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在系统效用最大化前提下 ,建立了交通运输通道系统多项式分对数多路线选择模型 ,提出了模型中参数的标定方法和模型的数值解法 ,并结合实例对模型进行了标定 .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可预测路网交通量在多条路线上的分配比率 ,并可利用弹性定义分析不同服务属性对出行者选择路线的影响 .  相似文献   

2.
以物流运输活动中不同货物运输链的选择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层Logit模型进行具体地研究.以效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不同运输链中运输方式的各种影响因素,按照运输方式的特点,将运输链分为多方式和单一方式两大类,并在此分类基础上建立了二层的选择树模型.利用调查数据对模型效用函数的参数进行了标定,并对参数的标定结果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具体实例证实了多层Logit模型在货物运输链选择研究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高等级公路路线方案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针对高等级公路路线优化布局中要考虑的因素多,路线选择方案复杂的特点,提出了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来建立优化模型以达到选择最佳路线方案的目的。结合“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枝城镇一级公路”的规划与建设,对高等级公路路线选择优化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多关节机械臂式三维坐标采集系统中使用的空间坐标模型和参数标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多关节机械臂式三维坐标测量机构的坐标模型,讨论了模型中各系统参数的标定问题,在研究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标定方法之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标定方法,它具有定标点数不受限制,精度高等优点,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标定方法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公交网络模型及其在公交线路查询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公交网络的特点,研究了如何利用GIS技术建立基于道路网的公交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最优化路径条件下的换乘搜索方法,并探讨了其在公交线路查询中的应用.该方法可用于计划出行路线和提供在线信息,有效综合了线路、费用、时间及相关的动态交通数据.这样的系统可建立在互联网GIS系统中,为出行者提供交互式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基于广义费用的多用户公路网平衡配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进行公路网交通需求预测,分析了影响出行方式选择和路径选择的广义费用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广义费用的组成部分和函数形式,探讨了多类型车辆换算模型的形式和参数标定方法.借鉴城市混合交通流量分配的研究成果,运用变分不等式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广义费用的多用户公路网平衡配流模型,借助交通规划软件Emme设计了模型的求解算法,并利用温州市相关数据进行模型中的部分参数标定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进行交通分配的结果明显优于分步加载方法,在路段饱和度较高时比客货分步加载的方法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7.
韩波 《交通标准化》2010,(11):108-111
从驾驶员出行路线选择的影响因素出发,将实时路况信息影响引入路线选择行为中,在分析实时路况信息及其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考虑路线选择行为中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因素,构建驾驶员路线选择GNL(Generalized Nested Logit)模型,并建立基于可获得实时路况信息满意度的驾驶员路线选择行为效用函数,以求更加客观地反映驾驶员实际路线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集计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建模方法,依据对西安市高新区的居民出行调查,建立行人过街方式选择Logit模型。利用SPSS中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标定,并对所标定的模型进行精确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行人过街方式选择Logit模型可以比较精确的对行人过街方式做出预测,为城市行人过街设施的建设和交通决策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了高效、准确确定路线方案,将无人机航测、BIM技术综合进行应用。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测的正射影像及数字表面模型,建立了地理信息三维模型并获取道路中桩高程,同时与传统方法获取的地面高程进行了一致性检验。结合BIM技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公路选线,通过具体项目的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可提高设计者路线方案比选的效率,增加公路选线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公交网络的特点,研究了如何利用GIS技术建立基于道路网的公交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最优化路径条件下的换乘搜索方法,并探讨了其在公交线路查询中的应用.该方法可用于计划出行路线和提供在线信息,有效综合了线路、费用、时间及相关的动态交通数据.这样的系统可建立在互联网GIS系统中,为出行者提供交互式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基于蚁群算法的动态路径选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蚁群算法在动态路径选择问题上应用。在蚂蚁寻径原理基础上,建立经济圈公路网蚁群算法模型,并对算法的参数进行标定。针对算法的缺陷,对信息素更新策略进行了优化改进,使其能更快的收敛到全局最优解。该模型算法对经济圈道路交通智能化动态诱导系统的建立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国外已经广泛使用的SP调查方法在我国交通领域还鲜有应用,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交通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和RP(Revealed Preference)调查的不同,并阐述了前者相对于后者的优越性。交通方式选择模型中,采用RP调查标定时间价值参数,通常会由于数据相关性较强而产生误差,进而影响到整个四阶段模型的精度。本文在构架交通方式选择模型的基础上,指出行为时间价值参数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不易准确衡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市域交通模型为例,利用SP调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足够的数据,从而准确地标定了时间价值参数,提高了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城市道路网饱和或过饱和流量状态时的交通特点及出行者在同一起、终点间的多条路线上要进行路线选择的出行行为,在网络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了饱儿或过饱和流量道路网的优化设计模型,从而为路网能力的规划决策提供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一种以工控机为主体的组合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快速标定系统。该系统可自动实现通道选择、抑制零点漂移、进行测量误差修正,对多点位移进行快速准确测量,也可实现对各测量通道快速标定.同时分析了温度对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和数字滤波对噪声信号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SUE问题中几种常用的路线选择模型进行了分类研究,重点介绍了它们各自的理论基础并比较了其差异,且通过多个算例分析了它们各自的表现效果.结果表明,同一网络中各个模型的表现效果不一定相同,不同网络中同一模型的表现效果也有所差异.这一研究对交通配流中的路线选择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表明现有研究中常出现的通过单个选择模型或单个网络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可靠,应该根据模型和网络的特点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6.
利用现代控制理论与系统工程学的方法,研究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系统建模后,利用状态树的方法把系统的全部状态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过程,针对每一个过程,建立起系统的解析模型。根据解析模型,选择适当的编程语言,可将系统模型为计算机程序模型。这样的系统建模方法与解析方式,能够准确地描述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全部动态过程以及表达各个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使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编程标准化,同时也为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通勤者出行时间与出行方式选择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出行时间—出行方式与出行方式—出行时间两个方向的Nested Logit模型.利用北京市第三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借助BIOGEME软件对两个模型进行估计.首先通过包容系数对Nested Logit模型的结构关系进行辨识,结果显示,出行时间—出行方式选择模型比出行方式—出行时间选择模型合理,表明通勤者在选择出行时间后,在其约束下考虑合适的出行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出行时间—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的参数进行标定并分析标定结果,进一步揭示通勤者出行时间与出行方式的选择特征,从而为制定高峰时期相关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停车需求给定条件下的停车设施选择问题,建立了描述停车设施选择和出行路线选择行为的双层规划模型,并基于在部分增广乘子法中嵌套Frank-Wolfe算法的思路设计了求解模型的有效算法.上层模型在满足停车需求和设施停放车辆数有限条件下,力图最小化实际停车需求分布与期望分布间的差异.下层模型假设出行者路线选择行为遵循用户均衡原则.上下层模型通过设施选择概率函数实现有效关联.部分增广乘子法中嵌套Frank-Wolfe 算法求解上层模型可以有效利用上层模型的单纯形式约束特征.算例分析验证了新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论拓展了现有理论的应用场景,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建模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传统多因素模型的两个重要步骤:模型形式设定和变量选择问题,结合我国股市的特点,利用前馈多层神经网络和层次贡献分析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影响我国股市的宏观多因素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王茹 《交通标准化》2016,2(2):53-58
为克服传统车道边容量评估方法应用于多航站楼机场时数据采集困难的问题,基于数据采 集容易、计算精度高的原则,利用时空消耗理论建立了车道边容量模型。首先,建立了单一车型 运行下的容量模型;其次,分析了混合车流运行情况,通过参数标定,建立了基于时空消耗理论 的多航站楼车道边容量模型;再次,利用现场调查数据,将模型应用于天津机场T1 和T2 航站楼 车道边,结果表明,目前天津机场车道边流量仅为其容量的1/3 左右,大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最后,依据实际情况给出几点车道边容量提升策略。利用该模型能够在仅利用基础设施的基础数 据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多航站楼机场车道边的总容量,并能够根据时空消耗理论证明 公共交通的运载能力远大于私家车或出租车,机场相关部门可据此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