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1月,407页)全球史是二战后兴起于美国的新兴学科,自1963年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Mc Neill)在《西方的兴起》中提出全球史的观念后,逐渐得到了国际史学界的认可与重视。随着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全面发展,"全球化""全球史"等问题更成了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可以说,全球史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史学自我反思与发展的结果。它在吸收传统史学研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因而它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世界经济总体的效率。经济全球化与公平有矛盾。一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本性就是优胜劣汰、残酷而激烈的竞争,二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严重存在着大国的垄断。经济全球化中效率与公平的兼顾需要全球树立“共赢”思维,积极建立“三元公平体系”,加强国际调节。  相似文献   

3.
“全球治理”理念是在冷战结束和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也是对世界事务治理方式转变的新认识,但是迄今中外学术界对“全球治理”理念依然充满争论。然而,如果将其视为一种“结构”、一个“过程”和一项“分析架构”,那么“全球治理”理念还是有其相当的合理性。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全球治理”理念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非政府组织作为新兴国际关系行为体,是全球治理目标的重要承担者。非政府组织通过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制度安排体现自身价值,从而映照全球治理的价值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744页)林肯·佩恩(Lincoln Paine)是当代美国知名的海洋史、文明史学者。2006年起,他开始担任莱顿大学国际欧洲扩张与全球关系史研究杂志《行程》(Itinerario)编辑,后又兼任美国缅因州海事博物馆馆员。他著述颇丰,曾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过有关海洋史的论文  相似文献   

5.
在二战以后,汤因比对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已开始思考,并且在寻求解答上有深刻性与独创性。他认为,全球化过程包括全球范围内明中心的兴起、地区明的兴起与相互联系、全球一体化与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三个环节。现代西方明在其扩张的过程中将自身重物质、轻精神的特质渗透到其他明中,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人类困境问题。全球性困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要进行精神革命,重塑人类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中国近代海关史大多从制度沿革及政治经济层面进行考察,较少从文化维度进行分析.本文用全球化视野首次考察中国海关洋员在中西文化交流进程中的桥梁特征和作用,论述中突破了传统学界所持的"文化侵略"、"文化殖民"等传统单向话语,建构再现了早期全球化进程中跨文化双向传播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不仅对深化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而且对中国近代史和当今文化全球化理论研究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文化语用实践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的效度与信度。第一,就文化语用实践逻辑而言,紧密围绕文化合理性、合适性和有效性是助力国际传播规避“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基本前提。第二,就文化语用实践路径来看,以文化指示和文化行为为主要抓手,有利于国际传播实现从“话里”到“化外”的整体超越。第三,就文化语用实践自觉来说,在语言使用维度对接文化大循环背景下的不同类型文化信息表达,有助于国际传播完成从“脱敏”到“高敏”的转型升级,也有益于凸显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提升国际认同度。总而言之,以文化语用视角介入国际传播实践有助于拓展文化共存与文明互鉴研究的视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在全球治理中有效弘扬中国精神,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若要成为各国各族和平合作、互相增进的基础,必须放弃以西方文化为主轴心的立场。它应该既能够建立人类共同的普遍价值,又能够充分尊重各民族的特殊精神,进而使相异的文明等共存,协调和谐,互相欣赏和吸纳,形成在经济一体化之下的多元灵性资源的“彩虹文明”。基督教、中国儒家哲学都可以为全球化提供精神支持。古中国的“天下观念”及由此延伸出的“礼乐文明”、“网络思维”、“关系思维”启示我们,化解全球冲突的危机,不可能单靠军事力量,必须有一个深度的文化处理,培育一种富有道德性与艺术性的多元沟通精神,谋求感通的全球伦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分析了全球化语境与全球化文明发展的关系,认为从语境入手是研究和建构全球化新文明形态的重要手段和线索。在建构“全球化文明语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其中所蕴涵着的各种话语方式、内容和机制的争论,反对“无语境化”和“泛语境化”两种倾向。只有明确建构全球化文明语境与全球化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从话语语境的自由、平等、差异和共同参与入手,营造出一个众生皆有说话权利的全球化文明生成机制。“全球化文明语境”是建构新的全球文明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态势。经济的全球化极大地提高了世界范围的人、财、物、技术的流动速度,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之间教育资源交流的同时,也迫使各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应全球化而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文艺与道德     
文艺与道德,是分属于两门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文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公路工程施工主要包括质量、进度、费用三大控制目标,工程质量是公路建设的关键,而搞好质量控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试验手段,近年来检测实践表明:“用数据说话、以理服人”是检测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借助试验手段是实现施工质量有效途径之一。但从近年来的试验检测现状来看,仍差强人意,试验检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试验检测影响工程质量的角度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工作犹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王敬 《交通标准化》2014,(12):8-10,13
在公路桥涵勘测设计理念中,主体思想是将排水系统、行车机制以及通航体系融入到桥涵建设中.针对实施桥涵勘测工作中通常会遇到的桥涵水毁、土质松软等不利因素,提出一套合理化勘测策略和勘测管理机制的改进建议,以优化勘测技术、推动桥涵勘测工作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在追求爱情,主要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相近,但在人物形象,悲剧意义和悲剧结局等方面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中南半岛国家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泰国、 缅甸) 为促进跨国界运输和中国一起制定了该区域范围内道路和桥梁的设计施工标准和规范, 本文着重介绍了该标准和我国现有标准技术指标的主要差别, 通过对路线技术指标等对比提出两者存在的差异, 为我国的设计单位提供参考。 总体上来说该标准和规范主要借鉴了中国的规范和美国的标准, 同时结合中南半岛区域的地形条件作了适当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桥涵的养护和管理存在较多问题,会造成一定安全隐患.加强高速公路桥涵的养护管理工作很重要和必要.针对高速公路桥涵工程后期养护工作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方面的措施和建议,可供桥涵养护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是资本投资决策采用的两个重要指标,两者之间通常具有一致性。但当两个投资方案为互斥方案时,时常会出现排序差异的情况。本文就两者关系做了比较分析,揭示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基本假设不同,并提出实践中较为可行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指评的视角,解读盖斯凯尔夫人在《南方与北方》中所展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通过分析盖斯凯尔夫人在小说中对南方与北方之间冲突的巧妙设计,探讨了她对女性/男性、自然/工业文明之间二元对立的揭露和对这种二元对立社会模式的解构。  相似文献   

20.
专利和标准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依托,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专利和标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