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智能化判断识别船舶是否违法关闭AIS,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船舶AIS信息监测系统设计方案,AIS信息监测系统结合“船脸识别”技术对船舶进行智能识别,通过对比AIS系统整合结果分析出船舶是否非法关闭AIS,为构建智能化水上交通动态管控新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船舶航行数据远程采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卫星通信的船舶数据远程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嵌入式控制设计,组合船舶C站和自动识别系统(AIS)设备组建系统,利用C站的卫星通信功能接收陆地远程控制指令,通过嵌入式控制系统实现对C站和AIS设备的远程控制。采集C站和AIS设备中的船舶航行信息,通过卫星通信将航行信息传送到陆地船舶管理系统,实现了船舶数据的远程采集,为提高船舶自动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3.
《舰船科学技术》2015,(11):111-115
基于北斗传输AIS信息可以解决AIS远海域存在监控盲区的问题,然而船舶密集海域AIS信息无法全部通过北斗信道传输,针对此局限性研究AIS信息自适应筛选技术,采用距离筛选法、舷角筛选法及混合筛选法,根据行进中舰船所在海域的船舶动态情况,连续自主筛选影响舰船安全行驶的船舶AIS信息基于北斗窄信道传输。通过仿真可知经过自适应筛选后,待转发的船舶AIS数据量减少效果显著,能够保证岸基指挥中心及时有效监控本舰所在海域的船舶动态情况,保障舰船的远洋航行安保能力。  相似文献   

4.
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作为一种船舶导航、通行的关键设备,近年来已经成为船舶的标准配置。本文研究AIS环境下的舰船智能化通行决策优化算法,主要解决船舶会遇过程的避碰决策问题。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和AIS系统信息,实现船舶会遇过程的最优通行决策,并结合Matlab进行决策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该算法可以有效降低船舶事故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5.
利用AIS数据库实现船舶状态数据监测与挖掘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在现有海上船舶监控系统中,无论是基于雷达信号数据还是视频监控数据,由于信号传输机制及最终信号处理都需要一定时间,其实效性并不高,应用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AIS(自动识别系统)是一种工作在高频段的自主广播系统,能够实现岸基与船舶、船舶与船舶之间实施交换航行状态、位置坐标以及气象变换等信息。本文在研究现有AIS原理及结构的基础上,基于AIS数据交互提出一种实现船舶状态数据监控的控制平台,并给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6.
船舶监控系统的研究对船舶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船舶导航能力和海上交通管理能力。该文提出的基于虚拟仪器的船舶监控系统,应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开发了AIS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实时采集网络最新发布的船舶信息数据,进行信息的解析和存储,同时应用Google Earth显示船舶的位置及路径信息。系统选用Kalman滤波对船舶的航迹进行跟踪优化,结合BP神经网络对船舶航迹进行预测。系统可实现AIS数据采集、解析、存储、显示、分析等多项功能。  相似文献   

7.
全球船舶数量不断增长,出现了许多大型化和高速化的新型船舶,面对有限的航道资源,船舶的航行安全变得至关重要。因此为保障船舶在航行时的安全,人们建立高度智能化的船舶信息交换系统和自动识别避碰系统(AIS)。本文旨在改善AIS系统的功能,设计智能化的AIS系统,并基于模糊评价体系,对船舶的航行安全状况进行实时地监控,通过高斯滤波算法对控制信号数据进行处理,加强该智能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自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由于大部分航海院校及培训机构采用真机设备进行船用GPS设备的教学培训,而采用真机培训成本较高,受场地因素制约,偏离航向和动态航行信息显示等功能无法在实验室环境内完成。基于大圆航线算法实现了仿真设备的航线设计和绘制功能,仿真结果更符合航海实践。采用CSS技术对GPS仿真系统界面进行布局,实现了仿真界面的自动适配功能。基于HTML5技术进行系统的跨平台开发,实现了PC端和移动端JLR-7700MK2型GPS设备的仿真。该系统实现了GPS真机的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有效的弥补了真机受场地约束的缺陷,并能够跨平台使用,可满足航海院校及培训机构学生的实操培训需求。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对重点船舶、重点区域和部分船舶运动参数的个性化安全监控,确定船舶个性化安全监控的各种要素,提出基于AIS信息的船舶实时个性化安全监控概念模式,并对相关实现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AIS信息的船舶实时个性化安全监控要素可概括为可选择个性化要素和可定义个性化要素。结合对安全监控个性化要素的识别及对相关概念模式的设计,根据相关管理机构对船舶进行重点监控的需求,利用AIS信息数据统计和处理技术,开发基于AIS信息的船舶实时个性化安全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0.
AIS系统不但能够提供与船舶数据相关的静态信息,而且还能提供与船舶航行相关的动态信息,为了利用AIS的优势,本文将AIS技术与船舶导航技术进行集成,给出一种基于AIS数据处理技术的船舶综合导航系统设计。实现结果表明,AIS提供的数据能够有效帮助导航系统进行航线的规划,减少船舶避碰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海上及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各港口的集装箱运输量急剧增加,海上运输船只的体积与数量也随之增加,如何保障船舶的运行安全及效率是现代航运业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同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成为大型运输船舶必要电子装备,保障了各船舶之间的信息有效识别。本文研究现有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重点分析AIS电文信息解析及AIS信息处理系统,提出基于AIS系统的网络安全传输技术。  相似文献   

12.
船舶业的迅速发展,"智慧航运"战略的提出,船舶监控系统采集信息量的扩大,船舶信息越来越复杂以及船舶事故的频繁发生,为船舶监控系统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和困难。GIS是一个获取、存储、编辑、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将GIS运用于船舶监控系统,对船舶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GIS系统、AIS系统及船舶监控系统的整体架构,采用GIS组件式开发模式,基于组件式GIS(COMGIS),对船舶监控系统的功能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着重探讨了基于AIS信息的船舶避碰系统的组成,动态模型的建立,信号处理等。该系统可增强信息的准确度,可靠性,并提高对危险的响应速度,用AIS系统收发的船舶信息,可以为船舶提供避碰信息,最终为船舶避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作为一种新型的船用助航通信系统,其开发使用的主要目的通过为船舶驾驶人员提供更加精确、详细的航行环境信息,从而保证船舶航行安全、提高船舶航行效率和海上航行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对AIS概念、功能和组成等的介绍,以及对目前AIS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中发挥的作用的探讨,延伸了AIS的初始开发功能,为水上安全工作者充分应用AIS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止船舶向海洋排放未经处理的舱底水,设计基于AIS的舱底水排放监控系统,将AIS实时监控的功能应用于舱底水的排放监控.该系统能够实时地监测船舶排污信息,记录相关的数据,对出现的相应情况进行报警,有效地监督舱底水的非法排放.  相似文献   

16.
针对如何合理设置AIS虚拟航标的问题,以长江流域和上海港为例,对AIS系统的信道容量及系统阻塞率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1)AIS虚拟航标的设置占用部分通信时隙使信道容量减小;2)系统内船舶数量越多,系统阻塞率增加趋势越明显,AIS虚拟航标的设置对系统通信影响就越大。基于此结论对不同水域条件下可设置AIS虚拟航标数量的阈值进行分析,给出了合理设置AIS虚拟航标的建议,可作为不同水域设置虚拟航标的参考。在确保对船舶通信影响较小的条件下,对AIS虚拟航标进行合理设置,能更好地发挥其助航预警功能、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船舶远程识别系统在信息的覆盖面积、保密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要求,对该系统与我国AIS系统和船舶报告系统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将AIS和LRIT结合,建立了基于AIS的船舶远程识别跟踪模型,用于船舶的通航安全研究;最后探讨了该系统在我国海事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AIS与VTS的完美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简称AIS)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运用了先进的船舶导航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AIS系统能够为船舶避碰和船舶航行提供辅助决策,增强船舶识别和动态信息广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应用可增强获取船舶信息的准确度、可靠性.将AIS应用到船舶避碰,将有助于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避免船舶间碰撞事故的发生.但基于对方船舶广播的AIS信息而采取的避碰措施是否成功,取决于所获取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这一点需要引起驾引人员注意.  相似文献   

20.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梅 《江苏船舶》2006,23(5):40-41,44
介绍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概念和功能,说明了AIS与雷达监控同屏的可行性,强调了AIS实施以后对现有VTS、船舶航行及避碰、助航标志及信息的影响,提出了内河实施AIS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