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交叉口信号控制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应随控制策略的不同而变化。根据各个进口道流量和占有率的关系,可以把交叉口交通状态划分为空闲、顺畅、繁忙和拥堵4种类型。考虑4种交通状态下交通流的不同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机动车平均延误、平均停车时间、车道通行能力、车辆排队长度和行人平均延误等评价指标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特征向量,从而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在信号控制模型的权重系数。最后对佛山市实际交叉口的例子进行计算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方法综合反映了不同交通状态的控制需求,提高了权重制定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以减少机动车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和尾气排放为目标,针对目前交通信号控制模型中普遍采用单一目标进行求解的问题,以非饱和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信号交叉口多目标动态决策模型(MODD模型),对信号周期时长、绿信比和相序3个信号配时参数同时进行优化,提出交叉口多目标评价满意度函数,制定交叉口信号控制决策准则并应用混合遗传算法求解最优决策变量.算例的求解结果显示,混合遗传算法能够均匀地逼近Pareto最优前端,多目标优化方法更能减少车辆在交叉口上的停车延误和停车次数,对单交叉口信号配时有理论指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确定一种适合我国信号交叉口服务水平的评价体系和划分标准,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在对各种评价指标进行内在相关性分析的前提下,从理论上确定了评价的指标和分级标准,并以一个典型十字型信号交叉口为例,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把对非机动车道的评价也考虑进来,对该典型交叉口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是提高公交运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针对现有研究较少涉及评估其方案优劣的缺陷,本文提出一种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的复合物元评价模型.首先,建立交叉口公交优先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每个指标为成本型、效益型、固定型和区间型.其次,构建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的复合物元评价矩阵,对其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利用信息熵理论,刻画测度指标的不确定性,计算复合物元权重系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方案综合测度的复合关联熵物元,从而评估其优劣.最后,以某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管理为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Vissim仿真软件的交通信号配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交通信号配时,阐述了平面交叉口单点信号控制配时设计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以及各种交通信号配时参数的确定方法、标准及依据,并将其应用于长春市一个极具代表性的5路交叉口;在现有配时方案的基础上,设计多个不同时段的新方案,并利用仿真软件Vissim对其进行模拟,从模拟结果中选取适当参数加以综合比较,评选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6.
基于车队离散模型的交叉口关联度量化方法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常用的基于流量、距离、周期的交叉口合并控制原则,提出了综合因素关联度量化方法,考虑交通流量、交叉口距离、车队离散特性等因素,基于车队离散模型,构建相邻交叉口间关联度的量化公式,建立指标修正公式,结合实际分析模型的可靠性,获得反映综合因素的关联度值,为子区交通信号控制提供是否合并控制的决策支持。采用仿真软件进行模型应用,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700 m相邻交叉口,以及4个交通流平稳上升的时段,进行关联度值计算,并根据是否合并的决策支持调整信号控制参数。结论表明:对于单一原则难以界定的边缘性合并判断,基于车队离散模型的量化综合判断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并为交通信号协调控制决策。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评价单交叉口处的运行状态,从而为交通管控方法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了一种基于多指标融合的单交叉口运行状态实时评价方法.通过研究视频检测技术可获取的实时交通参数,确定了流量比、车速比、空间占有率和排队长度比4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借鉴可拓物元法框架,构造交叉口待评物元矩阵,计算其关联系数,结合各指标权重,得到综合关联度,即交叉口运行状况评价得分.以徐州丰县的交叉口为例,运用Vissim仿真获取不同交通状态下的交通参数,应用上述方法进行交叉口运行状态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有效反映交叉口运行状况,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延误是判断信号配时是否最优以及评价城市交叉口拥挤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和多数文献只是研究孤立交叉口的延误计算不同,主要研究两相位协调控制交叉口,该交叉口由主、次干道相交而成,主干道处于协调控制,进口车流分为未饱和与过饱和2种状态;次干道进口车流只考虑未饱和状态,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交叉口各进口道在一个周期内的延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和分析,并用具体的算例说明了公式的应用。不仅为协调控制交叉口拥挤状态的判别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对不同类型交叉口的延误计算给予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首先建立了在离线信号配时方案下,单个车辆通过信号控制交叉口群的信号延误计算模型;进而以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停靠站最佳布置的选择模型。通过对优化模型解的分析表明,不同的信号协调配时方案对应不同的停靠站最佳布置方案,单点最优解的叠加并非是全局最优解。以两个交叉口和两个停靠站的实际案例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在信号优先协调控制方案下的停靠站最佳布置方案,最佳布置方案的下车辆延误明显低于其他方案。最后通过微观仿真软件VISSIM验证了模型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以交叉口交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现代有轨电车条件下的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展开研究.改进了NSGA-II算法,提出了基于非支配排序的交叉口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单点交叉口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在获取基础信号配时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车辆的实时参数,构建现代有轨电车主动信号优先控制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A-TOPSIS模型客观地从优先相位延误、非优先相位延误和电车偏移度等多个方面对各信号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实现最优信号控制.仿真实验表明:交叉口人均延误时间和平均停车次数为有效的控制目标;基于非支配排序的交叉口多目标优化算法与加权组合遗传算法相比,可综合优化多目标;与NSGA-II算法相比,可降低交叉口人均延误时间1.8 s,降低平均停车次数0.02;基于DEA-TOPSIS模型的有轨电车信号控制评价方法可以客观地综合多角度分析各信号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变化趋势,实现最优信号控制.   相似文献   

11.
全局演化局部模拟优化技术在汽车结构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演化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集成,提出一种适用的全局演化局部模拟优化技术,该技术使用演化算法在解空间通过较少代数的化为模拟退火算法提供一个良好的算法构形,在此基础上,通过退火方式寻找全局最优解。本文探讨了在该算法在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与结构优化中的应用问题。优化以最小化汽车操纵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为目标对评价参数与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使用优化参数在双移线条件下对四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仿真研究。通过仿真对比分析了演化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本文使用的算法继承了这两种算法的优点。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全局演化局部模拟优化技术所得综合评价指标值最小。耗用CPU时间也最少,而且所得优化参数使得人-车闭环系统跟随预期路径的精度提高约58.31%,而使综合评价指标值下降约37.35%。  相似文献   

12.
针对车路协同环境下的区域绿波协调控制问题,根据自动驾驶车辆车速可控的特点,提出利用绿波车速与信号配时的协同优化方法,建立一种区域绿波协调控制模型。模型在信号配时与相位相序优化的基础上,增加对路段绿波车速的优化,为车路协同环境下的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路段车速引导方案;通过扩大优化模型的可行解空间,以解决区域协调中相位差的设计问题;选取绿波带宽折减率与通行速度折减率的加权量作为模型评价指标,使得设计方案能够实现绿波带宽与通行速度的综合最优。算例结果分析表明: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绿波带宽权重系数,求解相应的绿波带宽与通行速度综合最优协调控制方案,其中绿波带宽最优方案的路网绿波带宽占比均值能够达到95%,明显优于TRANSYT模型的绿波协调优化效果。VISSIM仿真结果显示,与TRANSYT优化方案相比,所提模型方案能够减少干道平均停车次数39%,缩短交叉口平均延误时间10%,使区域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丁能根  冯冲  王健 《汽车工程》2007,29(8):677-680
使用ADAMS软件建立摩托车的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建立驾驶员模型,构成驾驶员-车辆模型。采用MATLAB和ADAMS协同仿真,得出单移线和双移线工况实际行驶轨迹和手把力矩、侧倾力矩、转向角、侧倾角、横向加速度等。建立了摩托车移线工况的性能综合评价指标,并用此指标对摩托车在不同运动状况下的性能进行评价。以驾驶员模型反馈系数为设计变量,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选出一组参数。  相似文献   

14.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理论预测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宗长富  郭孔辉  李铂 《汽车工程》2001,23(1):5-8,12
本文建立了人-车-路闭环系统模型。计算了双移线及蛇行道路输入时14种车辆方案的理论综合评价指标。根据驾驶员的主观评价对其进行相关检验。利用本文提出的理论预测评价模型和综合评价指标。可对汽车结构设计参数和控制参数进行优化,改善汽车的操纵性能,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隧道建设节能低碳目标,基于隧道全寿命周期理论建立了隧道光环境评价模型.重点考察隧道全寿命周期中的建设期和运营期,用隧道光环境设计参数建立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根据不同的偏好权重,综合了碳排放量和造价的计算,是评价模型的核心.依托目标函数并结合安全性的约束条件形成公路隧道全寿命周期多维度的评价模型.基于该模型开发了隧道...  相似文献   

16.
考虑到区域内交叉口之间的方向性协调控制需求,以协调路径集作为区域绿波控制对象,针对双环相位结构建立一种区域绿波协调控制模型。通过对协调路径链、协调路径进行特征表述,结合协调路径的相交情况,分析在进行区域绿波协调控制设计时,不同类型的交叉口协调相位时间基点约束条件;在初选协调路径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公共信号周期、相位时间、相位结构、相位差等优化变量之间的约束条件,以所有满足协调控制设计的协调路径总流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面向协调路径集与双环结构的区域绿波控制模型,实现对区域绿波协调控制参数的综合优化。模型通过引入协调路径决策变量以及设置交叉口协调相位基点最大允许偏移时间,保证通过区域协调路径集再优选后,纳入最终协调路径集的各协调路径上下游交叉口的协调相位基点受到最大允许偏移时间约束,以获得理想的绿波协调控制效果。算例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与Synchro软件的单点优化和区域协调信号配时设计方案相比,所提模型方案的协调路径集平均延误时间分别减少了35.5%和18.1%,平均停车次数分别减少了74.1%和63.8%,所提模型方案的整个路网平均停车次数分别减少了38.9%和25.1%,可见所提模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区域内协调路径集的绿波协调控制效果,在减少区域停车次数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了优化就地热再生热风加热参数,提高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加热效果,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热风加热装置加热沥青路面的模型,模拟计算了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过程,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及参数设置的正确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热风温度、热风速度、出风孔离地高度对加热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热风加热效果评价方法,引入综合模糊评价指标代替沥青路面温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和加热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等单一评价指标对沥青路面加热效果进行评价,采用独立性权系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仿真分析验证了综合模糊指标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加热装置的设计参数范围内,热风温度对沥青路面表面温度及分布均匀性影响最大,热风速度对换热系数影响最大,出风孔离地高度对能量利用率影响最大。以沥青路面温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和能量利用率等单一指标为优化目标获得的最佳加热参数组合,仅能保证各自指标最优,但其他指标较差;以综合模糊评价指标ECFI为优化目标得到的最佳热风加热参数组合,可以同时获得较好的沥青路面温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和能量利用率。研究方法和结论为沥青路面热风加热参数的选择和加热效果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libration method of a rule-based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designed for a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which aims to find the optimal set of control parameters to compromise within the conflicting calibration requirements (e.g. emissions and economy).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ng indicator covering emissions and economy performance is constructed by the method of radar chart. Moreover, a radial basis functions (RBFs) neural network model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precise model within the control paramete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icator. The best set of control parameters under offline calibration is gained by the multi-island genetic algorithm. Finally, the offline calibr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using a chassis dynamometer. The comparison results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offline calibrating approach, which is based on the radar chart method and the RBF neural network model on vehicl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nd calibrating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各项主观评价项目评分值为依据,运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反映各"样本车型"与"目标车辆"(各项主观评价分值最优的车辆,下同)的"接近程度"的排序情况,依据此排序结果,构造"样本车型"的综合评价评分值并通过训练得到相应的BP神经网络结构.当输入车辆各项评价项目评分值后,该BP神经网络结构能够按照车辆与"目标车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