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船检》2008,(10):75-75
日本最大的船运公司日本邮船株式会社.与新日本石油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系统.可以为6万吨运载丰田汽车的货船供电40千瓦。与丰田2010年推出的新普瑞斯环保型轿车车顶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不同.安装在船上的这些太阳能电池板,主要为货船的发动机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2.
正据悉,日本邮船(NYK)、MTI有限公司和日本海运联合公司(JMU)已开发新一代高效率螺旋桨。该螺旋桨将安装在2019年交付的两艘新建集装箱船上,其改进燃料效率后,将使CO2排放量减少1.2%。NYK通告称,该项目合作伙伴分析了运作于远洋船舶上的螺旋桨状况,通过观察空泡现象(cavitation)和测量螺旋桨周围流速(flow  相似文献   

3.
为自动识别系统(AIS)留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雅林 《船艇》1999,(4):43-46
根据修订的SOLAS协定第5章的规定,到2002年,300总吨以上的船舶需要安装AIS设备。AIS是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的英文缩写。它利用VHF向其它的AIS自动传输诸如标识数据、位置数据等信息。接收方的AIS可以安装在船上,或者  相似文献   

4.
<正>日本气象信息提供商天气新闻(Weathernews)公司和日本邮船将使用物联网技术研发能支援船舶平稳、成本高效航行的服务方案。卫星将从海上船舶接收传达数据,天气新闻公司对卫星技术的改进,将帮助船舶优化航速和减少运营成本。天气新闻公司的系统能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收集船上发动机的转速、燃料消耗和天气环境、海况等。此外,该公司还将使用与Oklahoma大学联合研发的图像  相似文献   

5.
《航海》2008,(5):24-24
日本邮船公司26日宣布将与新日本石油公司合作,研制在船舶推进动力用电中使用太阳能的汽车滚装船。日本邮船表示,虽然曾有过在船内照明系统中使用太阳能的先例,但将太阳能运用在大型船舶的动力系统中在全球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6.
关于国轮在设置、使用AIS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SISTEM以下简称AIS设备)旨在提高海上航行安全、人命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国际海事组织(IMO)已经要求300总吨以上的国际航行船舶在2004年12月31日前,500总吨以上的非国际航行船舶在2008年7月1日前强制安装AIS设备。中国海事局在2005年10月14日发出《关于部分沿海航行船舶安装船载自动识别系统的通知》,要求沿海航行的所有客船、500总吨以上的油船、危险化学品船、集装箱船于2006年4月30日之前配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设备)。2006年5月1日起开始检查AIS设备的安装情况,…  相似文献   

7.
军船自动识别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海事组织MSC73会议通过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在民船上强制性安装议案,也可作为军船使用的标准和依据。本文基于民用AIS技术研究,论述AIS在军船上的应用价值及对航海技术的影响,提出军用AIS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功能及应用优势分析入手,论述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在内河船舶避碰技术中的应用,对船舶避碰的数学原理进行系统分析,并仿真验证了船舶的避碰过程。从仿真结果看,通过优化船舶的自动识别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目标物的探测距离和精度,能够最大程度帮助船舶提升航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是一种基于高频段的,作用在海上的移动频段,是船舶与其他船舶间、船舶与岸端之间进行交换各自关键信息的连续广播系统。首先介绍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组成、系统信息处理的相关接口协议、船舶控制器对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进行相应的操作以及船舶相互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步骤,并对基于自动识别的船岸监测系统进行设计开发。装备有自动识别系统的船舶可以接收到目标船舶的动态以及静态的相关信息,方便对船舶及时的全方位的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10.
正日本邮船(NYK)日前宣布联手MTI公司和日本造船联合(JMU)船厂,通过分析船舶螺旋桨在实际运行中的情况,开发出一种高效率螺旋桨,提高燃油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该公司表示,预计新型高效率螺旋桨将减少1.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新型螺旋桨预计将安装在2019年交付的两艘新造集装箱船上。日本邮船表示,通过观察螺旋桨产生空泡现象,并测量螺旋桨周围的流速来对螺旋桨实际运行进行分析。该公司表示,其项目合作伙伴分析了在远洋船舶上运行的螺旋桨的状况,并证实了模拟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匹配的概率很高。该公司将使用高度仿真  相似文献   

11.
王永兴  王涛  韦扬 《中国航海》2022,(4):133-139
针对船舶污染物监管场景需求,提出了船舶申报信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摄像头图像检测多源融合的船舶目标智能识别和验证方法。从申报信息中获取船舶水上移动通信业务标识码身份,利用该标识码提取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参数,判断船舶是否达到现场;通过改进的YOLOv5检测模型从摄像头获取现场船舶的视觉目标检测框;采用视觉目标检测框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目标在摄像头像素坐标系映射标定框的交叉匹配算法,完成船舶目标的融合验证。在SeaShips公开数据集上的试验表明,相较原始YOLOv5模型,提出的船舶视觉目标检测模型平均精确度指标提升了3.14%,达到80.83%;且利用TensorRT加速使得模型推理速度提升了73%,帧率达到64.18。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目标与视觉目标的匹配融合满足船舶污染物接收现场船舶身份的识别和验证需求。  相似文献   

12.
科海拾贝     
《航海》2003,(2)
日进行新一代航路管制系统试验 日本海上保安厅和电子导航研究所联合进行新一代航路管制系统实证试验。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航路标识测定船“对马”号(1718吨)和日本邮船海运公司的“飞鸟”号(29856吨)客轮在东京湾进行试验航行。这两艘船均搭载AIS装置(船舶自动识别装置),试验使用GPS(全球  相似文献   

13.
《航海》2017,(4)
正欧洲委员会通告启动一个基于欧盟资助研究的新系统,其一旦安装船上,船舶队员(ship teams)就能够立即对船上和水中乘客定位。该方案旨在处理特别紧急情况如船舶下沉,其时船员需要快速查找和撤离所有乘客。万一发生海上灾难,该新系统会掌握乘客线索,并提供船上情形概况。将其投入市场是Lygesus2Market机构(为2015年6月开设  相似文献   

14.
AIS能替代雷达吗?不能。有许多船舶并不要求安装AIS设备。雷达检测目标与目标船上安装的设备无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船检》2010,(10):I0022-I0023
为贯彻执行《国内航行船舶船载电子海图系统和自动识别系统设备管理规定》.海事局发布了“关于印发船舶船载电子海图系统和自动识别系统设备产品及安装检验指南的通知”(海船检[2010]322号)。现转发给CCS各相关单位,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16.
为合理利用南海及其沿岸港口资源,在考虑邮船航线的吸引力和可靠性的基础上,研究南海邮船航线的设计方案。对停靠港口选定及其排序、各航段船舶航速的设定和船舶在港时间(开始时间和服务时间)进行决策,以总成本最小化和航线吸引力最大化为目标,建立邮船航线混合线性规划模型,并提出求解该模型的算法。对南海邮船航线的设计进行实际数据分析,并选取航线数量和停靠港口数量的限制对该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航线方案能有效平衡邮船航线的吸引力和总成本,为南海邮船航线的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安装在船舶上的助航设备有:雷达/ARPA、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甚高频无线电话、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等,如何将这些设备用于正规瞭望值得关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5条规定:"每一船舶应经常用视觉、听觉以及适合当时环境和情况下一切有效的手段保持正规的瞭望,以便对局面和碰撞危险作出充分的估计。"其中"一切有效的手段"就包括助航设备。目前安装在船舶上的助航设备有:雷达/ARPA、船舶自  相似文献   

18.
《水上消防》2009,(5):45-45
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公告,为加强上海世博会船舶保安工作,根据《海上交通安全法》第十四条和《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从2010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1月30日止。所有进入上海港黄浦江核心管制区水域(从南浦大桥至川杨河口下游100m)的船舶,必须配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所有进入上海内河水域的货船必须安装甚高频电台(VHF)。未按照上述规定配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安装甚高频电台的船舶,  相似文献   

19.
《航海》2009,(4)
货柜船设计愈来愈趋向以环保主导以及再生能源的应用,将成为未来新一代船舶的主流。日本邮船(NYK)月前公布其全新环保概念货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邮船(NYK)、MTI有限公司(MTI Co.,Ltd.)和日本海运联合公司(JMU)通过分析在实际运作中船舶螺旋桨周围的状况,开发出高效率螺旋桨。通过改进燃料效率,该螺旋桨将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2%,其将安装在计划于2019年交付的两艘新建集装箱船上。NYK称,3家公司将继续利用其专业知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