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健  王坤 《交通科技》2022,(2):17-21
为研究软基路段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探讨长周期沉降演化规律、沉降速率特征指标评价,以及其选择依据,为大修养护提供合理的对策建议,根据路段和软基性质、软基和沉降维修处理方式进行典型断面分类、沉降、水平位移监测.结果表明,沉降观测是判断路面沉降收敛最直观的方法.沿海高速公路运营期长期的沉降观测数据揭示,运营期路基沉降发展一般小...  相似文献   

2.
佛开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沉降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开高速公路软土路基主要分布在南海市九江以北的30km路段,软基设计采用塑料排水板,位于软基路段的大、中、小桥台背30m范围内,涵洞、通道基底及基础外延3~5m范围,采用复合地基喷粉桩加固处理。软基观测内容主要包括沉降板、全断面沉降、分层沉降等,通过软土路基沉降观测结果分析,提出了软土路基超预压材料卸载的具体指标,及时进行软基路段的路面施工。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加筋路堤地基变形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加筋路堤的加固机理和变形控制机理,为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根据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湖州段软基处理实践和沉降监测成果,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加筋路堤的地基变形规律,分析了桥头路段和过渡段的沉降速率收敛规律。  相似文献   

4.
双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是软基过渡段常见的路面结构形式。对局部出现严重车辙病害的广东某软基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展开全面调查,首先测量芯样各层厚度以推定车辙发生部位,然后测定芯样的密度、材料构成、体积指标、强度等指标,最后通过理论模型预测,提出了双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于不同交通等级下的适宜交通量。结果表明:车辙主要发生在中上面层,双层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赵涵秀  冯多  徐林荣 《公路》2022,(6):8-15
针对高速公路深厚软基过渡段处置的困难与不足,结合公路工程特点,引入铁路领域桩板结构地基处理方法。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基于非饱和渗流-固体力学耦合数值分析理论,对比分析一般悬浮桩与桩板结构在过渡段的处理效果并进行关键结构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对比过渡段工后差异沉降、总沉降、水平位移等评价指标后,桩板结构相比一般方案对过渡段的处置效果更优越;差异沉降受桩体间距影响较敏感,实际设计中需多次试算以保证工程设计经济性;混凝土板厚度是控制差异沉降的关键参数,较大的混凝土板厚度可有效改善深厚软基上各结构间的过渡效果。  相似文献   

6.
依托广西宜河高速公路开展橡胶沥青路面结构形式的试验路铺筑(7 cmARAC-20C下面层+5 cmARAC-13C上面层),与正常路段的SBS改性沥青路面结构形式(8 cm 70号道路石油沥青AC-25C下面层+6 cm SBS改性沥青AC-20C中面层+4 cm SBS改性沥青AC-13 C上面层)进行对比,并开展沥青胶结料、成品混合料室内性能、现场抗滑指标试验以及长期路用性能观测评价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相当。  相似文献   

7.
软基沉降规律对指导路基与路面设计、施工有重要作用。在分析某高速路实测软基路段沉降规律的基础上,分别采用Logistic模型、Asaoka模型、复合双曲线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复合双曲线模型与沉降实测数据变化较吻合,能较好地反映路段的沉降规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2) Logistic模型曲线存在唯一反弯点,对“台阶”状曲线拟合误差较大,沉降预测效果较复合双曲线差;3) Asaoka模型仅能预测本级荷载下的最终沉降量,无法越级预测,对施工中软基沉降预测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8.
文中针对佛山—环西线软基情况,分析了典型断面软基的表面沉降、分层沉降和侧向水平位移等监控观测结果,以为确保软基路段施工期的安全稳定、有效控制工后沉降及保证工程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深厚软土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常由于交通荷载和路堤荷载等作用,造成工后沉降量过大、不均匀沉降等现象。以浙江省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采用泡沫混凝土置换高速公路宕渣路堤为例,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典型断面的工后沉降进行模拟,提出了该工程不同路段的合理换填厚度,对其他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依据现场试验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泡沫混凝土换填前后路基沉降控制效果。泡沫混凝土换填路基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填土荷载,减少软基的附加应力,从而达到抑制沉降和侧移、提高路堤稳定性的效果。现场沉降观测结果表明,换填前大部分路段预压期末沉降速率不满足规范要求,换填后沉降观测结果显示沉降速率为2 mm/月~4 mm/月,依据换填后沉降变化采用sep程序所预测的工后沉降大幅减少,路基沉降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路桥过渡段软基路堤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高等级公路设计施工的实践经验,分析路桥过渡段软基路基路面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提出桥头引道过渡段软基路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以减少路桥间的不平顺,从而防止或避免桥头跳车现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佛山市一环高速公路改造路面方案的研究,探讨了在检测中实测弯沉数据、路面结构强度指数评价与路况调查结果相悖情况下的路面结构计算方法,指出了弯沉指标在反映沥青路面强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分析了不同加铺厚度对原有软基沉降未稳定路段的二次沉降影响。  相似文献   

12.
软土地区修建的路堤易发生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等病害,特别是在桥头处,易产生桥头跳车现象,文中以黄阳公路为工程实例,对桥头软土路段、一般软土路段、路桥过渡段采用不同的软基处理方法,实现沉降过渡。桥头跳车现象显著减小,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刚性桩复合地基加筋路堤的加固机理和变形控制机理,为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根据申嘉湖杭(上海—嘉兴—湖州—杭州)高速公路湖州段软基处理实践和沉降监测成果,研究了刚性桩复合地基加筋路堤的地基变形规律,分析了桥头路段和过渡段的沉降速率收敛规律。  相似文献   

1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试验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推广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的使用,在107国道许昌境内和210国道铜川境内修筑了不同结构的CRCP试验路,实地考察了CRCP的路用性能,使用标准轴载车进行了弯沉与应力测试,结果表明CRCP传荷能力强,整体强度高,承载能力大。通过对CRCP试验路裂缝的跟踪观测,调查分析了横向裂缝宽度,间距和发展情况,并对横向裂缝间距的概率分布模型进行了检验,初步验证裂缝间距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试验路研究表明CRCP的使用和结构性能都优于普通混凝土路面,适用于重交通高等级道路,在水文地质不良等特殊路段更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公路建设过程中软土地基结构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和失稳问题,以江苏某软土地基公路工程实践为对象,对CFG桩软基处理技术和土工织物联合冲击碾压两类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并选择典型施工段进行沉降测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FG桩软基处理公路软土地基时,施工初期短时间间隔内,软土层出现较大沉降量,后期沉降量开始趋于稳定,工后沉降小于25 cm,最大不均匀沉降为4.0 cm,整个施工期间路面并未发生开裂现象,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土工织物联合冲碾压法处理软基的沉降量相对CFG桩软基处理法获得的相对偏差要小,土工织物的存在,减小了横断面不均匀沉降值。  相似文献   

16.
依托扬州地区的温拌再生沥青路面工程,对其路面表观状况、路用性能、路面承载力进行了定期跟踪观测与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路用性能方面,车辙与破损衰减较快,年平均衰减率约为1.5%;平整度与横向力系数衰减较慢,年平均衰减率约为1.3%;路面承载力方面,温拌再生路段的回弹模量年平均衰减率约为4. 8%;总体来看温拌再生沥青路面具有很好的使用性能且与热拌沥青路面的性能相当,具备实际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软土地区道路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杭甬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软基路段道路病害的调查,指出软土地区道路病害主要有路面早期破损、桥头跳车和路基不均匀沉降。对病害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为完善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技术,提高路面质量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鄂海清  魏曙红 《公路》2012,(2):68-72
以在建的佛开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为背景,分析在拓宽路基边载的作用下,新老路基的沉降变形规律.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新老路基路面结构路用性能以及变形稳定的要求,并结合现场观测资料,对软基上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沉降控制标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对于拓宽工程软基应采用“三指标”的控制标准,即:拓宽路基施工期老路容许的横坡度变化率、新老路基工后容许横坡度变化率、拓宽路基的容许工后沉降量.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沿海地区公路软基段路基差异沉降病害,该文基于超固结应力比的弹性变形理论,从减轻车辆荷载和结构自重附加应力的角度,开展人造超固结应力比计算分析及轻质化换填新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密度轻质材料的换填厚度可使路基底部附加应力小于原状软土的自重应力,且附加应力小于软土初始流变应力值,形成的超固结应力比,可让软土地基处于弹性变形状态。试验路的沉降性能观测数据显示:工后1年使用情况下,轻质化换填路面结构的沉降稳定保持在1 mm左右,常规路面结构的沉降量达到17 mm,超过行车舒适的上限值15 mm,且沉降还在持续发展中。该文提出基于人造超固结应力比理论的轻质化换填技术可有效解决软基段路基差异沉降,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践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江高速公路江睦路立交匝道广泛分布软土,软土深厚且性质差,大部分路段采用了袋装砂井超载预压处治。鉴于工期紧张,软基预压期沉降未完成即需实施路面工程。为了更好的适应通车后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该道路采用柔性基层沥青砼路面。通车4 a来,除了车辙病害,仅在主线与匝道相接处有几条纵向裂缝,其它路段未发生结构性破坏,路面状况良好,验证了柔性基层沥青砼路面在深厚软基区的适用性,可为类似工程路面结构类型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