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岀有因:我国政策催生的独特产物2009年,我国《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在规划中称"在技术开发、政府采购、融资渠道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作为企业战略重点,支持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国内外并购等多种方式发展自主品牌。"此规定意在通过硬性规定促进我国车企对自主技术的研发与合作,这也表现出了中国政府对于加快我国汽车产业自主步伐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专利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文章聚焦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专利,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专利的检索和整理,绘制专利地图,对自主品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专利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跟踪新能源技术发展动态、确立研发方向和分析竞争对手提供专利信息服务,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和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华汽摩配》2009,(7):27-28,30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生存问题比基业长青更重要,战术比战略更有实用价值。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无论是合资品牌整车厂还是自主品牌企业,对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都有强烈的认同感。但零部件企业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品牌建设却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相去甚远,这就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将会因为未来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品牌缺失而后患无穷。  相似文献   

4.
自主发展问题是目前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汽车产业政策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之一。以《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发布实施为主要标志,自主品牌汽车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自主品牌是实现自主发展的关键 自主品牌简单说是指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四个条件:  相似文献   

5.
近来.我国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极为,微妙的发展格局,一方面,跨国汽车企业看好中国这个大市场,纷纷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另一方面.国内自主派系的企业.加速推进自主品牌的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市场。这种形势.不能简单的归纳为国际品牌和自主品牌两大阵营之间的争斗,因为.在众多跨国汽车企业中都已经走上中外合资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吴勇 《汽车与配件》2008,(19):32-35
当前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发展概述2007年我国自主品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体现在: 自主品牌汽车产业由数量到规模,由追求扩张速度到追求品牌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误区及路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供求量和保有量显著增长,汽车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十一五”规划中,23个省市将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自从我国汽车产业诞生以来,目前社会各界对汽车产业的关注和争论是空前的,特别是对自主品牌、自主研发和自主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日趋饱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愿望日益强烈,金砖国家开始受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广泛关注。金砖国家经济增长迅速,汽车工业发展却普遍相对较晚,市场潜力巨大。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各国经济状况、开放程度、市场潜力、燃料价格等汽车产业发展主要相关影响因素,并结合各金砖国家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和特征,分别提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进入不同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提高我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的产业政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大的隐忧是忽视自主开发、忽视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在目前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我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汽车产业政策对自主开发的引导和支持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提高汽车自主开发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国内轿车市场自主品牌已经迎来了全面崛起的契机。但是由于我国自主品牌起步较晚,与合资品牌存在较大差距,国内乘用车市场主要被合资和外资品牌占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促进自主品牌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通过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借鉴国外汽车品牌的发展经验,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能对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日有消息称,国家有关部门将就自主品牌汽车的定义作出解释,今后究竟谁是、谁不是自主品牌也许会有一个框架标准。把各企业的产品套进框框里试一试,能放进去的就是自主品牌,否则就不是。个人认为,这属于典型的二元论,不适合我国汽车产业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日趋饱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愿望日益强烈,金砖国家开始受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广泛关注。金砖国家经济增长迅速,汽车工业发展却普遍相对较晚,市场潜力巨大。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各国经济状况、开放程度、市场潜力、燃料价格等汽车产业发展主要相关影响因素,并结合各金砖国家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和特征,分别提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进入不同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蒋励 《汽车与配件》2007,(20):34-37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二十年的合资合作,汽车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中国汽车工业当初所追求的以市场换技术,从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导致原有自主开发能力减弱、产业发展面临“空心化”的危险。有介于此,新颁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将着力增强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引导汽车产业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和推向市场的力度,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品牌的产业竞争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发展质量整体向好,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未来一段时期,将顺应汽车消费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态势,持续推进其创新发展、结构优化、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将自主品牌培育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将成为新时期我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柳燕 《汽车纵横》2021,(4):23-25
在中汽协编制的中国汽车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品牌向上"已定义为汽车产业重点任务之一.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自主汽车企业均已经把"品牌向上"提升到战略高度,并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有各自的解析和定义,制定了不同的举措,并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果. 无论对"品牌向上"的定义如何拆解,"提升品牌价值"都是"品牌向上"毋庸置...  相似文献   

16.
第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日前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本次科博会中汽车产业是重点展出内容,在4号馆设立了汽车科技展.汽车产业是一个开放、兼容的产业,中国汽车产业近些年快速发展也得益于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物联网、新能源、卫星导航、云计算、新材料等高尖端技术都将支撑整个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未来的汽车将是一台移动在城市物联网中的智能计算机,本次科博会上展示了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雏形.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已经回归理性,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都在冷静思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新能源汽车"降温"不代表国家已经放弃了新能源汽车,在本次科博会上可以发现新能源依然是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很多企业在不断摸索创新,虽然新能源汽车不可能短时间产生经济效益,但是研发中很多新技术却反哺了常规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17.
编者的话     
朱敏慧 《汽车与配件》2009,(5):I0001-I0001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对于面临困境的中国汽车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培育汽车消费市场、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等,规划中所提及的一系列政策,如果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乘用车市场向来有合资品牌、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之分。随着广汽本田的“理念S1”、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630”以及东风日产旗下的“启辰”三款具有代表性的汽车高调亮相2011上海国际车展,并在之后逐步投入量产进入市场,引发人们对合资自主品牌汽车这个新生事物的极大关注与广泛讨论。本文主要从市场环境、企业自身和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汽车合资企业推出自主品牌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探讨该现象对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所带来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鑫  数博 《上海汽车》2011,(10):1+8
我国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虽然产销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产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品牌汽车综合竞争力弱,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目前,我国汽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扩大汽车产品出口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上看,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轿车实现批量出口,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汽车出口是检验一个国家汽车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汽车产业只有实现大规模的出口,才能说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从微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