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涛 《汽车运用》2007,(2):48-48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然而,第三者强制险最高金额有限,对造成严重伤亡的交通事故执行赔偿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42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的事故车辆除检验、鉴定外,不得使用。检验、鉴定完成后五日内通知当事人领取事故车辆和机动车行驶证。”这就意味着,交管部门不能长时间扣留事故车辆,也无权责令事故当事人缴纳保证金。为防止事故责任人隐匿、转移财产造成执行困难,申请诉前保全,就成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免受损害的一个重要救济手段。现就搞好诉前保全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2.
交通事故发生在通行车辆的道路上,来往通行的车辆,会给现场勘查人员或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安全造成威胁。发生二次事故。本文详细介绍如何做好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的安全防护工作,以杜绝民警在勘查事故现场发生意外伤亡事故和避免连锁事故发生、保护交通事故当事人及围观群众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驾车行驶在路上,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在发生事故后,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就此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市交通管理局宣武交通支队事故科的兰江警官  相似文献   

4.
丁亚鹏 《时代汽车》2021,(7):182-183
现代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构筑了更完善的交通网络,人们出行时往往都会使用各类交通工具(如:汽车、电动车等),然而频频发生的交通事故问题,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交通事故中,当事人的利益与处理工作存在密切联系,在鉴定交通事故时引入痕迹检验,在检验现场痕迹的基础上完成事故发生过程与结果的判断,能将必要的依据供于后续处理工作使用,由此为事故当事人提供利益方面的保障。本文在简单介绍交通事故痕迹检验及方法的基础上,论述了痕迹检验在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具体应用及优化策略,并结合案例论证了应用的可行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是事故致因理论的一个分支,通过对大量交通事故典型案例的研究,揭示形成交通事故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出交通事故的机理。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的核心是"危险形成—避险失误"机理和"环境—危险"作用律。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可以指导事故调查、事故鉴定、判断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从而比较准确地认定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  相似文献   

6.
徐伟 《汽车与安全》2008,(10):10-11
上班早高峰时间,道路上发生一起小事故.双方当事人互不相让,站在路中间争论.不理会身后滚滚的车流和烦躁的喇叭声。这样的场景.相信不少上班族都曾遭遇并且为之闹心。今后,如果类似情景上演,执勤的交警应当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一旦造成交通堵塞的.交警部门可对司机处以200元罚款。这是公安部日前发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新内容.新《规定》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7.
交通事故再现是指根据交通事故调查取得的各种证据材料通过痕迹学、法医学、运动学、力学等的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的交通事故演变过程。交通事故处理的难度就体现于此。交通事故再现是确认交通事故事实、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  相似文献   

8.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有些人认为通过交管部门解决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办案人员百般刁难,催促办案人员尽快结案,还有的当事人为获取利益故意拖延时间,无理取闹,反而失去了自己正当的权益,其实在处理交通事故过程中,相关法规对处理过程规定了许多时限,只要当事人了解法规,配合办案人员,就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此,笔者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涉及的时限问题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9.
斜碰撞再现反推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近年来积累的交通事故调研经验,通过建立轮胎侧偏特性模型、四车轮车辆运动仿真分析模型,解决车辆轮胎印迹内的垂直载荷分布不同的问题,以及由地面多种因素对车辆运动产生不同影响的问题和车辆本身复杂的受力问题,达到事故再现的目的。通过反推计算车辆在碰撞事故发生时的运动状态,可以科学的再现车辆斜碰撞事故发生的过程,明确当事人的事故责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最后通过运用车辆碰撞分析软件PC-crash,结合具体的交通事故实例,验证了关于汽车斜碰撞反推计算理论的研究结果在实际的交通事故处理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廖烜永 《时代汽车》2022,(8):193-195
汽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在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当事人各方对事故车辆技术鉴定结论高度重视,因此第三方鉴定机构出具的交通事故车辆技术鉴定报告书越来越重要.本文就车辆技术鉴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出台后,人们基于事故处理的实践经验,围绕交通事故与过错行为的内在联系,以追求更为公平、公正、公开处理事故为目标,对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规则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都为一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综合运用法学、交通工程学等学科相关知识,从交通事故的本质特征入手,认识交通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分析交通事故当事人的"险情 避让"模式,研究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规则,以更为科学公正地评判交通事故的原因责任。  相似文献   

12.
唐建 《时代汽车》2023,(10):189-191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遇一辆肇事车辆存在多名当事人,但因缺乏视频资料且证人证言相互矛盾或无法询问的情况下无法明确谁是驾驶人,根据事故调查需要,交警部门需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明确谁是驾驶人,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提供一定的依据。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是指根据案情,对与事故相关的现场、车辆、伤亡人员进行勘验后,依据勘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出涉案者在事故发生时所处行为状态书面意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范晖 《驾驶天地》2001,(6):60-61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是公安工作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对交通事故中的肇事驾驶员的处置问题常常令事故处理人员左右为难,笔者曾在《现代交通管理杂志》以“交通事故处理中的几个问题”为题谈及交通事故中驾驶员的处罚问题,但没有引起争鸣,现在此就工业中遇到的问题再次提出,以期重视,更望能出台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日,玉田县公安交警大队事故调解室民警依据交通事故一方当事人要求调解的申请,依法圆满地调处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案。当事人乇某无证驾驶农用车致人死亡,负事故主要责任,杨某随意停车负事故次要责任,行人吴某无责任。经三方当事人或代理当事人协商,按六四责任分成,王某担负60%,赔偿金额为48409.80元,车辆损坏费用白付,杨某担负40%,赔偿金额为32273.20元。  相似文献   

15.
在车辆间的交通事故发生以后,很多受到损失的当事人只得到了事故车辆维修方面的经济补偿,那么,您是否了解还应该得到车辆减值方面的补偿呢?就此问题我刊采访了李湘军律师。  相似文献   

16.
《驾驶人心理》2006,(4):19-19
一、按法规规定,6种情况可以私了 据了解,交管部门快速处理交通事故规定,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后,车物损失2000元以下并没有伤人;当事人对事故事实及成因无争议且车辆可自行移动;可即行撤离现场,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交警到达事故现场后,遇驾驶人持有有效驾驶证、无饮酒,机动车手续齐全;未造成人员伤亡,或有人员受伤但受伤人员认为伤情轻微;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同意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可使用简易程序处理。为尽快疏导交通事故引发的交通拥阻,交管部门鼓励对这些事故使用简易程序处理,即民间所称“私了”。  相似文献   

17.
《汽车与安全》2014,(7):104-113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驾车出行,使原本宽阔的道路显得有些拥挤。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很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局部交通拥堵,极有可能波及周边道路如不快速撤除事故现场,很可能会形成区域性交通堵塞,甚至引发二次事故。因此,事故的双方都希望有一个能快速解决问题的处理通道,即可节约事故处理的时间,也可以快速疏通道路。本文就发生交通事故,如何快速处理相关问题做出解答,并刊登个别省市出台的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应当采取合理的讲究措施、及时报警、保护现场,并通知保险公司,以免因延误时间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无法认定或难以认定。在事故发生地就近的医院对受害人进行抢救,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但不容忽视的是,事故发生后要及时自我取证,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少交通事故发生后,很多司机或受害者只顾忙于事故的处理,而不注重事故现场的证据搜集,等到事故认定书下发后提出异议时,即使及时申请复核或诉讼至法院,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或充分的理由而无法推翻交警部门的事故责任认定书,后悔晚矣。  相似文献   

19.
《交通管理研究》2000年第1期刊载的福建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叶旭河先生的《试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之认定行为》一文,笔者作为最基层的一名交警,在多年处理交通事故的实践中,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尤其是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赞同叶先生的一些观点。因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本身就影响到人的权利以及相关的经济利益。加之目前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都是由公安交管机关依据其现场勘察和调查取证,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作出责任认定,再按以责论处的原则对事故进行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的一次性结案处理;经两次调解达不成协议的调解终结,然后进入民事诉讼程序,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和判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检察机关提出公诉,人民法院刑事负带民事进行审理。  相似文献   

20.
为把握隧道交通事故发生机理和规律,提出针对性的事故预防措施,基于8条典型隧道的调研数据,分析了隧道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事故形态、事故原因和车辆类型等多维度的特征规律。研究了隧道在视觉条件、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隧道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管控、应急处理等方面提出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