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汽修汽保行业市场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汽摩配》2006,(1):50-5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当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而中国经济直独秀之时,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将资金和技术投向中国的快速成长行业,欲分得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杯羹。中国汽车汽车维修保养行业更是跨国公司看好的一个领域,众多企业都来华合资建厂,推动我国汽车维修保养行业市场一轮又一轮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李晓西 《经济导报》2010,(25):15-15
发展绿色经济是时代的选择.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要求.决定着一国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竞争力的良好机遇。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了.否则我们不可持续发展,否则对不起後代。  相似文献   

3.
世界性金融危机把持续多年增长的中国经济带到了一个充满挑战的风口浪尖,什么样的智慧才能承担和应对这场罕见的艰难,如何把握其中的挑战与机遇?6月20—21日,由本报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2009)”在京开幕,上百位中外经济专家围绕“世界经济动荡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展开热烈讨论:经济衰退的深刻背景,经济周期的规律,还有中国未来的发展风险……  相似文献   

4.
1994年全球经济约增长2.0%,1995年增长速度将达到2.8%。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东欧和原苏联地区的经济也出现较好苗头,但原苏联地区各国经济下降幅度虽在减小,却仍呈继续下降态势。1994年,全世界各国出口总额增长8.0%,1995年增长率将达到8.3%,全球经济明显好转,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日趋活跃,预计1995年进口将增长7.8%,出口  相似文献   

5.
《经济导报》2007,(6):1-1
各种证据显示,中国1995年开始的以沿海地区轻纺工业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1994年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贸易逆差。1995年後的宏观调控和改革,引发内需不足,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借助外资和外需,从此不少地方特别是沿海省份纷纷通过向外招商引资发展本地经济,人民币贬值和加入世贸,强化了中国经济的这种循环。双顺差首先出现在1996年.配合全球化分工的加工贸易是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发展的同时,市场体制逐步确立,但企业利润和职工工资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6.
2006年,中国GDP达到20.94万亿元。实现了连续四年两位数增长:2003年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2006年10.7%。专家们认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基础比较雄厚,居民消费和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都有很强的拉动力。因此,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会有所回落。可能会降到10%以下,但还是会在高位运行,预计GDP增长率为9.8%。  相似文献   

7.
李锦 《经济导报》2006,(25):39-39
对投资者来说,A股市场是富有吸引力的。过去八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达8%,世界银行亦基于中国本年第一季胜于预期的经济增长,将中国本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由92%提高至9.5%。  相似文献   

8.
王春新 《经济导报》2010,(15):10-13
在考察了中国“地价剪刀差”的形成过程及其对房地产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和楼市泡沫的催化作用后,将进一步分析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实质影响。笔者发现,近十年来迅速崛起的房地产,已成为最重要的民生产品,最强大的经济支柱,最强劲的内部需求和最有效的财富储藏手段,其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等方面的实际贡献,远比人们估计的都要大。  相似文献   

9.
财经纵横     
《经济导报》2009,(27):23-24
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日前表示:“复苏即将到来,这很可能是一种疲弱的复苏。”IMF目前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5%,高于4月份预测的1.9%,主要原因是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日本经济的反弹和美国经济的正增长,但仍低於趋势水平。  相似文献   

10.
赵晨 《经济导报》2007,(43):40-40
中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最近,美国次按风波引发了国内经济的疲软,世界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近期在香港,各种金融经济论坛纷纷登场,其中有亚洲金融论坛,三江论坛,巴黎欧洲金融市场协会金融论坛等,这些论坛着眼于关注,讨论中国经济发展,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互动,表现出对中国经济的高度关注和厚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洪宇 《汽车情报》2006,(15):26-29
“十一五”时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年均经济增长率仍将保持7%以上,在世界经济中的位次将明显上升,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仍排在世界第4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与德国基本相当。从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看,“十一五”时期虽然会比“十五”时期略有减弱,但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潜力依然巨大,对专用汽车尤其是冷藏保温汽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年伊始,多名财经官员及学者,对牛年中国经济走势作出预测,大多数都预期中国经济下半年就会弹升。 中国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表示:“只要坚持到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赵晨 《经济导报》2010,(9):40-41
如果说在过去的岁月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跳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奇迹中重要的两极,环渤海经济区的提速发展无疑成为今後内地经济发展又一大亮点,环渤海经济圈也已经被看作是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相似文献   

14.
《汽车工业研究》2012,(4):46-47
查尔斯·杜马斯总是与众不同。在我们全力解救全球金融体系时,他却指出了关于未来发展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一些令人不快的事实。美国又回到了债务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上,而中国也正走回到出口导向型增长和巨额盈余的发展模式的道路上。他还认为,中国的经济刺激规模过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通货膨胀的泥潭。而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过度的国内投资,中国所需要的是消费的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浪费,另一个就是泡沫。  相似文献   

15.
财经纵横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亚洲区今年平均经济增长预测。由去年17月预估的4.9%放缓至2.7%,其中亚洲新兴地区经济增长,在中国及印度带动下,可望达到5.5%,而明年整体亚洲经济平均增长预测为5%。  相似文献   

16.
梁达 《经济导报》2007,(3):10-12
中国20多年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靠内需,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对经济拉动的作用相比,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第一位的。2007年中国消费需求将对经济呈现强劲的拉动,增长速度将高於GDP增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李克  李光明 《中国电动车》2010,(1):33-34,32
本文应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运用1978—2007年物流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年度经济数据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上,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同样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我国物流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紧密,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无论是物流业的发展滞后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同样是显著的。所以,保持物流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通过振兴物流业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暮宾 《经济导报》2007,(45):16-18
全球热钱和基金滚滚涌向香港,香港股市狂升,内地沪深股市长期居高。投资者购买的多是对未来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期。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中国选择了走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选择了后者。这意味着高资本密集、高新技术汇集、高效率体现的新型工业化,将推动中国大型制造业、大型装备工业,大型化工业等基础工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以扩大内需为方向的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黄少明 《经济导报》2009,(44):11-13
中国经济稳定复苏.并呈现加快趋势。首三季经济同比增长合计7.7%,季度增长逐季加快,第一季度增长6.1%,第二季度7.9%.第三季度进一步加快至8.9%.基本回复至海啸前的水平。根据经济复苏势头,按照GDP的季度增速推测,第四季GDP增长可能超过双位数.甚至可能高达77%,使今年全年经济增长超越8%。  相似文献   

20.
  刘霞辉 《经济导报》2007,(27):14-15
中国二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令世人瞩目,但繁荣下的睡忧更为中国经济界的专家学者所瞩注。日前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近百位学者就宏观经济的周期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者从学术角度就中国经济本轮周期是否将结束、土地和金融安全,经济结构失衡、消费与投资失衡、是否加息的两难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剖析,把当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危机和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对策都提了出来。本报记者根据记录整理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与读者分享。[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