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基于对青藏公路车辆运行速度、车辆组成的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车辆组成、不同路段速度进行分析,建立了不同车辆组成下的运行速度模型,并结合交通事故数据,提出了确保交通安全的常年冻土区公路运行速度值。该运行速度模型的应用研究,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车辆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以车辆在直线段上仅经历加速和减速阶段作为直线段最小长度的控制条件,分别推导了平直路段和直坡路段基于运行速度的直线段最小长度计算模型,并以现场实测数据为依据,建立了高速公路平曲线起终点小客车运行速度与平曲线半径的回归模型,并结合某高速公路案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考虑纵坡的直线段最小长度比平直线段最小长度长;同向曲线间直线段长度能满足不宜小于6倍设计速度的规范要求,但可能不满足所建立模型中车辆运行对最小长度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以庆哈埋地输油管道为例,分析热力过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传热计算模型.此模型把大地半无界域化为有界域,在满足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模拟和实测数据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正确,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4.
利用灰色GM(1,1)模型的全息信息特性,在不需要多因素分析的情况下,建立了输油管道的结蜡速度和结蜡厚度的灰色GM(1,1)模型,实现了部分信息情况下的原油管道结蜡预测。实际计算表明:该模型误差在±2%以内,完全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轮毂电动汽车为依托,建立了1/4车辆双质量振动系统模型,根据系统振动方程,建立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并以此分别分析在路面脉冲激励和路面随机激励下,以不同车速行驶时非簧载质量的增加对车身部分加速度的影响。通过建立传递函数分析不同非簧载质量情况下,车身加速度、相对动载荷和悬架动挠度对路面速度激励的响应情况。最后对目前针对非簧载质量增加对于整车平顺性不利影响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借助流体分析软件Fluent构建了关于溢流阀的内流域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设定相关的参量实施了多次迭代计算得到基本性能参数。借助分析结果改进了既有结构,并采用相同的方法对两种改进结构实施了性能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速度场及压力场等方面,优化后的结构有着显著改善。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溢流阀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系统探索,获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了快速路平曲线半径与交通特征参数对车速和交通排放的影响。根据合肥市四条典型快速路平曲线路段实测数据,建立了断面车速预测模型,并选择COPERT Ⅳ排放模型对合肥市轻型机动车排放因子进行测算。基于模型模拟数据,分析了行驶速度与平曲线半径对排放因子的影响,拟合了污染物CO排放因子与速度的函数关系。最后基于断面车速预测模型,建立了合肥市平曲线路段轻型车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模型,并进行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8.
TBM具有安全性强、施工效率高等优点,在隧道施工尤其是长距离隧道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TBM掘进速度受多个因素影响,各因素本身除了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以外,还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难以建立精准的速度预测模型。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相关向量机的TBM掘进速度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对样本的学习,可以建立各因素与掘进速度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精准预测仅知道影响因素的预测样本。将该模型应用于TBM掘进速度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精度高、容易实现和离散性小等优点,为TBM掘进速度预测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监测量值变化速度特征的围岩稳定动态综合评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施工中围岩力学行为受较多因素影响,考虑多因素对围岩稳定的综合评判被越来越多研究者所共识。监控量测是隧道围岩应力、变形状态最直接的反映,其变化速度特征是围岩稳定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从围岩稳定性的综合评判模型构建角度来说,所建立的模型必须考虑时间因素进行动态综合评判。据此,文章利用具有速度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可将评价对象速度状态和趋势融合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监测量值变化速度特征的隧道围岩稳定动态综合评判模型的构建方法和评判准则。该模型从多因素角度出发,可以全面地对多时段内被评价对象的变化速度进行测度;所采用的被评价对象变化速度状态和速度趋势计算方法使模型在短时量测或量测数据拟合程度不高时同样适用。该模型的可行性在华蓥山隧道围岩稳定判别中得到了验证,为隧道围岩稳定的综合判定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参照数学算法复杂度模型并对其作出改进,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的航路交通流复杂度模型,给出了算法复杂度和近似熵复杂度两种模型的算法步骤,在短时和长时两个方面,从管制员的角度分析实时交通流并掌握交通流的复杂度,从而为发出正确的管制指令、合理安排航路流量提供参考。通过运用Matlab模拟经过某航路的航空器速度,仿真生成了两种不同状况下复杂度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缓解交通拥挤,分析交通流复杂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BINGHAM流体环空管流流动及传热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BINGHAM流体的本构方程、管流运动方程及能量方程 ,推导了BINGHAM流体环空管流速度分布及温度分布。由于BINGHAM流体具有屈服值 ,环空管流流动中会形成流核。流核的宽度与屈服应力成正比 ,与广义压力梯度呈反比。流核中心线偏离环空中心线 ,且偏向环空内侧。环空内外径之比越小 ,相对偏离越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当屈服应力增大时 ,速度分布剖面变得愈扁平。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流核速度随环空内外径之比减小而增大。流核内温度变化比环空内外侧明显小 ,随屈服应力的增大 ,温度分布剖面愈扁平。  相似文献   

12.
屈服假塑性流体管流流动及传热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屈服假塑性流体的本构方程、管流力平衡关系式以及非牛顿流体的能量方程,得出了屈服假塑性流体管流速度分布及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屈服应力的作用,管中心存在柱塞流动,柱塞的半径与屈服应力成正比,与压力梯度成反比;管流流量随屈服应力的增大而减小;柱塞内温度一致,从柱塞边界到管壁,温度逐渐减小,而且越靠近管壁,温降梯度越大。  相似文献   

13.
根据非稳定流的一维流动理论,对圆锥形管道中的瞬变流动进行了分析,推导出了适用于圆锥形管道的连续性微分方程和运动微分方程,给出了这两个方程的有限差分解法,同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相对误差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说明,采用该方法来进行分析计算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公路隧道巷道式运营通风横通道周围的流场特性,以贵州凉风坳隧道为研究背景,利用流体力学研究软件Fluent建立隧道三维模型并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通过在隧道两边等风速条件下,对隧道内人行横通道以及车行横通道附近的流场特点研究,分析了运营通风横通道周围流场分布的具体特点。模拟结果表明:车行横通道与人行横通道两边流场分布基本相同;横通道内风速相对较小,约为隧道内风速的10%;不同风速下,横通道附近的速度分布和总压分布整体走势一致;两边流场相对稳定,不会进行风流和污染物的串流。  相似文献   

15.
天然气管网的初始流量分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天然气管网进行离线数值模拟计算时,需要给各管段分配初始流量,作为迭代计算的初始值。根据管道的流动状态多在阻力平方区的特点,建立初始流量分配的数学模型,用C 语言编制出计算程序。对实例进行计算和分析,表明用最小平方和法求解各管段初始流量时,不需手工预分初始流量,也不需预先确定各管段流体流动方向,求解所得初始值接近真实值,使数值计算的收敛速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间歇流动是水平混输管线的主要流动形式,压降是两相流动中的关键参数之一,对间歇流动压降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实验工作是利用水-空气和油-空气作为介质在长约30 m、内径分别为50 mm和25 mm的管线上完成的.实验发现液相黏度越大,两相流动压降越大.气相表观速度或液相表观速度的增加都会使压降增大,但增加液相表...  相似文献   

17.
临界流速是浆体管道输送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尚无普遍的使用公式。例如杜兰德 (Du rand)、格拉弗 (Draf)、托马斯 (Thomas)等考虑的因素少 ,而且还需要特定的条件。在前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找出影响浆体管道临界流速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分析 ,再利用尖山铁精矿管道输送试验数据的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找出一个比较适合管道输送的普遍临界流速公式。  相似文献   

18.
原油结蜡是影响管道安全、经济和高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对输油管道的结蜡状况进行预测,掌握输油管道结蜡的基本规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模型对输油管道结蜡速度和结蜡厚度等指标的实际统计数据进行了灰色动态拟合,建立了相应的灰色微分方程和时间响应函数。结果表明:残差小于2%,模型精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9.
多节点环网系统的瞬变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管网系统的运行操作中,阀门误关闭、管道堵塞、停泵等都会导致流体的瞬变流动,由此产生的水击压力波可能导致管段的强度破坏。环网的瞬变流动计算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求解高阶非线性方程组,对于复杂的网状结构,系统的自动识别或标记相当麻烦。通过对环网系统水击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求解任意液体环网问题的计算方法和相应的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20.
多相流碰撞磨损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背景,是材料破坏或设备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国内外多相流碰撞磨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影响碰撞磨损的因素有颗粒碰撞壁面速度、碰撞角度、颗粒浓度等方面;对多相流磨损的研究由实验方法向数值计算方面发展。颗粒碰撞对多相流防、除垢技术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