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铁振动对建筑物内二次结构噪声影响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地铁列车运行时所产生的振动对地面建筑物内可能产生的二次结构噪声影响,在分析春影响特性基础上,给出了对应的参考标准及预测公式,最后通过实测值予以验证,误差结果在4.09dB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地铁施工下穿建筑物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李永敬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06,(2):91-92,103
地铁施工中对既有建筑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期间需制定相应的沉降控制标准。由于建筑物结构形式千差万别,沉降标准也随之改变。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相关技术规定较少,大部分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给施工期间的变形控制带来诸多不便。以北京地铁五号线施工中下穿建筑物的几个实例作为分析对象,对施工中既有建筑沉降控制标准的制定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类型地铁车站站台对静置车辆的辐射噪声进行测试,分析其噪声特性,研究不同类型结构站台对噪声特性的影响,提出车站站台声学环境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列车运行引起高层建筑物振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建立列车-轨道-路基-周围地层-建筑物系统空间动力分析模型.地基士与建筑物基础间分协调接触变形和弹性接触变形2种情况处理.利用"m"法计算弹性接触变形系数,进行2种接触情况下运行列车对附近建筑物的振动影响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运行列车作用下,考虑土-建筑物之间弹性相互作用时建筑物楼层的动力响应峰值比不考虑时低5~10 dB;轴重大的列车引起的建筑物振动响应较大;建筑物各楼层的峰值振动强度在总体上随楼层单调递增;峰值振动强度在车速较低时随车速提高而增大,但车速超过某一临界值时,趋势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3,(12)
建立了车-线-隧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输入实际的列车、轨道、隧道承力结构参数,获得地铁列车运行时的隧道承力结构动态激励。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有限单元法和无限边界元法,建立了隧道-土体-建筑动力耦合模型,分析隧道周围土体及沿线建筑物的受振特性,探析地铁列车振动对环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铁列车运行引起周围环境的二次振动为低频振动,且主要为竖向振动和横向振动;列车通过时,地面竖向振动最大值出现在距离隧道中心线10 m处,竖向振动加速度除了在距离隧道中心线45 m点出现反弹外,其他各点的振动加速度幅值基本上都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较高频率的振动成分幅值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地段列车运行对建筑物振动影响问题,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计算获得振源激励,建立列车动荷载作用下隧道-地层-建筑物有限元模型,并结合现场测试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列车运行对浅基础、短桩基础、长桩基础以及筏形基础建筑物振动响应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楼层的增加,建筑物的横向振动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大,垂向振动表现为逐层增大的趋势;建筑物的振动在中高频成分(>20 Hz)有所增加,低频成分则有所衰减;垂向振动要大于横向振动,楼柱的振动要比楼板的振动更加明显;不同基础条件下的建筑物垂向振级由大到小的排序为筏形基础>浅基础>短桩基础>长桩基础,横向振级由大到小的排序为浅基础>短桩基础>长桩基础>筏形基础,长桩基础对降低加速度振级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地铁小半径曲线波磨地段列车通过对地面振动和室内二次噪声的影响,在地铁某小半径曲线波磨地段展开实车测试。在列车通过速度分别为40km/h、50km/h 和60km/h 的条件下,分别测试钢轨打磨前后隧道内钢轨、道床和隧道壁的振动加速度,地上室内和室外振动加速度、室内二次噪声。结果表明,钢轨打磨前室内振动超标约7.3~15.7dB,二次噪声超标约1.9 ~11.5dB;钢轨打磨后仅室内振动在行车速度为60km/h时超出夜间标准约1.7dB,其余均不超标。测试结果证明钢轨打磨对于减轻地铁引起的振动和二次噪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杨魁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1,(4):76-79
二次衬砌是地铁隧道初期支护内侧施作的模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衬砌,与初期支护共同组成复合式衬砌.地铁二次衬砌是地铁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衬砌质量的好坏对地铁隧道的使用寿命、使用功能和外观等都有重要影响.以长春地铁2号线南关站隧道二次衬砌施工为背景,通过分析二次衬砌质量缺陷及产生的原因,系统阐述为保证二次衬砌施工质量,在施... 相似文献
9.
现行国家《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没有针对地铁的适用范围和评价量。当前地铁振动环境影响评价参照声环境“4a类(即交通干线两侧)功能区”评价在科学性和合规性方面存在瑕疵;但可根据标准的技术原理和地面道路相邻区域建筑功能属性,相应将地面道路两侧一定区域划分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振动标准的“适用地带范围”。地铁环境振动评价量采用VLZ10,但隧道内监测实施难度大,地面测量又难以精确监测和验证,类比在振动机理、时域、频域等特征相似的铁路振动评价,地铁采用VLZmax为评价量和测量方法,可以反映出人体受振动干扰最强烈的情况,易于测量和验证,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要求和不同振动敏感目标环境保护要求,应用于环境振动治理的减振产品,其效果的评价指标应采用Z计权振级;应用于古建筑或振动敏感建筑(如优秀历史建筑等)减振的减振产品,其效果的评价指标应采用振动速度。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研究地铁列车再生能量利用,分析给定运行图的节能潜力,以牵引变电所处总能耗最小为目标,依据再生制动等效电路和牵引计算模型,获得地铁列车两车追踪运行约束。在假设前行列车运行状态已知的条件下,采用二次规划算法,优化追踪列车操纵序列,提高再生制动能量的吸收利用,降低系统总能耗。仿真算例与仅考虑单车优化运行策略的方案对比结果表明:给出的算法能够在保证追踪列车正点、准确停站的前提下,节约3.8%的系统总能耗。通过该算法获得的节能效率与列车追踪间隔密切相关,同时调整追踪间隔和采用该优化算法可获得更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地铁车站对周围环境振动与噪声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铁车站对周围环境及附近建筑物的振动、噪声影响越来起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列车运行所产生的振动、噪声,采取措施有:改善车辆、轨道的条件;增加对地表和地铁车站周边建筑物结构的减振措施;对要求高的建筑采用浮置结构等。对于车站设备产生的振动、噪声其措施有:改变机电设备的操作方式和制作工艺,以控制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采用吸声结构、吸声材料及隔振材料等;采用有效的消声设备;采用合理的建筑平面设计等。 相似文献
13.
地铁列车振动对沿线敏感建筑的影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二维动态有限元模型,以速度为控制物理量,评价北京地铁8号线运营对邻近敏感建筑的振动影响;研究低层、多层敏感建筑振动响应的传播规律,比较不同基础形式下对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铁列车运营所产生的振动影响在控制标准范围之内,无需采取特殊的减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列车在行进中及进站和出站时伴随着滚动噪声和制动啸叫噪声等,使得车内和站内噪声加剧,对乘客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通过对大连地铁2号线噪声进行调查与测试分析,找到了引起噪声过高的主要因素,得出车内噪声符合标准,但站台噪声超过标准要求。针对监测数据及分析结果,提出了对应的减振降噪措施,为地铁建设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铁列车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与传统有人驾驶系统相比,实现了全自动化、无人干预的列车运行模式。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介绍了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与常规地铁车辆的区别,并提出了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难点,为地铁列车实施全自动无人驾驶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杨惠喜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4,(6):44-46
随着地铁网络的日益完善,地铁沿线建筑物的减隔振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物整体隔振系统,钢弹簧隔振技术可有效降低地铁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文章以上海地铁某邻近建筑物隔振为背景,通过设计应用钢弹簧隔振系统,从而隔离地铁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设计应用结果表明,钢弹簧隔振系统有效地降低了地铁振动对沿线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乔小雷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4,(5):63-66
城市轨道交通在给市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便捷的同时,其运行中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也日益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新的环境问题。针对轨道交通产生的噪声及振动问题,从轨道方面入手,对轮轨之间噪声、振动的产生和抑制措施进行了系统论述,最后提出了综合治理轮轨噪声和振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广州地铁1号线是广州地铁客流强度最大的地铁线路,列车晚点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造成列车晚点的原因中,乘客因素逐渐成为导致列车晚点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广州地铁1号线列车晚点的分析,指出因乘客因素导致列车晚点主要包括夹人夹物、乘客不良行为和乘客自我反应3种形式,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减少列车晚点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周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20(9)
对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某区间缓和曲线段地铁运行引起的地表振动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对实测的地表振动加速度进行了时域、频域及1/3倍频程分析。结果表明:在缓和曲线段,地铁列车行驶引起的地表横向加速度有效值是竖向加速度有效值的0.9~3.1倍;地表加速度频率分布在30~120 Hz,其中最显著的频率为30~50 Hz;加速度振级随着与隧道中心线水平距离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且在距离隧道中心线5 m、30 m时出现放大区;地表土体振动加速度幅值、频谱峰值随着地铁列车速度增大基本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