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洞庭湖区淤泥质黏土水泥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湖南洞庭湖区某高速公路淤泥质黏土软基处理工程,进行淤泥质黏土水泥改良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水泥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变形模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试样的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淤泥质黏土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养护龄期和水泥掺入比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无侧限抗压强度增长速率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水泥掺入比的增大而增大;水泥土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可以分为加载初始阶段、塑性上升阶段、应力~应变下降阶段和残余强度阶段等4个阶段;水泥土的变形模量随着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含水率高、水泥掺入比低和龄期短的试件呈现塑性破坏,而含水率低、水泥掺入比高和龄期长的试件呈现脆性破坏。  相似文献   

2.
粉质粘土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结合某工程粉质粘土水泥土进行室内配合比的试验成果,研究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水泥掺入比及龄期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水泥掺入比和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大;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增大速率随龄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着水泥掺入比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水泥掺入比的增加,水泥土的破坏模式由塑性破坏逐渐变为脆性破坏;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掺入比及龄期的数学表达式.该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聚丙烯纤维红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聚丙烯纤维对红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红黏土中掺入一定量的聚丙烯纤维,可以明显地提高其无侧限抗压强度,聚丙烯纤维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是素土的1.18~2.54倍;聚丙烯纤维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纤维含量和纤维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纤维能提高红黏土的残余强度,增强了土体的破坏韧性,使破坏模式由脆性破坏向塑性破坏转变;纤维在土体中形成了空间网状结构,约束了土体的变形,提高了土体的整体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聚丙烯纤维红黏土作为路基填土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了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谢旭 《铁道建筑》2005,(3):82-83
粉喷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长期值对于粉喷桩复合地基设计至关重要 ,通过试验测定需要 3个月 ,而实际工程往往不可能在 3个月后再进行设计和施工。文章运用灰色理论 ,提出根据粉喷水泥土一系列早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值预测其长期值。试验表明 ,该方法的预测结果可满足实际工程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结合武广客运专线路基填料的工程实例,采用正交试验的试验设计方法,对花岗岩风化物经石灰改良后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试验研究,确定其抗压强度与颗粒级配、粒径大小、石灰剂量、压实度、养生龄期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正交试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出主要影响因素的权重,从而为花岗岩风化物石灰改良土用作客运专线路基填料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利用温控动三轴试验系统,开展淤泥质粉质黏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温度、加载频率、动应力幅值对土体的累积塑性应变、动弹性模量、阻尼比和孔压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淤泥质粉质黏土的动力特性发展规律受动应力幅值的影响很大,当动应力幅值接近临界动应力时,增大振动频率会降低临界动应力值;在相同应力水平下,淤泥质粉质黏土的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呈现热硬化趋势;在不同的动应力幅值、振动频率和温度下,淤泥质粉质黏土的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随动应变的增大而减小,动应变随动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近似呈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7.
软岩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是评价改良土性能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本文对水泥改良和石灰改良的风化泥质板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试验揭示石灰改良土存在最佳掺合量的基本规律;并对水泥改良土不同的养生条件、龄期、压实度等因素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进行一系列对比分析,验证在相同压实度条件下,水泥改良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优于石灰改良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研究结论:通过试验研究得出:水泥改良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水泥掺合量增大而增大,因水泥改良土不存在最佳水泥掺合量;用水泥来稳定软岩这种加固方法具有非常好的水稳定性,相同压实度条件下的水泥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并非在最优含水率时达到最大;因此在改良土地填筑过程中要进行养护.  相似文献   

8.
水泥土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深港西部通道工程中涉及的三种不良地层软土,选用两种水泥固化剂及多种特定的水泥添加剂,进行水泥土配比及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养护龄期及水泥掺量的增大而增大,并呈现很好的相关性,因此,可通过水泥土早期强度预测后期强度;采用硅酸盐水泥比普硅水泥加固效果更好,在相同掺入量的情况下,前者的90天强度比后者高出21%~44%;对本工程含有机质的软土,在掺加少量FDN-5等外加剂和15%的水泥后,水泥土强度大于1.2MPa,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9.
粉质黏土作为一种常用的路基填料,受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后其微观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路基强度的改变。为研究多次冻融后土体力学强度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以东北地区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土体的扫描电镜(SEM)、压汞(MIP)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基于分形理论,分别计算土体颗粒、孔隙三维分形维数,并据此建立分形维数与力学强度的关系公式。研究结果表明:随冻融次数的增加,土体颗粒重新排列,整体性受到破坏,孔隙体积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试样含水量升高后,5~20μm孔径的孔隙含量逐渐减小,而0.3~5μm孔径孔隙含量增加;分形维数很好地反映了冻融循环过程中土体微观结构的变化特点,由分形维数与无侧限抗压强度构建的回归方程得知,分形维数越大,土体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泥砂浆桩无侧限抗压强度室内配比试验,研究不同水泥掺入比、不同掺砂量及不同龄期条件下水泥砂浆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发展规律。试验研究表明:水泥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砂,可以明显地提高水泥砂浆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水泥掺入比相同时,28 d龄期的水泥砂浆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水泥土的2.2~3.7倍;水泥砂浆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掺砂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掺砂量达到30%以后,强度随着掺砂量的增大而减小。水泥砂浆桩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水泥掺入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而增大,其中前期的强度增长速率较快,后期较慢。水泥掺入比低、掺砂量低、龄期短的试件试件呈现塑性破坏,水泥掺入比高、掺砂量高、龄期长的呈现脆性破坏。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应用提供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养护温度对水泥改良风积沙的影响,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选用的养护温度为30℃,40℃,50℃,60℃,70℃和80℃,水泥掺量为4%和5%,压实系数为0.90和0.95.研究不同养护温度对水泥改良风积沙的应力应变曲线、无侧限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和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养护温度升高,水泥改良风积沙的应力...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纤维掺量、水泥掺量及养护龄期对聚丙烯纤维加筋水泥搅拌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劈裂抗拉强度影响,进行纤维掺量为0~5%,增量0.5%,水泥掺量为10%,15%,20%和25%,养护龄期为7,14,28,60和90 d的抗压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加筋水泥搅拌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及拉压比随着纤维掺量的...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地区某工程的膨胀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石灰掺入率、压实系数及养护龄期对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压实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随着石灰掺入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佳掺灰率为9%。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压实系数对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养护龄期,而掺灰率的影响最小。改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呈应变软化模型,试样的破坏模式为脆性破坏。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劈裂抗拉试验,研究纤维掺量、水泥掺量、土样含水率和养护龄期等4个主要因素对纤维水泥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水泥土劈裂抗拉强度与纤维掺量、水泥掺量及养护龄期呈正相关关系,与土样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水泥土破坏模式为脆性破坏,纤维水泥土破坏模式为塑性破坏。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在抗拔桩设计中对嵌岩桩承载力影响因素理解不足,导致桩基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采用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嵌岩深度、岩土体性质和桩型对桩基极限抗拔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等截面桩极限抗拔承载力随嵌岩深度的增加呈近线性增加,扩底桩极限抗拔承载力呈非线性增加;较软岩与软岩比较,扩底桩极限抗拔承载力增幅超过200%;扩底桩极限抗拔承载力高于等截面桩88.7%~95.2%。  相似文献   

16.
从铁路客车车体静强度试验的具体实例展开讨论,依据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解决措施,对照车体静强度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对铁路客车的寿命周期进行分析。对现行的铁路客车运用维护及检修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