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可以累及几乎全身所有组织器官,心脏是最常受累的器官,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本研究通过总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心脏损害的临床及超声表现,为早期发现、正确诊断以便及时治疗提供准确可行的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004年至2014年诊断的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表现,探寻其共性及特异性表现。结果 5例患者中有4例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另1例为寄生虫感染后的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心房扩大5例,其中4例为双房扩大,2例同时伴有心室扩大;5例患者均出现心内膜增厚伴血栓形成,4例为双心腔心尖部血栓,1例血栓仅出现于左室心尖部。超声心动图同时观察到瓣膜、心包的变化,均可能是本病特征性超声表现。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所致心脏损害是该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发现这些特征性改变,为临床早期发现以便及时、正确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二尖瓣脱垂症是一个比较新而独立的疾病。国内外报导日益增多,关于本症的诊断和治疗,已引起临床医界的重视。本文根据部分日、美等国和我国已报导的资料,综述了本综合症的历史、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和治疗,目的在于希望引起国内临床医界更大的注意和重视,进而提高对本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前言1960年Nowell等在美国费城的一名慢粒患者中发现了一种特异性的标记染色体称为Ph~1染色体(即第22对的一个染色体的长臂的一半缺失)以后,一些学者研究证明,85%以上的慢粒患者都具有这种Ph~1染色体。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这种细胞遗传学异常可累及所有骨髓的细胞,除慢粒患者外,在急淋、急粒、慢淋、红白血病、巨核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中都曾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与颅内动脉瘤(I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79例IA患者和65例对照组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及相关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IA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A患者嗜酸粒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0.18±0.12)109/L vs.(0.12±0.09)109/L;(196.44±57.33)109/L vs.(178.80±47.23)109/L,P均<0.05],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则降低[(13.95±3.332)fL vs.(15.30±3.5)fL;(11.02±1.73)fL vs.(11.66±1.31)fL,P均<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嗜酸粒细胞是I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嗜酸粒细胞升高是IA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嗜酸性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涎腺肿瘤。该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是,由大的、圆形或多边形的细胞构成,这些细胞胞浆内含有大量淡染的、嗜伊红的颗粒;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块、小梁或腺管样结构。本文报告了2例发生在口腔内的涎腺嗜酸性腺瘤,并讨论了其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经检查,某所人群周围血象异常改变的特点是: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淋巴和单核细胞增多。除部分血象异常者伴脾、肝肿大外,无一例发烧及临床表现。检测93份血清中EB病毒(Epstein-BarrVirus简称EBV)IgM抗体,全部阴性;35例嗜异性凝集试验及豚鼠肾吸收试验均为阴性,从而排除EBV感染。微量补体结合法测定52份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简称CMV)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高者18份,阳转率34.6%。说明近期有CMV感染或潜伏性感染复燃,确定1066例异常血象为一次CMV隐性感染引起的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平阳霉素治疗前后鼻息肉病息肉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探讨平阳霉素治疗鼻息肉病的机制。方法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与相邻连续的HE染色片对位对照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平阳霉素治疗前鼻息肉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下鼻甲(P<0.01);治疗后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表达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是鼻息肉病息肉组织中主要的浸润炎细胞;平阳霉素可通过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达到治疗鼻息肉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P物质(SP)和NK1受体(NK1R)的表达,并分析其在AD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集健康对照组(HC)及AD患者的外周静脉血,用尘螨、蒿草花粉和梧桐花粉过敏原粗提液刺激1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SP和NK1R的表达。结果与HC组比较,静息状态下AD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NK1R~+细胞的比例升高了41%(P=0.001),SP~+细胞的比例减少了1.17倍(P<0.001),SP~+细胞的MFI降低了55%(P<0.001)。过敏原对HC和AD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SP及NK1R表达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D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NK1R表达上调,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的NK1R可能在特应性皮炎中起重要作用;NK1R拮抗剂或阻断剂可能是治疗AD的有效制剂。  相似文献   

9.
<正>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代谢缺陷,可引起苯丙酮酸尿症、白化病、尿黑酸症,酪氨酸血症等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苯丙酮酸尿症即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使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而大量转变为苯丙酮酸并由尿中排出。患儿血清中苯丙氨酸量增高而酪氨酸量降低。由于苯丙酮酸的堆积对神经有毒性,对神经系统发育有抑制作用,所以患儿智力发育出现障碍。如患儿出生后能早期诊断并控制膳食中苯丙氨酸的摄入量,患儿的预后较好。如不予治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系大鼠哮喘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品系大鼠哮喘模型的表现特征.方法 用卵蛋白和氢氧化铝诱导DA、DA.1u、E3、DE和SD品系大鼠哮喘模型,比较它们的肺指数,迟发超敏反应,肺泡灌洗液中的白细胞数、嗜酸粒细胞所占比例,血清中的一氧化氮、IgE含量,肺组织病理变化和叶支气管内皮素B受体的收缩功能、β受体的舒张功能.结果 E3、DE和SD哮喘模型大鼠的耳廓肿胀度均显著增高,E3哮喘大鼠的肺泡灌洗液中的嗜酸细胞、血清中IgE显著增加、β受体介导的支气管舒张功能下降;E3和SD哮喘大鼠内皮素B受体介导的支气管收缩功能增强.其余品系大鼠的指标有变化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各品系哮喘大鼠的肺指数、肺泡灌洗液中的白细胞数、血清中NO含量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A、DA.1u、E3、DE和SD品系大鼠哮喘模型的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而E3大鼠的变化最为突出,与人类哮喘病理生理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11.
浓缩苹果汁中嗜酸耐热菌的分离及检测条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浓缩苹果汁中嗜酸耐热菌进行分离培养,研究其生理特性和最佳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L16 (45)正交试验,对培养基种类、pH值、热休克方式、果汁稀释度四个影响浓缩苹果汁中嗜酸耐热菌检测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以菌落数多少进行综合评分,优选最佳检测方法。结果 分离出的嗜酸耐热菌不是单一的一种菌,而表现为多形态。检测该菌的最佳方法:70°Brix浓缩苹果汁样品经10 倍稀释,80 ℃热处理10 min,室温水自然冷却至50 ℃,接种于pH值为3.5的k琼脂培养基,置45℃培养3 d。结论 该方法可较大程度地提高苹果汁中嗜酸耐热菌检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2.
葎草花粉致敏的小鼠肺部变应性炎症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葎草花粉粗浸液致敏激发的小鼠肺部变应性炎症模型.方法 24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HE染色观察葎草花粉粗浸液激发小鼠肺部变态反应性炎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BALF、脾组织匀浆中的细胞因子及血清总IgE抗体.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可诱导肺组织出现明显的变应性炎症,且病理炎症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BALF中的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IL-4,脾脏重量,脾组织匀浆IL-4和血清总IgE抗体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葎草花粉粗浸液能够成功建立小鼠肺部变态反应性炎症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吡咯列酮对卵蛋白(OVA)激发哮喘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OVA激发制备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反应模型,同时给予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GZ,10mg/kg)干预,采用有创肺功能检查、细胞分类计数、ELISA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观察气道反应性、血清免疫球蛋白、肺泡灌洗液(BAL)细胞总数、分类计数以及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OVA可诱导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炎症,BAL中细胞总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升高。血清总IgE、IgG1以及特异性IgE、IgG1、IgG2a增加(P<0.01),但总IgG2a仅轻度升高。BAL中IL-4、IL-13、IL-17A和eotaxin、IFN-γ、MCP-1均明显增加(P<0.01)。气道及肺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P<0.01)。PPAR-γ激动剂PGZ可部分抑制小鼠气道高反应性、BAL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增加,同时IL-4、IL-13、IL-17A、eotaxin和IFN-γ也被部分抑制(P<0.05),MCP-1仅被轻度抑制(P>0.05)。相应的病理学改变也被部分逆转(P<0.05)。而血清总的IgE、IgG1、IgG2a以及特异性IgE、IgG1、IgG2a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PGZ对OVA激发小鼠气道变应性炎症反应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总结分析了1956年~1985年我科收治的51例成人肠套叠,该病多发病于小儿,而成人则少见,在小儿95%为原发性,而成年人约80%可发现病因,此外,本文结合临床提出了成人肠套叠的诊断要点,同时还提出了在手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不同过敏原刺激下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allergic rhinitis complicated with asthma,AR+AS)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群中P物质(substance P,SP)和NK1受体(neurokinin 1receptor,NK1R)的表达水平,并阐述其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募集14例健康人及19例急性期入院的AR+AS患者,所有志愿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并收集外周血,用蒿草花粉、尘螨和梧桐花粉3种过敏原粗提液刺激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群中SP和NK1R的表达水平,并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9例AR+AS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SP~+细胞的比例与正常人相比升高了1.5倍(Z=-2.041,P=0.041),NK1R~+细胞的比例和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上调了26.4%(Z=-3.207,P=0.001)和85.9%(Z=-4.774,P<0.001)。此外,质量浓度为0.1μg/mL的蒿草花粉粗提液刺激患者外周血后,SP~+细胞的比例上调约68.1%(Z=-2.637,P=0.008)。而健康人嗜酸性粒细胞群中SP和NK1R经不同种类和浓度过敏原刺激后其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源SP和NK1R可能在AR+AS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SP和NK1R可能是治疗AR+AS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正> 患者,男,26岁,未婚.以“鼻塞、脓涕、咳嗽、脓痰、间断咯血20年,加重伴发热1个月”之主诉于1986年12月6日入院.患者自6岁起常感鼻塞、流脓涕,伴咳嗽、脓痰,以左侧卧位时痰量增多,1日可达300ml.时有痰中带血丝,1981年因大咯血(量约400ml)在外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而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后未再咯血,但仍咳脓痰.1个月前于受凉后发热,痰量增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入院时查体:T39℃,P108/min,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138例脑挫裂伤患者伤后12h内白细胞(WBC)及其分类变化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WBC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者占47.8%和73.9%,WBC和中性粒细胞的增高与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P<0.005),WBC和中性粒细胞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的脑挫裂伤患者病情较重。临床监测WBC的变化对脑挫裂伤患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硝基四氮唑兰(N.B.T)是一种细胞免疫功能检查法,是检测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一种简易方法,中性粒细胞在杀菌过程中、能量消耗骤增,糖代谢活跃,葡萄糖分解中间产物葡萄糖—6磷酸氧化脱氢成为戍糖,所脱的氢被外加的四氮唑兰染料接受,使淡黄色的四氮唑兰还原为兰黑色的点状或块状甲(月替)颗粒沉积于中性粒细胞浆内,在油镜下容易识别,当细菌感染时,本试验阳性细胞增高,在病毒感染时阳性细胞正常,或减少;为了探讨流行  相似文献   

19.
对影响客车车身覆盖件磷化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磷化时应注意的磷化膜厚度和酸比、温度、表调等几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本文收集1979~1984年的乙型肝炎肾炎24例,其临床表现及主要实验室资料,均支持诊断。乙型肝炎常表现为肝外损害,有时成为首发病征或综合征:如肾小球肾炎、心肌炎、关节炎、胃肠炎或血清病等。乙型肝炎肾炎也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之一,其病因与慢活肝有关,与患儿的免疫功能障碍亦有关。常采用综合治疗,保护肝脏;免疫兴奋治疗,如输血或血浆,胸腺素或左旋咪唑等,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