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船电技术》2009,29(4):59-59
描述:在美国海军未来军船上采用的综合电力系统将使全船遍布的低品质(即低温)热负载远超出当前的舰载系统水平。更多带高功率转换模块相关系统的引入(如:电力推进系统、大功率雷达以及其它舰船日用载荷等),在工作环境所产生的热量将远大于在DDG51舰上所检测到的。  相似文献   

2.
直流分区配电系统——美国海军综合电力系统的基础(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近年来人们对电力推进产生了相当大的兴趣,但大多数发电和配电系统退回到带多个独立电源的传统交流辐射式或分区配电系统上来。能否在舰船上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舰船的需求。因为军用舰船必须在战斗受损后还能完成任务,配电系统的生命力就成为关键之一。自电力引入舰船以来,美国海军舰船的基本结构似乎没有什么变化,最主要的惯例是安装辐射式450 VAC配电系统。该系统给来自两个区域独立电源的负载中心供电,由母线转换开关提供正常和备用电源之间的转换。现已在DDG 51级舰上采用交流分区配电系统。美国海军正在调查直流分区配电系统的实现情况,作为下一代水面舰艇配置的综合电力系统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3.
尽管年年来对电力推进给予了相当的关注,然而发电配电系统大多都回复到带多个独立电源的传统交流辐射式或分区配电系统,对于舰船应用,发电配电系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舰船的要求,例如:战舰对生命力的要求就成为其基本特性之一,在电力引入舰船之后,美国海军舰船的基本结构鲜明有变化,主导配电系统采用位置相互分离的电源给核心负载提供辐射式450VAC电力,并由母线转接器实现正常和替补电源之间的转换,美国海军近来已在DDG-51级舰上采用交流分区配电系统,目前正在考察直流分区配电系统,作为下一代水面战舰用的综合电力系统(IPS)的核心组合,本文介绍舰船电源系统结构的下一阶段计划-DC ZEDS(直流分区配电系统)。DC ZEDS应用现代电力电子器件,具有综合持续作战电源(IETP)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据防务新闻网报道,除了运送海军陆战队及其装备和参与对岸攻击这两项任务之外,美国两栖战舰常常被迫发挥其他各种作用。现在,美国海军打算设计可适应不同任务和需要的新一代两栖战舰。基于上述考虑,美国海军决定,海军新一代两栖舰项目将由LSD(X)(表示当前的船坞登陆舰)变成LX(R)(表示具有更多功能的新舰),不想将舰船的功能只局限在两栖功能,要进行一项尝试。美国海军将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以确定对该型舰船的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计划在2019年订购首批11艘新型两栖舰。新舰设计选项包括具有当前两栖船坞登陆舰作战能力的低端舰,还包括LPD17"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  相似文献   

5.
罗忠钩 《国外舰船工程》1995,(12):17-17,31,4
对美国海军舰船中的船机电部件实现标准化,就能对一艘舰,一级舰或整个海军舰队采用相同的部件形式。海宫通过各种成果已表明,它有潜力完成这方面更为艰难的任务。本文介绍了美国海军所有采用的基本数据和方法以及一些海军的成果。对今后的打算和所开展的研究作了讨论,其既包括商船,也包括海军舰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军船入级的起源、美国军船入级历程和经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军船入级的目的、程序和方法。本文首先对美国军船入级组织机构、运作方式及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海军高速舰艇指南》和《海军舰船规范》2个军船入级标准的架构及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剖析军船入级在小型高速巡逻艇、鱼雷回收艇及新一代大型水面舰船DDG1000入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指出美国船级社及美国海军技术委员会在军船入级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通过研究认为军船入级是一项战略性决策,将在舰船建造管理及全寿命保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军船入级的起源、美国军船入级历程和经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军船入级的目的、程序和方法。本文首先对美国军船入级组织机构、运作方式及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海军高速舰艇指南》和《海军舰船规范》2个军船入级标准的架构及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剖析军船入级在小型高速巡逻艇、鱼雷回收艇及新一代大型水面舰船DDG1000入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指出美国船级社及美国海军技术委员会在军船入级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通过研究认为军船入级是一项战略性决策,将在舰船建造管理及全寿命保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海军LPD17舰研发计划所采用的几个新概念,并总结了这些新概念对二十一世纪美国海军舰船研发计划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9.
美国防务新闻网站2008年7月14日报道.有消息表明,美国海军将放弃技术先进但价格极其昂贵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对地攻击驱逐舰的量产计划,在建造两艘该型舰后结束建造。  相似文献   

10.
2004年9月18日上午11时,美国海军在夏威夷珍珠港福特岛海军基地隆重集会,为最新建成的“宙斯盾”导弹驱逐舰“钟云”号(USS Chung-Hoon DDG93)举行了正式服役典礼。该舰被编入太平洋舰队服役,并将于2005年9月部署到西太平洋,是夏威夷太平洋海军拥有的第5艘“宙斯盾”导弹驱逐舰。美国海军又添“神盾”,这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艘以美籍华人的名字命名的导弹驱逐舰。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7月29日,美国海军最新的导弹驱逐舰—未来的"拉斐尔佩拉尔塔"(Rafael Peralta)(DDG 115)号导弹驱逐舰在圣地亚哥北岛海军航空站服役。未来的"拉斐尔佩拉尔塔"号导弹驱逐舰是第64艘伯克级驱逐舰。该舰能够从事各种作战,包括平时的管理和危机管理以及海上控制和力量投射。据悉,"拉斐尔佩拉尔塔"号导弹驱逐舰能够同时从事空中、地面和地下战斗并配备了支  相似文献   

12.
《船电技术》2009,29(3):15-15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2008年9月10日,美国海军授予诺斯罗普·格鲁曼(Northrop Grumman)公司51亿美元合同,用于开始新一代航母首舰“福特”号(CVN-78)的建造。建造工作将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纽波特纽斯船厂进行,  相似文献   

13.
LPD17舰(SAN ANTONIO)是美国海军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由美国BATH钢铁公司、?AYTHEON舰船系统公司和INTERGRATH三家公司组成的AVANDALE联盟公司设计建造。围绕该舰的研制开发制定了一整套LPD17舰研发计划。该舰工程控制系统的研制开发就是建立在该研发计划基础之上的。本文主要介绍LPD17舰工程控制系统及其采用的新技术以及该系统研发过程中采用的几个新概念:即新的工程采办制度、基于团队的综合产品和过程研发概念(IPPD)以及综合产品数据环境(IPDE)。最后总结了这些技术和新概念对工程控制系统研发过程的影响和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4.
舰船生命力是现代舰船最重要的战技性能指标之一。美海军将舰船生命力和《美国海军舰船通用规范》、作战使用可靠性同列为未来新舰研制的首要的三项基本条件。近年美海军中大舰船生命力政策要求,促进自上而下生命力标准化管理、深化舰船生命力要求量化研究,平衡处理生命力诸要素,大大推动了现代舰船生命力研究的局长 。  相似文献   

15.
美国海军的下一代先进驱逐舰DDG1000将是一种“全电”舰。该舰将采用全电力推进系统,图中所示的是关国海军建造的DDG1000驱逐舰的缩比模型——“海喷舰”(the Sea Jet),它全长40.5米,主要用途是  相似文献   

16.
现代舰船区域配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通过对舰船传统配电技术和区域配电技术的比较,并以美国海军DD(X)舰配电系统为例,介绍了现代舰船的区域配电技术,分析了区域配电通过改善供电的连续性,在提高舰船生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美国海军《舰载机弹射和回收装备维修计划》指令指示文件,分析美国海军舰载机弹射和回收装备维修工作的组织机构、维修层级、舰上维修管理及维修人员培训等内容,并给出我国舰船装备修理的标准化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国防部和海军采办改革创新项目的资助下,以发展集攻击、登陆、运输于一身的两栖多功能舰为目的的LPD17项目,从开始就一直在船体设计、采办和建造方法方面为美国海军舰船设计开创了先河。LPD17项目吸收了商船的建造经验,并重点考虑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海滩等恶劣作战环境下建造一个机动、灵活的作战平台。可以预见,在21世纪初期,当LPD17项目的12艘舰全部服役后,美国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将得到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19.
海装动态     
通用公司再次为美国海军提供LM2500用燃气轮机数字式燃油控制系统[法国航宇防务网2010年5月4日报道]通用(GE)公司将再次为美国海军四艘舰船上的LM2500舰用燃气轮机提供16套数字式燃油控制  相似文献   

20.
10月6日至9日,笔者参观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一年一度“舰队周”活动。旧金山舰队周开始于1981年,至今已是15届了。参加今年“舰队周”活动的美国海军舰艇包括“尼米兹”号航母(CVN 68)、“好人查理德”号两栖攻击舰(LHD 6)、“普林斯顿”号导弹巡洋舰(CG 59)、“查菲”号导弹驱逐舰(DDG 90)、“希金斯”号导弹驱逐舰(DDG 76)、“保罗·琼斯”号导弹驱逐舰(DDG 53)及“坚定”号海岸护卫艇(WMEC 623)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