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客运站建筑设计对于"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原则的应用是多样和灵活的,设计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坚持遵循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通过对井冈山站的设计探讨,站房设计力图创造具有全新概念的新时代中型客运站房,表现出通透的开放式候车空间、便捷清晰的进出站流线、隐喻传统特色的建筑造型、舒适雅致的室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旅客站房的设计需要树立全新的设计理念。通过结合设计实践对车站设计在总体定位、内部平面功能划分、车站内外空间环境及细节设计等方面的研讨,为开展新的铁路旅客站房建筑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铁路客站站房的节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楠 《铁道运营技术》2007,13(3):40-41,46
简介铁路客站站房进行节能设计的必要性,从建筑、结构、给排水、电力、暖通空调设备等方面探讨铁路客站站房节能设计的工程技术措施,使客站站房成为建设节能型铁路的标志建筑。  相似文献   

4.
沪宁城际苏州工业园区站施工图设计以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原则为主要设计指导思想,设计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站房力图创造具有全新概念的中型客运站房,平面对称、流线清晰、空间开敞、室内无论是建筑装饰材料还是结构构件均力求简洁,旨在创造一个清新明快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5.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的应用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系统是综合性应用研究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科技开发为先导,生产使用为目标,研究成果在生产中不断进行试验,才能逐步得到完善。本文就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先后在西安南京线初测初步设计、包西线神延段部分段落实定测技术设计、西安南京线定测技术设计三个建设项目上进行勘测设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客观的总结。实践证明:首先,勘测设计一体化是可行的,是勘测设计领域实现科技进步的必经之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要求,到2012年,我国将开工建设铁路新客站1000余座,建成804座。其中在非省会级客运站房中,绝大部分属于中、小型客站。结合铁路"十二五"规划(草案),最近几年大规模的中、小型铁路旅客站房将是站房建设的重点。中、小型铁路旅客站房数量多,分布广,其投资受到控制,因而不可能延续大型铁路车站站房独立设计、造型力求标新立异的设计策略;虽然铁路旅客站房特殊建筑类型功能相对复杂,但也有相对固定的行业要求和相对成熟的建设模式。铁路旅客站房建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由于它的服务功能,因此可以按规模和站型进行归类,这是引入"标准化"设计策  相似文献   

7.
徐利锋  彭晟 《中国铁路》2021,(z1):57-63
随着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高铁站房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愈发关键,传统以功能性为主的客站建设理念已难以达到旅客高品质出行体验不断提升的要求.以昌赣高铁站房为研究对象,阐述铁路客站新理念的内涵及其在昌赣高铁站房中的创新设计表达,并以吉安西站等为例,提出客站建设实践的基本思路,总结深化方案设计、优化施作工艺、提升"客厅"品质和融...  相似文献   

8.
京张高铁是国家规划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意义重大.通过分析京张高铁在线网与站房布局、站房与城市融合、站房复合功能、站房绿色人文的新思维、新要求、新趋势及其给设计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分别从站房布局新思维、站城融合、复合功能站房、多专业协作、科技创新及质量体系方面归纳总结出京张高铁站房设计管理中的创新理念和策略方法,为后续此类...  相似文献   

9.
铁路客站是铁路服务旅客和社会的场所,是展示铁路形象的窗口,是城市的门户。铁路枢纽大型客站是一个时期铁路建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播的缩影。近十年,我国陆续建成了50余座大型客站,极大地方便了旅客出行,也成为了各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客对出行体验有了更高的需求。满足旅客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提升大型客站整体品质,需要客站建设者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推动枢纽大型客站设计的持续创新。本文在总结我国铁路枢纽大型客站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枢纽大型客站发展建设社会化、站城一体化、建筑绿色化、建造装配化、服务智能化的建议,以期为全方位建设智能化铁路枢纽大型客站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汪永平  智鹏 《中国铁路》2021,(z1):100-105
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EPC工程总承包管理试点项目盐通高铁的3座站房工程建设中,践行"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铁路客站新理念,从筑造站城融合新地标、树立艺术人文新形象、营造绿色温馨新空间、创造智能便捷新体验等4个方面进行创新实践.通过"从广场看景观、从站台看景观、从列车进站看景观"3个维度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高铁站房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越来越多地融入地域文化,以传播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城市地域文化魅力.通过阐述地域文化与高铁站房的关系,总结高铁"文化站房"设计理念及地域文化表达手法,以邓州东站为例,基于邓州地域文化特色,以抽象与变形、模仿与隐喻等手法对地域文化进行抽象化表达,展现了邓州东站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楼板模板支撑体系已经不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结合现行建筑物特点和已有的顶板支撑构件,设计新型碗扣架早拆体系,采用碗扣架后拆空间支构,将现浇楼板的跨度控制在2 m范围内,可实现顶板模板早拆,提高了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13.
王峰 《中国铁路》2021,(z1):6-9
近年来,铁路客站建设秉持"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理念,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围绕"文化性艺术性表达"展开系列课题合作,积极优化设计观念,于实践中探索中国铁路客站设计之美,并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果.力求通过对铁路客站设计之美的分析,进一步完善对新时代铁路客站设计观念的梳理与解析.  相似文献   

14.
中低速磁浮交通唐山试验线工程实践及设计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概述中低速磁浮唐山试验线工程概况及综合分析其设计、施工及调试运行中解决的问题,总结了中低速磁浮交通与常规轻轨交通的工程差异及研发现状,对工程实践的相关系统做了综合总结,通过对各系统的分析提出了经验教训,供今后磁浮工程产业化进程中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铁路专用线及其接轨站接触网设计既满足技术先进性、又兼顾合理性与经济性,紧密结合既有接触网实际情况,对设计中的接触线悬挂点高度选择、专用线牵引供电方式选择、既有接触网分相迁改以及专用线接触网故障切除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使设计更加合理、优化。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在分析铁路工程隧道设计工作流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建立铁路工程CAD系统的整体架构,从复杂系统各组成部分统一协调的角度出发,把其中的各子系统看作既互相关联又互相独立的部分,结合辅助设计软件在行业内应用的深度、广度及复杂性等特点,建立各子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研发系统.研究结论:由于在铁路隧道工程辅助设计系统的研发过程中,坚持了以隧道设计业务需求为导向,以整体架构与局部模块相统一的逻辑模型,采用OOP分析技术,合理划分设计对象的粒度大小,保证了系统功能划分的合理性,有效地提高了开发效率.该系统完成后在多条铁路干线上进行应用,效果良好.系统还具有易于集成,易于维护的特点,为专业设计软件的研发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解决方案.工程应用表明,系统技术架构和实现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型高铁站房逐渐发展成为集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长途车站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车站功能的复合化也要求空间布局由原来的平面化模式向立体化模式转变.而立体化模式使得建筑层高往往受铁路轨道层高程及地铁轨道层高程的双重影响,导致出现建筑层高及空间受限的问题.以京张高铁清河站设计为例,提出一种建桥合一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介绍包神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车号扫描在地方铁路现在车管理方面的应用,给出系统间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铁路工程建设发展,特别是铁路工程建设标准提高,铁路系统工程建设技术的复杂性,已直接影响到土建、电气化、电力、通信和信号工程等各系统工程在接口设计的质量,以及各系统工程建设的工期和投资。因此,不断优化铁路工程接口设计,达到完善接口工程建设管理的目的十分必要。基于BIM的深化设计集成系统,在新建广湛高铁开展区间场坪、电缆径路优化设计等工作,设计成果主要包括场坪选址、场坪与站前工程冲突、征地面积、过轨位置优化及过轨、上下桥精细化建模,研究基于BIM的深化设计在铁路土建与四电工程接口设计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在山东省得到广泛应用。以烟台港西港区铁路调度综合楼为例,通过对传统外墙外保温形式与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进行优缺点比较,最终决定采用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技术(简称FS外模板)与轻集料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简称自保温砌块)组合形式作为实施方案。详细介绍这一组合形式在综合楼中的防火节能设计与实际应用,并提出其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体化技术将保温材料与墙体结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消防安全问题。综合楼的建成投产不仅为部分铁路房屋建设提供宝贵经验,而且对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丰富建筑结构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