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了高架道路系统车流运行的特征,建立了高架道路上匝道连接区车流运行的排队系统模型,提出了其状态参数求解的GPSS仿真分析方法,用于高架道路匝道定位设计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城市高架道路匝道与平面交叉口衔接空间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架道路上、下匝道设置合理与否往往关系到交叉口乃至高架道路自身的运行。以常见的平行式匝道设置为对象,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5种匝道优化设计方法,为城市高架道路匝道布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高架道路匝道与平面交叉品衔接空间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架道路上、下匝道设置合理与否往往关系到交叉口乃至高架道路自身的运行,以常见的平等式匝道设置为对象,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5种匝道优化设计方法,为城市高架道路匝道布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高架道路系统车流运行的特征,建立了高架道路上匝道连区车流运行的排队系统模型,提出了其状态参数求解的GPSS仿真分析方法,用于高架道路匝道定位设计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城市高架道路的运行效率受出入口匝道制约明显,研究其通行能力对城市交通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回归分析、多元γ分布及可接受间隙理论,综合考虑车辆驶入匝道进入高架道路及驶离匝道后汇入地面道路的运行过程,对高架道路出入口匝道的通行能力进行了改进计算。文中提出的方法只需要较少的交通流参数,即可得到对应状态下的出入口匝道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地面交织区通行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匝道接地点前方交织区是影响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通行效率的关键,其通行能力决定着整条匝道的通行能力。在调查的基础上,论文概括了高架道路下匝道地面交织区内交通流的运行特征。基于交通工程学和移动车队理论对该交织区通行能力的计算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交织区通行能力的因素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城市建设高架道路的过程中,由于进出口匝道布设于近交叉口范围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基于时间和空间的避免交叉口范围内交通流交织与冲突的对策,提出高架匝道的合理设置方法。对已建高架道路交通系统与地面道路交通系统衔接问题的改善及城市交通系统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 城市高架道路在我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它还比较陌生,至于高架道路的匝道设置,则容易被人忽视。但一条高架道路匝道的设置合理与否,对全线的交通组织、流量的变化,乃至整个工程的布置,均有影响。有时整条路的效益高低,功能强弱,往往就取决于匝道的设置。  相似文献   

9.
《上海公路》2012,(1):I0004-I0004
嘉闵高架路(莘松路~联明路)高架道路南起莘松路,北至联明路,长约5.48km。地面道路包括莘松路匝道连接道、莘北路~疏影路地面道路、顾戴路匝道连接道路、漕宝路~联名路段匝道连接道路等四段工程,长约4.4km。高架道路采用小箱梁的结构型式。设计与G60公路全互通立交,莘松路北侧、顾戴路南侧、顾戴路北侧、联明路南侧各设置一对平行匝道,同步实施漕宝路立交东南向一对匝道接地段工程。  相似文献   

10.
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衔接路段影响驾驶员和行人安全的因素,对下匝道衔接路段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改善或消除"合法不合理"的交通设计。利用交通心理学的原理和要求来指导交通设计是今后交通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瓶颈,是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关键节点。该文分析了影响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因素,并提出通过交通组织、渠化设计等方法解决交叉口拥堵的途径,对城市新建和改建道路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塘-中河高架是杭州市主城区最重要的一条南北向骨架道路,近几年来拥堵严重,已成为城市交通热点问题。该文从杭州市的道路网特点入手,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并借助杭州市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FCD和微波车检器流量数据,深入分析了上塘-中河高架的交通拥堵特征。从交通需求、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与控制三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其交通拥堵的原因和症结。借鉴国外高速公路无瓶颈段设计理论,本着交通疏堵工程和保证快速路运行效率的理念,从增设匝道的合理性,打通中河立交瓶颈节点,部分路段"4改5(6)",增加匝道车道数,地面道路配套措施及封闭个别匝道等交通工程角度提出了交通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汽车拥有量的飞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持续性的交通拥堵成为很多大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交通拥堵中最尖锐的车路矛盾出发,利用博弈论中的哈丁模型对汽车拥有量增多与城市路网容量短缺进行系统分析,重点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交通拥堵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这些交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面道路的交叉路口,是最容易发生交通拥堵的地方。该文探讨一种新型两相位(掉头)信号控制模式,既保持了两相位的高效率,又有效地组织了左转弯车流,充分发挥路网系统的整体优势,大力提升平面交叉路口的通行效率,有利于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相似文献   

15.
快速路是城市交通的主骨架,其运行安全态势直接影响整体通行效率的发挥。利用线圈检测器数据和由事故视频监控系统采集的2011~2013年共50069起事故数据,应用贝叶斯空间相关模型,对上海市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内环和中环4条快速路进行建模分析。为了反映路段间的潜在空间联系,在负二项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空间随机影响项建立相邻空间相关模型;进一步改进了该空间随机项的协方差矩阵,建立距离空间相关模型。通过贝叶斯回归方法比较3个模型的回归效果。结果显示,距离空间相关模型具有最优的拟合效果,其方差信息标准(DIC)较负二项模型降低6.04%。由此证明,事故在道路中的分布存在空间关联,且其相关性受距离影响。在道路几何特性影响因素中,路段前后1 km 内匝道数越多,每公里转角越大,事故风险越大;入口-出口型交织路段事故发生几率较高。日均交通量与事故风险显著正相关。不同快速路对比分析表明内环事故风险偏高,中环事故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北环快速路工程的功能定位,诠释了"人·交通·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全线采用"高架快速路+地面辅道"的建设形式,其中和轨道交通共线段采用"高架快速路和轨道交通一体化共建"的模式。论证了工程的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提出了总体布置方案,对横断面布置、立交节点、匝道布设、轨道车站设置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城市不间断通行道路交通系统"。它是一个能够确保不会堵车的、高效快捷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系统。这种交通系统没有红绿灯,车辆通行全过程不用停顿等候,排除了各种车辆通行的干扰因素,去除了各种交通瓶颈,避免了不同流向车流之间的交叉干扰,道路通行能力提高6倍以上,能自动保障公交、大中客车全天候畅行,能自动控制道路车流量。在这个系统中,还包括一个快捷高效的公交系统,确保乘坐公交上下班,主城区20 km路程包括换乘时间只需30 min。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内环线(浦西段)交通改善的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内环高架路建成后 ,随着交通量的迅速增加 ,目前已呈饱和状态并产生堵塞现象。本文针对内环高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探讨全线上、下进行改建的对策 ,包括 :地面道路的改造、优化现有匝道和立交、可能的拓宽方案和结构可行性、采用双层高架的考虑以及通过路网改造、分流内环交通等  相似文献   

19.
引入"蝴蝶效应"理论,对剐蹭事故造成的交通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剐蹭事故发生在不同道路类型下对交通运行的影响进行评估。指出了缩短剐蹭事故清理时间、提高重点位置剐蹭事故的快速清理能力在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工作中的重要性,对今后首都缓解拥堵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交通拥堵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伴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大城市都相继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堵,西安也不例外。该文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界定,并分别从历史原因、技术原因、管理原因三个方面对西安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借鉴国内外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成功经验,探讨解决西安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