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介绍的螺旋桨桨叶厚度测量平面定位方法,一是将各厚度线都旋转到特定的平面上来定位;二是将测针正置于厚度线的方向上测量,以达到大幅度减少螺旋桨叶厚的定义误差、定位误差和测量误差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作者依据十余年研究发现的“螺旋桨扭切应力损耗原理”发明“条辐叶螺旋桨”并申报中国发明专利。1996年,按推进效率0.70、0.75、0.80设计制作了3只条辐叶挂机螺旋桨,完成多次挂机船试验,创造出推进效率达到0.786,提高船速12%的高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3.
将叶叶片在水动力作用下的变形测量是螺旋桨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亚象元素精度位置检测的光电测量方法。一束激光照射到桨叶表面的小反射镜下,反射光线聚焦在接收屏上形成光斑。测量点的角变形引起光斑运动,光斑运动由图象处理系统检测。本文给出了考虑折射率影响的运动和角变形之间的关系,讨论了频闪法和光斑图象摄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空泡水洞中,对2800TEU集装箱船舌侧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CN群理论和自由界面双协调模态综合法建立了螺旋桨动力有限元模型。利用该模型,取螺旋桨的一叶计算即可获得整桨的振动特性,计算结果可靠,计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一种超空泡螺旋浆的精确设计方法。在前篇论文中,用Goldstein的升力线理论计算环量分布和水动力螺距。并用两种近似方法作了升力面修正。发展了一种利用双抛物线多项或考虑拱度影响的改进修正方法。另外,利用由第列试验获得的经验公式进行包括叶栅效应的螺距修正。在本文中,应用涡格法直接完成了了升力面修正。更精确的环量分布是用Lerbs的升力线理论进行计算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利用全息干涉法原理发展了移动光源法测量曲面形状的新方法,并将该方法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于螺旋桨形状测量,成功地获得了桨叶表面三维形状参数,文中给出了移动光源法测量曲面形状的光学原理图,详细推导了形状测量理论计算公式,并确定了零级条纹的方法及提高实验精度的参数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7.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在建造大型集装箱船时首次采用复合式液压台车,用于该船螺旋桨、舵叶的安装,这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螺旋桨、舵叶安装的安全性。本文主要介绍采用复合式液压台车的原因及台车的主要构:造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舰船螺旋桨用材料及特种试验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材料的舰船螺旋桨,并分析了螺旋桨用材的力学性能、空泡腐蚀性能、腐蚀疲劳性能、耐海生物污染性能、耐海水腐蚀性能以及螺旋桨叶本体的力学性能、金相组织等,还用大量数据说明了螺旋桨用材料的现代水平以及螺旋桨用材的特种试验技术。  相似文献   

9.
《舰船科学技术》2013,(6):15-18
为分析某船首侧推振动强烈原因,采用正负螺距交替增加方案,在锚泊状态下测量首侧推的振动数据。振动速度随着螺距角的增加而变大,当螺距小于70%时,振动速度在桨叶叶频处幅值最大,随着螺距继续增加,振动速度幅值转移至低于叶频区域。首侧推桨叶进流均匀度与桨叶空泡是引起振动的主要原因。因首侧推导臂增加了桨叶负螺距时进流的不均匀度,造成负螺距时振动强度大于正螺距;数值模拟结果显示,70%螺距时,桨叶叶梢区域存在明显空泡,随着螺距的增加,空泡逐渐向叶背区域扩展。根据振动测试分析结果,新设计船舶应优化设计进流条件,增加进流的均匀度。适当选取额定推力较大的侧推型号,以减小电机最大功率的桨叶螺距,降低空泡激励的振动。  相似文献   

10.
激光全息干涉法测量结构振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激光全息干涉法测量结构稳态振动振型的基本原理,并将该原理应用于大侧斜螺旋桨模型及古乐磬的振型测量,成功地获取了共振频率下一至五阶的轴向振型及磬的二个振型图。  相似文献   

11.
闫秋莲  赵楠  邹义  周琦  王锋  闻静 《船舶工程》2023,(2):27-31+60
某工程船试航时在恒转速低工况下艉部舵机舱存在异常局部振动现象,且振动频谱峰值并不对应机电设备主激励频率。为了诊断艉部振动的原因,在恒转速低工况下对艉部结构振动速度及螺旋桨脉动压力进行测量和分析。初步判断振动与螺旋桨桨叶相关,引起艉部较强振动的原因是恒转速小螺距工况下螺旋桨面空泡破裂,进而激发螺旋桨前2阶模态引起桨叶共振,然后通过桨轴传递给船体。改进建议是优化叶形以减小面空泡。该案例对船舶设计具有以下指导意义:螺旋桨设计时要考虑强度和刚度,尽量避免叶梢比刚度过低;对于调距桨,在螺旋桨0.7R~1.0R(R为螺旋桨半径)范围内螺距卸载要缓和,避免大幅度螺距卸载。  相似文献   

12.
护卫舰五叶侧斜螺旋桨的研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护卫舰首次装备的五叶侧斜桨研制过程。给出了桨模性征曲线、空泡、噪声、脉动压力到实船航速-功率曲线、脉动压力、振动、辐射噪声等广泛的试验资料,阐明如何解决实船发生桨叶随边局部变形问题和修改成适合于正倒车运行的侧斜桨叶外形,经实船高速运行和透航性试验证明桨叶有足够强度,为高速舰船大盘面比侧斜型定距桨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开发适用于轮缘推进器的无轮轴螺旋桨,以Ka4-70+19A导管螺旋桨为基础,构造了叶梢厚,叶根薄的反厚度规律桨叶,相应的桨叶翼型也进行了重新设计。根据不同的原则设计了3套桨叶翼型,使用CFX对3种桨叶进行敞水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反厚度规律桨叶叶梢压力分布不均匀,吸力面靠近导边与随边位置出现较大面积高压区和压力最大值,压力面出现较大面积的低压区和压力最小值。Type1翼型梢部压力从导边到随边变化较大,敞水性能相对于原型桨变差;Type2桨叶能保持翼型攻角基本不变,但梢部载荷降低,敞水性能降低最多;Type3桨叶压力沿切向分布更均匀,敞水性能为三者最佳。研究结果可为RDT的反厚度螺旋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叶梢带端板螺旋桨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叶梢带端板螺旋桨的设计方法。采用推广的勒布斯(Lerbs)升力线理论和修正的动量定理来计算诱导速度与水动力螺距角。给出了叶梢带端板螺旋桨的环量分布形式以及推力分布的求取方法,还着重介绍了叶梢端板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修正了船用螺旋桨叶厚测量的定义,提出了叶厚测量的新方法及测量原理,同时推导了叶截面圆柱坐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带有κ-ε湍流模式的流线迭代法计算敞水螺旋桨和回转体后螺旋桨的性能,计算中采用涡轮机械中分析螺旋桨叶剖面出口流动方向和大小的方法,从速度和能量的角度来考虑螺旋桨对流体的作用,因此流体通过螺旋桨后能量的改变是预测螺旋桨性能的关犍。它要求计算螺旋桨叶剖面的出流角,出流角由可测量的理想出流角和实际流体引起的偏差角组合而成。一待出流角确定后即可得到流体经过螺旋桨后能量的改变,利用流线迭代法可算出螺旋桨与回转体组合体周围的流场,随之可确定螺旋桨的各性能参数。本方法对B470—12和B3—50系列螺旋柴的敞水性能进行了计算,还对一个数学回转体的自航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同试验吻合良好。与巳有的回转体后螺旋桨性能的预测方法比较,本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在回转体尾部流场和螺旋桨性能之间进行迭代计算,从而大大地减少了计算量。  相似文献   

17.
文中介绍了修船厂挖掘现有机械设备的潜力,利用镗床的特有功能,解决调距桨修理过程中,螺距测量长期存在的工艺和实施方面的难度问题。  相似文献   

18.
船舶螺旋桨螺距测量计算装置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 《船海工程》2006,35(1):49-51
螺距的测量及计算是螺旋桨修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如何快速、准确地测量、计算出螺距就显得尤为重要。文中设计了一种船舶螺旋桨螺距测量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测量准确、工作高效等优点,因此这种新型的螺距测量装置是一种理想的、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的螺距测量、计算装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海船规范对螺旋桨的强度要求,提出了适合普通船用螺旋浆设计使用的叶切面最大厚度的径向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使用本文推荐的公式,可使桨重量减轻2.5~12%;桨转动惯量减小4.5~17%;且便于电算。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某超大型矿砂船螺旋桨梢部随边剥蚀问题,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大型循环水槽中开展了全附体船舶带螺旋桨模型的空泡与脉动压力特性研究,确认了实船螺旋桨空泡剥蚀产生的原因,并基于产生剥蚀空泡的动态特征,设计了三种不同解决方案,期望改善矿砂船螺旋桨空泡运动行为,降低空泡剥蚀风险。试验结果表明:对原螺旋桨压力面导边0.6R~1.0R削边处理,可增加空泡体积与稳定性,明显改善原螺旋桨叶梢空泡动态行为,降低剥蚀风险;新设计的Eppler剖面螺旋桨,可产生无害的空泡形态,避免了空泡剥蚀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