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汽车乘员舱的储物空间是消费者选车的主要因素,储物空间的布置直接影响驾驶员日常行车的舒适性与方便性.文章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储物空间布置设计上的应用,横向比较了4款紧凑型轿车的储物能力.通过对储物空间形式的加权得分后发现,欧系车比较注重储物空间,日系车空间利用较好,但实用性欠缺,这也直接影响了其销量.设计师在进行汽车乘员舱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储物空间的功能丰富性与使用方便性,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及汽车的整体品位.  相似文献   

2.
汽车乘员舱的储物空间是消费者选车的主要因素,储物空间的布置直接影响驾驶员日常行车的舒适性与方便性。文章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储物空间布置设计上的应用,横向比较了4款紧凑型轿车的储物能力。通过对储物空间形式的加权得分后发现,欧系车比较注重储物空间,日系车空间利用较好,但实用性欠缺,这也直接影响了其销量。设计师在进行汽车乘员舱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储物空间的功能丰富性与使用方便性,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及汽车的整体品位。  相似文献   

3.
<正>一、前言随着乘客对汽车内部的储物空间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有效且合理的利用汽车内部空间是汽车设计过程中需要思考及解决的问题。目前,后备箱储物盒作为一个能合理分配空间的附件,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欢迎。后备箱储物盒是指放置在汽车后备箱中的储物盒,将物品放置在储物盒内,使后备箱整洁,后备箱空间得到有效利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汽车储物空间对于现代人生活的重要性,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储物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新时代汽车储物空间的设计趋势,最后阐述了汽车储物空间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汽车储物空间对于现代人生活的重要性,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储物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新时代汽车储物空间的设计趋势,最后阐述了汽车储物空间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知识的普及,消费者在选购汽车时,不再简单将注意力集中在外观及动力方面上,由于储物空间直接影响到驾驶员日常使用的方便性和舒适性,汽车乘员舱的储物盒空间越来越成为消费者选车的主要选择要素。2004年,仅有4%的车主把汽车内部空间作为首要购车因素,到201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2%[1]。合理地设计储物空间可以很好地增加空间利用率,方便有序地存放各种常用杂物,在空间规划方面可以有效的达到空间放大的效果,提高汽车的整体品位。文章针对副仪表板储物空间的设计趋势和布置趋势进行研究,总结出针对各种不同规格的副仪表板最优的设计要素和布置方法,为副仪表板储物空间设计提供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车辆的音效水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乘用车的新音响系统。基于有限元分析理论建立车辆门板件模型,计算出的车门板件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结果作为音响系统改进的重要输入。为了降低模态对音效水平的影响,提出了改进模态共振频率的措施。基于整车座舱空间和心理感知期望水平,制定了23个扬声器的系统改进方案。最后,通过主观评测和客观测试对改装后的目标车型进行评价。通过对比竞品车辆,结果验证了上述方法可显著提升乘用车音效水平,为乘用车音响系统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AK:雅力士车内有小的储物空间,非常灵活、实用,是否表明特别强调车的实用性?铃木敏夫:驾驶席和副座前后或者周边,都有很多非常实用的放东西的小盒或者储物空间。我们考虑到年轻人,尤其是女性,他们希望把自己带的诸多东西都能够井然有序地搁放起来。根据这种要求我们做了精心的安排。大家知道,尤其是在仪表盘附近,这些地方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对储物空间有一个很好的设计的话,等整体设计出来以后,再想追加一些储物的小盒子,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需求,尽量把有限的空间很好地利用起来。比如放置杯盘的空间都会预先设计好。  相似文献   

9.
为简化乘用车车内声品质客观评价模型,从物理声学和心理声学角度出发,针对10辆典型乘用车,在精密级整车半消声室内进行了车内噪声测试,得到指定测点在多个稳态工况下的噪声信号,使用以多项式核函数为基础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将11维乘用车车内声品质客观评价特征降低至4维,包括尖锐度、粗糙度、清晰度指数和优先语音干扰级,并得到了所提取的主要客观特征在不同发动机转速下的变化规律:当发动机转速达到1 800 r/min附近时,尖锐度和优先语音干扰级出现峰值,粗糙度和清晰度指数出现局部极小值。  相似文献   

10.
乘用车室内噪声是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乘用车室内噪声模拟试验入手,通过客观生理指标的变化来评价汽车乘坐舒适性,实现对主观评价的客观化,尝试提出一种乘员烦躁度的客观—主观模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心率变异性分析中的LF、HF及LF/HF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车内乘客的噪声舒适度。随着噪声舒适度等级的降低,相应的HRV生理指标LFnorm均值,LF/HF均值大致递增,HFnorm均值大致递减,并且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含有禁行路线路网中的最优路径求解问题.研究了含有装行路线路网的特点.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路网转化法把含有禁行路线的路网转化为不含禁行路线的路网.降低了最优路径求解的难度。采用邻接结点关系矩阵和邻接结点权矩阵表达路网中结点和路段的拓扑关系,减少了路网的存储空间。用动态邻接结点关系矩阵和邻接结点权矩阵对经典的Dijkstra算法进行了改进,节省了计算机存储空间、提高了计算效率.并给出了基本算法。将所研究的路网转化方法和改进的Dijkstra算法应用于所研发的车辆诱导系统软件,并进行了实际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府用该方法能够在含有禁行路线的路网中求解最优路径.且运算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运行车辆为质点,提出采用汽车道路作用空间的物理分析方法来研究车辆当量系数换算问题。建立了车辆道路作用空间模型,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分析和应用随机场论的分析方法,研究确定了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横向、纵向道路作用空间特性以及与道路、交通和车型等相关因素的定量数值,并由此推算出了基本车辆当量换算系数,和基于不同公路服务水平条件下的车辆当量换算系数。  相似文献   

13.
燃料电池汽车储氢方案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杨健慧  李青  张亮  汪玲 《汽车技术》2003,(11):12-13,17
分析了燃料电池汽车采用液氢、高压气氢和金属氢化物储氢3种不同储氢方案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液氢方案的加注站安全性、泄漏安全性和易操作性方面优于气氢方案,并且在有效载荷与空间、燃料经济性、续驶里程、加速性能和最高车速等实用性方面也好于气氢方案。  相似文献   

14.
针对混合电动汽车储能系统装置布置困难,介绍一种储能系统装置车顶布置的形式及其冷却方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车型分类系统识别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用4条共聚物压电轴传感器组成的传感器阵列获取车型特征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传感器的特殊空间分布与车辆各车轴到达各传感器时刻的时空相关性,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融合,获得了多达11种车型特征参数。分类识别中用模糊统计的方法对大量的样本车型特征参数处理后,构造了隶属函数,最后采用了D-S证据理论对车型进行分类。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6.
电驱动后桥作为集成化的设计可以减少整车空间体积的占用,为整车电池、电机控制器等零部件的布置提供更多的空间,在纯电动商务车中有着很大的优势,文章阐述了一种电驱动后桥开发设计流程的研究方法,为电驱动后桥的开发设计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简介了现代汽车的动力驱动的情况,明确指出当前汽车电动化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简要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的优势与在电动化方面的特点,明确了电能储存方式对汽车电动化的重要性,指出超级电容用于汽车上的优势,并简介了超级电容的类型、工作原理、充放电方式。论述了超级电容用于混合动力汽车上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对超级电容的其它应用领域进行了简介。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s on the design of 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systems for automated driving of platoons of vehicles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Longitudinal models of vehicles with simple dynamics, an uncertain first order time constant and vehicle to vehicle communication with a communication delay are used in the vehicle modeling. A robust parameter space approach i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the 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system. D-stability is chosen as the robust performance goal and the feedback PD controller is designed in controller parameter space to achieve this D-stability goal for a range of possible longitudinal dynamics time constants and different values of time gap. Preceding vehicle acceleration is sent to the ego vehicle using vehicle to vehicle communication and a feedforward controller is used in this inter-vehicle loop to improve performance. Simulation results of an eight vehicle platoon of heterogeneous vehicles are presented and evaluat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design method. Also, the proposed method is compared with a benchmark controller and the feedback only controller. Time gap regulation and string stability are used to assess performance and the effect of the vehicle to vehicle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on control system performance is also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9.
基于催化剂高温失活机理,分析了OBD催化转化器失效样件的制备过程。其制备过程较为复杂,方法尚不统一,就制备过程其中一种方法的催化剂储氧量测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老化阶段后催化剂储氧量与排放劣化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本研究给出了一种有效制备汽油车标定用失效催化器的方法,并确认了整车HC排放劣化与催化剂储氧能力的下降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The vehicle–track coupled system has a random nature in the time–space domain.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mputational model to analyse the temporal–spatial stochastic vibrations of vehicle–track systems, where the vehicle–track system is divided into a vehicle subsystem, track subsystem, and interfacial subsystem between the wheel and rail. In this model, the time-varying randomicity of dynamical parameters of the vehicle system, correlation, and randomness of the track structural parameters in the time–space joint dimensions, and randomness of the track random irregularities are considered. A probability dimension-reduction method was used to randomly combine different random variables. Furthermore,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evolu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solve the delivery problem of probabilities between excitation inputs and response outputs. The temporal–spatial stochastic vibrations of the vehicle–track system with different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were studied, in which we assumed that the dynamic parameters obeyed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the stochastic simulation method of the track random irregularities is probed into. The calculated results from this model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measured results and physical conceptions. Thus, the temporal–spatial stochastic evolutionary mechanism can be explored, and the limits of dynamic indices can be formulated by using this developed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