷性进行分析。依据换乘距离计算结果,在不考虑客流分布特征等其他外部因素时,同站台换乘便捷性最高,垂直平行比水平平行便捷性更好;十字型、T型、L型换乘便捷性依次降低,在线路相交时应优先选择十字型;虚T型、虚L型和分离式换乘便捷性较低,主要取决于换乘通道长度。无论采用何种换乘形式,为便于统筹协调资源和提高运作效率,建议换乘车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在管理界面、设备设施两个维度做好切分。  相似文献   

13.
研究乘客路径选择行为有助于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布规律.本文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乘客路径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换乘时间对乘客换乘费用感知的影响.实际调查表明,乘客感知的换乘走行时间与实际的换乘走行时间符合幂函数分布.本文将换乘走行时间惩罚系数设定为换乘走行时间的幂函数.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乘客出行广义费用模型,采用改进的深度优先算法搜索两点间的有效路径,并利用Logit 随机路径选择模型计算各有效路径的选择概率.最后,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数据对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案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开行方案下,中间折返站能力为线路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分别针对中间站站前折返与站后折返,根据列车折返作业流程,分析列车在中间站的最小间隔时间,建立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模型;并考虑列车接发车作业与折返调车作业之间的冲突,分析有作业干扰情形下的车站能力.案例表明:小交路列车开行比例越高,车站的发车能力越小,但不发生作业干扰时,大小交路开行方案对车站能力的影响较小;而在有产生作业干扰情形时,站后折返能力损失可能达30%以上,要高于站前折返.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有必要合理安排通过列车在中间折返站的到站时间,以减少作业干扰、避免线路能力损失.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车站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的基层生产单位,对外承担大量乘客售检票、乘降、换乘等客运作业。车站客运组织的效果影响着正常运营情况下乘客群体的舒适和安全,以及紧急情况下客流的迅速疏散。为全面反映车站客运组织水平,提出客运组织评价指标概念及其理论计算方法,以期为车站客运组织评价进一步计算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而为改善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方案和优化布局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6.
车站能耗定额标准是城市轨道交通能耗评价和节能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能耗的需求出发,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耗的构成;以北京市轨道交通部分车站为例,分析不同类型车站的设备能耗构成,特点和建筑面积,日客流量,敷设方式,出入口数量等因素对能耗的影响;基于能耗定额评价方法,提出包含基本、奢侈性、舒适性能耗定额水平的车站能耗定额标准;基于不同类型车站,探讨非空调季和空调季的车站能耗定额标准的差异,从达到能耗目标角度提出相应的节能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都在建设或者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资料是项目的必要性论证、方案比选、确定系统规模、进行效益分析的基础,科学合理地预测客流已成为决策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及时总结城市自身的轨道交通成长规律和客流特征,有助于提高客流预测的准确性.本文根据广州已开通的八条轨道线运营资料,对轨道交通从单线向网络转变过程中的成长规律和客流特征进行分析.最后,从公交整体水平提升、换乘点接入、站点周边用地开发、以及轨道票价制定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为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行人交通特性,以北京市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站台视频资料为基础,观测站台区域行人交通行为,分析行人速度、候车位置分布、密度时空分布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与街道环境相比,站台区域行人自由流速度均值偏高,且站台与楼梯邻接区域行人速度随密度的增大下降较快;车辆到达之前行人候车呈队列形式,车辆到达后呈扇形分布在车门两侧;站台区域行人密度时空分布受轨道交通车辆班次影响,表现出规律性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与区域轨道交通的一体化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系统,是城乡统筹交通体系的一大支柱。不仅为城市中心区的出行提供方便,而且能使城市中心区与外围组团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缩小城乡经济生活差距,保障合理的通勤时间,为市区人口产业向城市外围扩散创造条件。从城市与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的内涵出发,对城市与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轨道交通线网一体化规划的建议,为决策和设计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为背景,发挥自行车交通与轨道交通的有效换乘对提高轨道交通客流量有一定作用.以西安市轨道交通一二号线站点为例,结合西安市居民区、商业中心分布以及旅游景点的分布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针对西安市自行车换乘站点进行初步选址,分别以主要人流换乘出行范围,自行车存放环境,换乘站点周边人口数,出行费用以及换乘时间作为要素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依次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得出决策方案.为以后西安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