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吉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调查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几条典型高速公路车辙病害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取芯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车辙病害产生的原因,对车辙病害的防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结合工程实例,对微表处在路面车辙处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在发生车辙的路段,采用三米直尺法对车辙进行检测、评价,并在微表处处治车辙之前,针对裂缝等病害使用合理的措施提前处治。微表处处治后两年内,每隔半年对该车辙路段跟踪检测,未发现明显的车辙病害,可见在严格控制施工工艺的情况下,微表处对于车辙病害的处治有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结合宁通高速公路广九段路面车辙病害处理实例,对微表处在高速公路车辙病害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一套有效的施工控制方法,并对实施后的短期效果进行评价,为今后高速公路路面车辙病害处治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车辙病害的处治方法,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使用微表处进行了车辙病害的处治实践,结果表明:使用微表处处理轻微的车辙病害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西省已建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段沥青路面早期车辙病害的调查并进行相关试验分析,发现大部分车辙病害为失稳性车辙,分析了造成这种路段车辙形成的原因,提出并介绍了较为有效的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市干线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调查,分析了该路段产生车辙病害的主要原因.对比了已有的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的途径,并结合当地的工程实践经验进行了车辙养护措施的遴选.进一步优化了车辙养护技术方案,并对现场车辙养护试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与评价,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山西临汾地区多条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车辙病害问题的分析,提出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出现的形式和诱因,对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的处置方式给出意见。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车辙病害是沥青混凝土路面主要病害之一,车辙使得夏季雨天辙槽积水,冬季融雪结冰,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车辙的产生需要一定周期性,根据车辙的发展规律,如何在车辙产生的早期采用适宜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性养护,延缓车辙发生的速度,推迟铣刨处理的时间,减少维修费用等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微表处修复车辙技术是一项施工方便、造价低、适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车辙是现代高等级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病害。在分析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对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方法进行了评述,提出了防止形成沥青路面车辙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辙是实行渠化交通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主要针对我省某条高速公路车辙分布、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交通量、钻芯取样等方式对产生车辙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车辙主要产生于中面层和表面层,车辆超载、混合料级配不合理及用油量偏大是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国内外加速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成果为基础,从路面结构及组成、沥青混凝土(AC)组成、交通条件、环境因素等方面探讨影响路面车辙的因素,在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中,考虑和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能有效地控制沥青路面车辙。  相似文献   

12.
郭明 《北方交通》2007,(2):35-37
SMA路面同以往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比,在抗车辙、防水损害、耐久性、抗滑等指标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故此对SMA路面的施工特点、施工工艺行总结分析,对今后该类型路面施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沥青混凝土车辙发生及发展的分析,车辙与沥青混凝土内部温度、材料性能、路面结构、行车荷载、行车速度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对各影响因子与车辙总变形建立了关系;而对于路面材料性能方面,选用三轴重复荷载试验进行了模拟,并用其结果--流变数F<,N>来表征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性能,并建立了关系,结果表明预估精度可靠,...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惠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通车后,出现车辙、裂缝等病害,采用浅层压浆技术处治,达到了维修补强路面基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规范沥青路面车辙深度的控制标准, 研究了车辙深度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考虑车辙断面特征, 建立了车辆跨越车辙时的动荷载计算模型, 并以冲击系数量化了车辆对路面结构的冲击效应; 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车辆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的内部损伤, 探索了不同车辙深度下路面使用性能的衰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车辙深度对路面结构的冲击效应不可忽视, 冲击系数随着车辙加深线性增加, 基于冲击效应的车辙深度应不大于11 mm; 沥青混合料层的最大拉应变位于上面层层底, 与车辙深度正相关, 中面层和下面层的拉应变与车辙深度负相关, 但应变水平显著低于上面层, 基于面层弯拉破坏的车辙深度应不大于15 mm; 最大剪应力出现在上面层层底, 随着车辙深度的增加缓慢增大; 车辙深度处于5~10 mm, 各面层的剪应力整体变化较小, 当其从10 mm增加到25 mm时, 上面层0~1 cm深度处的剪应力增加了14.5%, 增速明显超过中面层和下面层剪应力的减小速度, 基于面层剪切破坏的车辙深度应不大于10 mm; 车辙深度对无机结合料稳定层拉应力的影响不大; 车辙深度超过15 mm后应关注路基顶面压应变的变化, 防止路基出现大的变形。   相似文献   

16.
车载激光断面仪装备有激光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它具有先进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能够连续、快速地测定路面平整度及车辙,并且不影响道路正常交通,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路面的施工期质量控制、竣工验收评定以及路面养护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等。  相似文献   

17.
宋应发 《交通标准化》2008,(19):101-103
按照现行沥青路面和沥青混合料设计法所设计的路面,难以保证道路在交通荷载、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不出现过量车辙。而采用车辙试验以及利用三维有限元程序计算确定出的材料永久变形参数来进行车辙预估,既能够避免单轴蠕变试验的不足,又能实现路面结构设计与材料组成设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按照现行沥青路面和沥青混合料设计法所设计的路面,难以保证道路在交通荷载、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不出现过量车辙。而采用车辙试验以及利用三维有限元程序计算确定出的材料永久变形参数来进行车辙预估,既能够避免单轴蠕变试验的不足,又能实现路面结构设计与材料组成设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沥青路面主要损坏类型为车辙、开裂和水损坏,通过力学计算重点分析沥青路面结构剪应力对车辙的影响,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车辙防治对策,为设计和施工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车辙是沥青路面特有的一种损坏现象,沥青路面车辙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交通、气候、以及沥青层厚度和结构组合等因素,而且车辙常常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结合车辙试验,对车辙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沥青路面在设计中减少和避免产生车辙,以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和安全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