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分析电池散热问题,文章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串行和并行两种散热方式进行对比方针研究。首先分析了锂电池产热原因,对其产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然后针对某款锂离子电池,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Fluent,对串行和并行的两种风冷散热模式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串行通风散热时电池散热比较均匀,靠近进出风口的电池散热效果较好;并行通风散热时散热效果逐渐递增,越靠近出风口的电池散热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电动汽车内电池组热管理十分重要,能够及时将热量散发出去保持电池包温度的稳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电动汽车自燃爆炸的问题。论文设计一种电池风冷散热结构,通过对串行及并行风道进行一系列的优化设计,得出一种散热性更好的散热结构。通过ANSYS Fluent软件进行建模及仿真分析,通过附加散热孔、改进进风口位置及倾角进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进风口倾角为8°时散热性及结构最优,其生热情况为在1 C充电倍率下电池组最大温差为3.9℃,最高温度为33.7℃,最低温度为29.8℃。  相似文献   

3.
锂电池由于其出色的电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纯电动汽车,温度是影响锂电池储电和安全的主要因素,在温度过高下工作导致电池性能快速衰退,甚至引发热失控。文章基于锂电池储电机理,分析了温度及其他影响因素,对比研究电池散热管理各方式特点,为电动汽车散热系统的选择和研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具有工程开发可信度的整车发动机舱流场计算模型,精确模拟发动机舱内流场分布,制定了5种CFD空气流场仿真与整车风洞试验对比方案,得到不同方案下模型的计算精度,根据分析对模型及边界设置进行调整,最终方案误差在3%以下,满足工程应用要求,模型可用于发动机舱流场模拟。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在开发中出现的电池包风冷散热性能不良问题。通过研究不同散热风道结构中电池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特性,借助CFD有限元法,进行流场速度矢量图和温度云图的比较,分析了散热性能和温度分布均匀性特性。讨论了风道的设计对电池组温度分布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试验进行验证,试验验证表明:优化后的电池组整体压力较小、风速较高、温度均匀性较好且散热特性优秀,具有较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冷却阻力,对原车机舱气流进行了数值仿真,基于仿真结果,从改变冷却气流方向、降低气流经过前端部件的能量损失和提高散热器性能3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方案,进行风洞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加装前端隔板后散热器进气量增加15%,而冷却阻力降低5 counts。对于机舱内部散热问题,通过仿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如在方向机后加装挡板引导气流加强其局部流动,风扇后加装导风罩进行热气流疏导,发动机进气口加装导流装置,以提供额外的冷却气流),结果方向机变速器悬置的散热得到改善,而前端的冷却气流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不同工况下电动汽车冷板液冷系统散热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冷板液冷方式的电动汽车液冷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水冷板流径、进液流量和环境温度对其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液流量增加,液冷系统的散热性能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不论何种流径方案,都有一个最佳进液流量(单进单出为350L/h,双进双出为450L/h),使最高温升和内部最大温差都达到最小;采用双进双出流径方案时,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最高温升减小,而内部最大温差增大;与单进单出流径相比,双进双出流径液冷系统的电池模块最高温升和内部最大温差均明显降低,散热效率得到提高;在环境温度不高于35℃,采用350~450L/h的进液流量,双进双出流径方案的散热性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静音型电源车车舱内空气流动及传热的特点,建立了车舱内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模型。采用稳态不可压紊流模型和标准kε模型,对车舱内柴油发电机组及两级消声器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利用环境模拟试验对仿真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计算与试验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不高于45℃时,电源车车舱通风散热结构能满足发电机组和消声器的散热要求。  相似文献   

9.
高海  黄靖 《客车技术》2020,(1):30-33
在永磁同步电机原始结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仿真模型的改进,并对不同的改进方案进行仿真计算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对流道结构、传热路径和流量三个方面的优化设计显著降低了电机的最高温度。  相似文献   

10.
在纯电动汽车电子部件散热方式中,用液冷的方法来散热冷却效果更好,水冷系统可将电子组件的工作温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噪音也相对较低。文章针对常用的液冷板开展研究,采用冲击冷却的形式对传统散热器进行改进,并对冲击散热器和传统散热器进行了比较研究,详细讨论两者之间的压降损失、泵功率、基底的热分布。结果显示,冲击散热器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在泵浦功率0.2 W时,热阻降低了19.5%。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高温环境下电源系统的综合效率,通过分析电动汽车热管理和能耗模型,提出一种考虑电池热管理的复合电源电动汽车功率分配控制策略,并在CATC、NEDC工况下分别与单一电源电动汽车和采用常规策略的复合电源电动汽车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电源,采用复合电源方案的电动汽车电源系统能量回馈提升3.6%以上,综合能耗降低3.3%以上,电池最终温度下降3.51℃以上;相对于采用常规策略的复合电源电动汽车,考虑电池热管理的复合电源功率分配控制策略提升超级电容参与度,使复合电源系统能量回馈提升1.8%左右,综合能耗降低1.2%左右,电池最终温度降低1.25℃左右,从而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优化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加热策略,以磷酸铁锂电池包为研究对象,测试其在3种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电池降温性能,结合实际环境的影响,建立电池降温速率计算模型并通过测试验证。  相似文献   

13.
混合动力汽车正向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庆年  刘志茹  王伟华  曾小华 《汽车工程》2005,27(4):392-394,398
根据正向建模的思想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的并联双轴混合动力汽车正向仿真模型,该模型既可以用踏板信号作为输入也町以运行循环工况。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分析评价不同的设计方案和控制策略的优化,还可以进行实际控制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应用CFD方法改善发动机舱散热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坤  王玉璋  杨小玉 《汽车工程》2011,33(4):314-317,368
针对某车型发动机舱怠速工况下温度过高的问题,运用软件Fluent对发动机舱内的气体流动进行三维仿真.从仿真结果的速度和温度分布,发现冷却气体回流是导致发动机舱过热的根本原因.据此提出添加阻风板的改进方案,以有效地改善该车型发动机舱内冷却气体的流动,解决了舱内温度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最近市场上出现的一些电池组不配备散热装置的纯电动车,对一款正在使用的、不带散热装置的纯电动车用磷酸铁锂电池组,通过试验测试和模型仿真进行不加散热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刚使用的纯电动车电池组内阻小,热容量大,温升有限,在保证电池初始温度合适的情况下(尤其当采用换电模式),电池组可以不加散热装置,但是随着电池的老化,电池内阻大幅增加,导致温升增大,此时电池组应考虑散热.  相似文献   

16.
轿车发动机冷却水套流动与传热CFD计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UG软件对某汽油机冷却水套建立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分析发动机内部冷却水的流场分布、换热系数分布以及压力损失,同时对该发动机的冷却水套提出了优化方案并对其计算结果与原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原发动机冷却水套的流动传热计算表明:缸盖进气侧冷却水流动较均匀,3缸和4缸缸体冷却水套排气侧冷却能力较差,1缸和2缸缸盖冷却水套排气侧冷却能力较差,通过改进前后换热系数比较,说明改进后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的换热能力优于原发动机冷却水套。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侧面碰撞评价性能指标,并给出了侧碰过程中典型的3种B柱变形模式。针对电动车与传统车的区别,分析了电动车与传统车在侧碰过程中车身损毁程度的不同和对假人造成伤害的不同。通过对某款电动车具体的侧碰分析和实车验证,指出了其B柱变形模式不好,容易对假人胸部造成伤害,接着剖析车身结构,提出改善方案,对B柱中上部结构进行加强,对其底部进行减弱。再次进行仿真分析验证,证实了改进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电动汽车行驶信息可视化系统的流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所开发的电动汽车行驶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工作流程,以及该流程所采用的动态车辆生成方法。实践证明本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运行稳定性,能够满足监控对象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分析工具和声学风洞试验,对某款全新开发的SUV车型进行局部造型和车身密封隔音优化,车内气动噪声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外流场仿真计算和声源识别测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识别出后视镜、前轮腔、A柱、雨刮等局部外形噪声声源部位,利用CFD仿真对流场进行优化,提出修改方案并通过实车测试验证效果,有效技术方案在新款车型上得到应用。根据泄漏噪声关键部位的识别,对车身密封和隔音进行了优化和提升,通过声学风洞试验验证了方案的实施效果,新款车型整车气动噪声车内声压级降低了约1.8dB(A),语言清晰度(Articulation Index,AI)提升了10%,提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林凯  罗禹贡  杨殿阁  李克强  连小珉 《汽车工程》2007,29(12):1032-1035
针对混合动力电动车控制器网络的特点,使用对独占窗和仲裁窗分别调度的系统矩阵设计方法设计了时间触发CAN总线(TTCAN)协议。在对网络仿真系统CANoe进行二次开发、增加应用层和会话层模型的基础上,对所设计协议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利用实车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周期型信息实时性好、抖动小;事件型信息的实时性受仲裁窗调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