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检验高速公路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采用MLS66加速加载试验设备对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足尺加速加载试验,并以相同条件下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规结构加速加载试验结果作为参照,以此比较两种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并分析两种路面结构的车辙发展规律,为今后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水泥冷再生底基层沥青路面为研究对象,利用足尺路面加速加载试验机MLS66对此结构开展加速加载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此结构在抗车辙和承载能力方面与辽宁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规结构的差异。最后,总结了加速加载试验条件下水泥冷再生底基层沥青路面性能的衰变特点,为在辽宁省公路建设中广泛应用水泥冷再生基层技术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重载交通作用下沥青路面车辙变化规律,铺筑了室内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试验路。在室内常温加载和路面加热至42℃两种工况下,利用自主研发的加速加载设备进行双轴加速加载试验,试验过程中对温度、车辙和应变进行监测,依据车辙变化规律建立了轴重160 kN双轴双轮加载条件下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双轴双轮组加载时同样加载次数条件下车辙深度大于单轴加载车辙深度,所建立的模型更适合当前道路交通情况。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对两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即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了加速加载试验,分析比较了两种结构在抗车辙和抗疲劳性能方面的衰变规律与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路面结构在疲劳特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在抗车辙性能方面,半刚性基层结构优于柔性基层结构.通过路面加速加载试验及其结论,为优化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确定合理的结构组合提供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国内外加速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成果为基础,从路面结构及组成、沥青混凝土(AC)组成、交通条件、环境因素等方面探讨影响路面车辙的因素,在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中,考虑和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能有效地控制沥青路面车辙。  相似文献   

6.
沥青路面的力学性能同其温度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热岛效应是同样大气条件下的局部高温温度场,在其影响下,市郊沥青路面结构的温度场将存在温度差,其力学性能将出现变化,从而导致市区的路面比郊区的路面更容易出现破坏。为了验证这种影响,实测了在夏季高温季节时沥青路面结构中的热岛强度,并通过轮辙试验及加速加载试验考察其对沥青路面抗变形性能、车辙试验验收标准及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过程中沥青结合料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MLS66足尺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采集荷载作用下的路面性能数据和力学响应数据并分析,找出沥青路面的损伤机理与路面结构疲劳规律。建立了数据采集体系,采用有效的检测设备和数据采集手段,并编制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交叉口车辙变形层位、抗车辙提升理念和对策角度出发,对交叉口路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出高强SMA-13+超早强半柔性路面的“强强联合”路面结构,通过室内试验和工程应用检验其抗车辙性能。结果表明:该路面结构高强SMA-13上面层动稳定度达到12740次/mm,超早强半柔性下面层动稳定度达到37406次/mm,下面层高温性能较优。与原设计结构相比,竖向压应变和水平位移值较小,抵抗车辆荷载变形能力较好。试验段通车2年现场检测结果显示,路面车辙深度明显小于原设计结构,抗车辙效果保持较好,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宁宿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在60℃条件下的高温稳定性状况,综合考虑车流量、路面结构层材料和病害分布特征,选择了频繁养护路段、常规路段、深车辙路段三种断面类型,共计9个断面,采用MMLS3试验验证在不同加载条件下最大车辙深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该高速公路高温稳定性状况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频繁养护路段车辙深度略高于其他路段,SMA-13面层高温稳定性较其他材料稍好,同时,该高速公路高温稳定性状况现阶段良好,但车辙深度发展并未进入稳定期,仍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路面加速加载试验设备可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模拟若干年内实际交通荷载对路面的破坏情况,检测路面状态和试验参数,为优化道路性能指标提供依据。因此,在深入研究路面加速加载试验设备原理、结构、控制方式、驱动方式等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高效、可靠、节能的足尺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系统,为道路的设计、建设、维护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提供依据,提高了道路建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沥青混合料在实际运营条件下车辙变形特征,对AC-13和SMA-13沥青混合料在不同试验温度及加载次数下进行加速加载试验,分析沥青混合料车辙发展规律并提出车辙预估模型。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的车辙深度随着温度升高、加载次数增加而增大,在25℃、50℃条件下SMA-13的稳态变形速率分别为AC-13的75.6%、50.5%,SMA-13的抗变形能力要优于AC-13。基于加速加载试验提出的车辙预估模型综合考虑了试件厚度、试验温度和加载次数的影响,拟合精度良好,可以为沥青路面运营养护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了在半刚性基层裂缝位置采取注浆措施维修前后路面结构应力变化情况,并利用MLS66加速加载系统,分别对采用注浆措施维修的试验路段和未采用注浆维修的试验路段进行了足尺加速加载试验,研究了在相同外部环境下经加载试验后两个路段内部的应变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且注浆技术可改善路面裂缝位置半刚性基层结构内部的应力状态,抑制裂缝的扩展,增强维修后路面的耐久性和耐疲劳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老路沥青面层,在120万次足尺加速加载试验条件下,采用动态模量试验评价其力学性能,采用贯入强度试验与汉堡车辙试验评价其高温性能。动态模量试验结果表明,20℃、10Hz条件下沥青面层芯样0~120万次的动态模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大值与最小值偏差约为6.9%。贯入强度试验结果表明,0~120万次的沥青面层芯样的单轴贯入强度相对稳定,老路的加铺层、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的贯入强度变化量分别为-0.04MPa、0.11MPa、-0.03MPa、0.18MPa。汉堡车辙试验结果表明,加铺层和上面层的芯样总体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中面层和下面层芯样试验结果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下面层变化相对明显:汉堡车辙深度的变化率为114.56%,蠕变斜率的变化率为150%。根据120万次足尺加速加载试验结果,该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老路沥青面层在力学性能和高温性能方面表现稳定,扩建后的路面能够满足交通荷载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路面结构组合影响着路面的使用性能,但对车辙的影响究竟如何。尚需进一步定量化,以便于抗车辙性能佳的合理路面结构的提出,本文利用结构层车辙预估模型,分析研究不同路面结构及各材料层的车辙反应,为寻求抗车辙性能强的合理路面结构提供了一条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理论及试验研究,将旧路冷再生深度扩展到基层,通过添加泡沫沥青、水泥等添加剂,形成半柔性材料,该材料具有较好的强度、高温稳定性、水稳性和低温抗裂性。通过对试验路跟踪调查,可知半柔性路面结构可有效抵抗车辙和反射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工程应用中沥青路面疲劳损伤预估模型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结合小型试件试验与足尺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的模型标定方法;基于路面疲劳损伤发展特征分析,提出采用非线性增量递归法的沥青路面累积疲劳损伤分析方法,适用于疲劳损伤预估模型由小尺寸试验向足尺试验条件的转移与外推;基于小尺寸试件试验疲劳寿命预估模型构建了足尺沥青混合料层疲劳损伤预估模型,利用疲劳寿命预估模型转移方程实现足尺路面加速加载条件下的疲劳损伤预估;为确定模型转移方程,提出了基于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的疲劳损伤标定方程,推导了疲劳损伤预估模型待定系数标定方法;利用重型荷载模拟器实施了级配碎石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足尺试验路段加速加载试验,结合路面钻芯试样动态模量与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标定和验证了沥青混合料层的疲劳损伤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增量递归法可考虑材料非线性、性能衰减和加载历史对结构层疲劳损伤累积的影响,符合实际路面疲劳损伤发展规律;利用标定确立的疲劳损伤预估模型可以预测试验路不同加载区间沥青混合料层的累积疲劳损伤,50%和90%的预测值相对实测结果的误差分别小于3.1%和20.0%,表明该预估模型具有一定可靠性;提出的模型标定方...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足尺加速加载设备MLS66的加载方式、组成、性能以及基于MLS66性能特点的加速加载试验方案设计方法。以钢桥面铺装加速加载试验和微表处加速加载试验为例,介绍了MLS66在辽宁省的应用情况。根据两年来辽宁省采用MLS66开展加速加载试验的情况,认为MLS66是一种加载效率高、与实际行车荷载作用接近的加速加载设备,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对于评价辽宁省沥青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改善路面结构设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结合对某高速公路路面车辙近十年的跟踪检测和试验,从新的角度认识路面结构因素对路面车辙的影响,提出了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原则和联结层设计理念及结构抗车辙措施。  相似文献   

19.
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有四种类型: (1)磨耗型车辙。在交通车辆轮胎磨耗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下,路面磨损,面层内集料颗粒逐渐脱落;在冬季路面铺撤防滑料(如:砂)时,磨损型车辙会加速发展。(2)结构型车辙。这类车辙主要是基层等路面结构层或路基强度不足,在交通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向下的永久变形,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半柔性路面应用于电子导向胶轮系统(智轨)廊道路面时结构设计研究缺失问题,通过工程调研、力学计算和室内试验,研究层位、层厚、基层承载力对廊道路面结构的影响;通过检测原有路面结构状况,分析结构承载力和病害成因,得出半柔性路面更适合具有重载、渠化、高胎压特征的智轨廊道路面,应用于上面层对解决启停频繁路段抗车辙更有利;半柔性路面开裂、变形风险随着厚度和基层模量增加而降低;针对株洲智轨复杂路面状况,提出典型半柔性路面抗车辙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