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行波效应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型结构分析程序ANSYS/TRANSIENT,对地震波三向正交分量独立作用和联合作用下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反应的行波效应进行了时程分析的数值模拟,分析了连续刚构桥在各向振动分量的作用,以及各向振动不同相位差的行波效应,对其地震反应的一般影响规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地震波的各单向行波效应和三向正交行波效应时,结构的内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结构的位移却呈现减少的趋势,结构的振动周期延长。  相似文献   

2.
以嘉绍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考虑多点激励地震输入,综合分析多点激励行波效应对嘉绍大桥多塔斜拉桥地震响应,包括刚性铰地震位移、索塔基础地震内力响应的影响规律.为使分析结果更有普遍意义,地震行波速度分别选取了500m/s、1000m/s、2000m/s以及3000m/s等4种情况,以涵盖各种地质情况下行波效应对结构的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行波效应对大跨度斜拉桥索力和墩/塔内力的影响,利用MIDAS/Civil建立某大跨度双塔斜拉桥有限元模型,采用相对位移法,分析不同地震波速度下拉索的索力响应、墩/塔底的内力响应、主梁和塔顶的位移响应,并将其与一致激励下地震响应相比较。结果表明,考虑行波效应,低波速时索力峰值大于一致激励下索力峰值,但随着波速的增大,行波效应对索力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波速的增大,行波效应对桥梁结构位移和内力的影响减小;行波效应对各墩/塔底内力的影响不相同,与一致激励相比,不同部位的内力响应有增有减,低波速对墩/塔底内力的影响最明显;考虑行波效应,主梁跨中和塔顶的纵向位移较一致激励下减小,对结构有利,但主梁跨中竖向位移增幅较大,不利于结构抗震,设计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大跨度斜拉桥的地震反应分析需要考虑地震的行波效应。该文以一座大跨漂浮体系斜拉桥为实例,建立了该桥的空间动力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该桥的动力特性。采用相对运动法,计算分析了不同视波速的地震行波作用下大跨斜拉桥的地震反应,给出了斜拉桥主梁跨中和塔底内力以及纵桥向位移的地震响应规律,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可为大跨斜拉桥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震作用下飘浮体系斜拉桥的纵向位移较大,需采取抗震减震措施.以一座大跨斜拉桥为实例,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地震行波输入下粘滞阻尼器对飘浮体系斜拉桥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地震行波效应会减小斜拉桥桥塔的地震反应而增大主梁的地震反应,粘滞阻尼器被动控制对斜拉桥位移的减震效果非常显著,且行波效应对其减震效果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杰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4):97-99,M0012,M0013
以吉林省四平市165 m+45 m+45 m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为工程背景,结合其跨度大、混合主梁、主塔高、结构非对称特点,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MIDAS CIVIL三维空间模型。基于动力时程分析法,研究行波效应对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通过刚度折减来模拟主震过后各桥墩的损伤状态,计算结构在余震作用下的响应,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在E1地震和E2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和应力变化。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震激励下大跨度斜拉桥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考虑地震波的行波效应、部分相干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建立了不同机制的地震激励下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并以正在建设的主跨1 018 m的香港某大跨度斜拉桥为例,数值仿真了大跨度斜拉桥在确定性地震波一致激励、行波激励以及随机地震动场多点激励下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与确定性地震波一致激励相比,在确定性地震波行波激励以及考虑空间变化的随机地震动场激励下,斜拉桥的纵向位移反应明显减小,而其主跨跨中竖向位移反应明显增大。由此得出结论:对于大跨度斜拉桥,一致地震激励不能控制其抗震设计,应考虑行波激励和随机地震动场多点激励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嘉绍大桥为例,利用地震作用的时程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考虑行波效应的多点激励作用下,大跨度六塔斜拉桥地震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行波效应时大跨度六塔斜拉桥和大跨度双塔斜拉桥的地震响应均小于一致激励作用时的情况,其中六塔斜拉桥在靠近边跨的桥塔和主梁相比靠近跨中部分的地震响应对行波效应更为敏感.同时,刚性铰对多塔斜拉桥地震响应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10.
以老庄河大桥为例,采用通用有限元ANSYS程序,分析了考虑行波效应下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反应,并与一致激励作用下的结果做了比较。分析表明,不考虑行波效应对连续刚构的主梁不利,而对墩底内力偏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