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经水迷宫、电磁流量计、同位素标记微球法及碱羟胺比色法对学习记忆障碍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海马和皮质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及乙酰胆碱(Ach)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醒脑胶囊(XN)组CBF较脑复康、模型组均高,XN组、脑复康组大鼠皮质和海马的rCBF和Ach含量均较模型组增加,且XN组海马rCBF和Ach含量较脑复康组高;XN组学习记忆能力亦优于其它两组。提示,XN可改善多发脑梗塞大鼠的学习记忆缺损,其机理可能与CBF或rCBF增加尤其是海马rCBF升高、Ach含量增加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加兰他敏对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皮层、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 ,进而探讨胆碱酯酶抑制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 (AD)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β 淀粉样蛋白 (Aβ)注入Meynert核制作大鼠痴呆模型 ,并用加兰他敏进行干预。行为学方法测定各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胆碱乙酰转移酶 (ChAT)的变化。结果 加兰他敏可明显提高痴呆模型大鼠在行为学测试中的成绩 ,使皮层、海马ChAT免疫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多。结论 加兰他敏可明显改善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提高大鼠脑内胆碱能神经元存活能力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川芎嗪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后空间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障碍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术后2周内腹腔注射川芎嗪,第15天开始采用Morris水迷宫装置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脑切片尼氏染色观察皮质和海马的神经元数量变化。结果脑缺血对照组大鼠在定向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中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认知功能的障碍,川芎嗪治疗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与缺血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01)。在空间探索试验中,川芎嗪治疗组大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以及穿过原平台位置次数均大于脑缺血对照组(P<0.01)。在形态学观察中,川芎嗪治疗组大鼠缺血侧顶叶皮质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脑缺血对照组(P<0.01),各组动物海马神经元数量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川芎嗪可以明显改善大鼠永久性局部脑缺血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川芎嗪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内和哺乳期铅接触子鼠学习记忆行为改变和海马结构神经元凋亡发生状况。方法 SD大鼠采用饮水加醋酸铅 2 0、2 0 0、2 0 0 0mg·L- 1 方法染毒 ,6周后交配 ,自然分娩 ,于子鼠断乳时停止铅接触 ,用暗室电击试验测试子鼠学习记忆行为改变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铅和脑铅含量 ;用HE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状况。结果  3个染铅组子鼠学习记忆能力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 ,血铅和脑铅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TUNEL染色结果显示 :中、高铅组子鼠海马CA1、CA3、齿状回 (DG)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宫内和哺乳期铅接触可损害子鼠的学习记忆行为 ,其机制可能与铅导致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葛根素保护神经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葛根素干预组,采用间隔3 d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VD模型;术后2周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DNF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平均荧光强度来表示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结果 葛根素干预组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海马BDNF表达量显著增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减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对VD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葛根素降低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上调BDN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的动物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VO组和葛根素组,每组又分为1周、3周、6周、2月(n=6)四个时间点;应用Y型水迷宫实验测定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蛋白的表达。结果①2-VO组和葛根素组大鼠游全程时间和误入盲端次数均显著增加,但各时间点葛根素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均显著优于2-VO组。②各时间点,2-VO组和葛根素组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的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但葛根素组两种蛋白的表达均较2-VO组明显降低。结论葛根素可提高缺血脑组织细胞内氧浓度,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对VD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皮质和海马CA1,CA3区及齿状回(DG)神经元的变化。方法采用尾动脉测压法测定SHR和Wistar大鼠(对照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和心率;甲苯胺兰染色观察额叶、顶叶、颞叶及海马CA1、CA3区及DG神经元数量改变。结果SHR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心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SHR组与对照组额叶、顶叶、颞叶神经元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海马CA1、CA3区及DG神经元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P<0.01)。结论SHR海马CA1、CA3区及DG神经元损害明显,存在神经元丢失,而脑皮质神经元丢失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铅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铅对大鼠学习记忆行为、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及Bcl 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铅对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及神经毒性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铅剂量组 ,采用自由饮水染毒90d后建立动物模型。用TUNEL法测定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状况 ;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Bcl 2、Bax蛋白表达。结果 TUNEL染色结果显示 :海马CA1、CA3、DG区各染铅组与对照组间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 (AI)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 ,在海马CA1、CA3、DG区 ,Bcl 2蛋白表达阳性神经细胞均随染铅剂量增大而减少 ,各染铅组与对照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Bax蛋白表达阳性神经元细胞随染铅剂量增大而逐渐增多 ,各染铅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铅引起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可能是铅损害学习记忆的重要机制之一 ,而铅可能通过影响凋亡调控基因Bcl 2、Bax诱导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ESC)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CA1区树突长度、分支及树突棘密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组[2VO模型+30mg/(kg·d)ESC干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选给药满1、2、4、8周4个时间点,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区BDNF的表达,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树突长度、分支及树突棘密度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实验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5);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海马CA1区大锥体细胞树突长度、分支及树突棘密度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海马CA1区大锥体细胞树突分支及长度、树突棘密度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实验组和模型组海马区BDNF含量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实验组海马区BDNF含量较模型组增多(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能明显延缓大鼠慢性脑缺血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BDNF表达从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睡眠剥夺方式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大鼠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140h)、对照组(连续睡眠剥夺120h)、实验1组(睡眠剥夺共计120h,分3次进行,每次40h;间歇2次,每次10h,共间歇20h)和实验2组(睡眠剥夺共计120h,分6次进行,每次20h;间歇5次,每次4h,共间歇20h)。睡眠剥夺后用旷场反应箱测试大鼠的行为,用Morris水迷宫法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用试剂盒检测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和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大脑皮层和海马中乙酰胆碱酯酶(TChE)含量。结果旷场反应测试大鼠兴奋性和探索性行为,实验组明显强于对照组,且实验2组强于实验1组(P<0.01);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实验组明显强于对照组,且实验2组强于实验1组(P<0.01);实验组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和血浆中SO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2组高于实验1组(P<0.01);实验组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和血浆中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2组低于实验1组;实验组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TChE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2组低于实验1组(P<0.01)。结论不同的间断性睡眠剥夺方式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不同的影响,一次性睡眠剥夺时间越长、间歇次数越少,学习记忆能力越差。这种作用可能与睡眠剥夺抑制了大脑皮层、海马和血浆中SOD活性,提高了MDA含量及TChE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治则方药对拟血管性痴呆鼠学习与记忆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不同治则方药对拟血管性痴呆鼠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 ,通过跳台试验测试其学习与记忆的能力并观测不同治则方药的作用。结果 用药组中健脑益智口服液组与涤痰汤组较金匮肾气丸组及桃红四物汤组能显著提高拟血管性痴呆鼠学习与记忆的能力 (P <0 .0 5 )。健脑益智口服液组与涤痰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金匮肾气丸组与桃红四物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证侯可能以痰浊蒙蔽清窍为主 ,提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以涤痰开窍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0只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脑缺血12h、24h、3d、7d和10d后损伤区CD3、CD4和CD8阳性淋巴细胞。结果 缺血12~24h即可见CD3阳性和CD8阳性细胞浸润,3d和7d组阳性细胞最多。这些浸润的淋巴细胞位于反应带以及坏死中心和反应带的交界处。位于坏死区周围的CD3阳性和CD8阳性细胞主要为圆形,有大细胞和小细胞两种形态;位于反应带的淋巴细胞为小圆细胞,呈弥散分布,也可在微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CD4阳性淋巴细胞数量较少,形态多样,大小不一。结论 淋巴细胞及亚群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紫草活血汤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紫草活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紫草活血汤治疗92例寻常型银屑病 ,观察治疗前后皮损面积、红斑丘疹、鳞屑、瘙痒、PASI积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临床治疗有效率 97.5 %。银屑病各主证积分、PASI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1)。高切血液黏度、低切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比、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下降(P <0 .0 5 )。结论 紫草活血汤能降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血液黏度 ,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局灶性脑缺血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脑片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快速Golgi银染方法观察脑缺血周围区神经元的形态改变。结果川芎嗪能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降低脑组织含水量,随着川芎嗪剂量增大,作用更为明显,具有剂量依赖性。脑缺血后14 d Golgi银染显示,模型组在梗死周围区神经元明显减少,变性和正常神经元共存。变性神经元主要表现为突起断裂、增粗,突起有大的串珠,树突棘减少。川芎嗪组较模型组皮质梗死周围神经元变性较少。结论川芎嗪能缩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保护缺血周围神经元,证实川芎嗪对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活血效灵丹对家兔脑出血后脑水肿和脑血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脑出血后应用活血效灵丹对脑水肿和脑血肿的作用。方法 以胶原酶Ⅶ诱导家兔脑出血模型 ,利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 ,研究不同时间给药 (6h、2 4h)对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及脑血肿的治疗效果。结果造模后血肿侧脑组织含水量在第 4天、7天均较对照组增高 (P <0 .0 5~ 0 .0 0 1) ,且血肿侧高于非血肿侧 (P <0 .0 1~0 .0 0 1) ;经过活血效灵丹治疗后 ,6h和 2 4h治疗组血肿侧脑组织含水量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其中 6h治疗组含水量减少略优于 2 4h治疗组 (P <0 0 5 )。治疗组在第 4天、7天 ,脑血肿的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 (P <0 .0 1~ 0 .0 5 ) ,但 6h和 2 4h治疗组血肿体积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出血后早期应用活血效灵丹对脑水肿和脑血肿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血管痉挛与内皮素 1 (ET 1 )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颅脑外伤患者于伤后不同时期 (伤后第 1d ,第 5d和第 1 4d)分别采集静脉血、脑脊液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 - 1浓度 ,伤后第 5d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观察脑血管痉挛发生与否。结果 血浆与脑脊液ET 1水平变化呈平行关系。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浆、脑脊液ET 1水平明显高于脑血管无痉挛者 ,脑血管痉挛程度越重 ,ET 1水平越高。结论 血浆与脑脊液中ET 1水平升高可引起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脑梗塞的关系及叶酸、维生素B1 2 (B1 2 )对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 40例脑梗塞患者和 2 0例同龄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浓度 ,用SimulTRAC SNB放射法测定两组血清叶酸、B1 2 的含量。结果 ①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浓度 (2 4 0 2 μmol/L± 1 1 2 4 μmol/L)高于对照组 (1 4 0 μmol/L± 4 48μmol/L) (P <0 0 1 ) ;②脑梗塞患者叶酸水平 (4 82 μg/L± 1 97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 (6 88μg/L± 2 85μg/L) (P <0 0 0 1 ) ;脑梗塞患者B1 2 含量 (2 4 7 56ng/L± 1 58 72ng/L)略低于对照组 (2 70 31ng/L±1 98 39ng/L)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组HCY浓度与叶酸水平均呈负相关性 ,与B1 2 水平无显著相关。结论 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浓度高于同龄健康人 ;HCY浓度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性 ,与B1 2 水平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用荧光偏振法测定了 3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 ,同时对血浆 MDA、SOD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与 2 4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脑梗塞组红细胞膜微粘度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升高 (P <0 .0 0 1 ) ,其改变与血浆 MDA水平呈正相关 ,与血浆 SOD水平呈负相关。说明脂质过氧化可能是导致急性脑梗塞红细胞膜微粘度增大、红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ATP结合体转运子(ABCA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经CT确诊的脑梗死患者96例,男7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10)岁;健康对照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5±11)岁。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全基因组DNA。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结合测序的方法检测ABCA1 596G→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脑梗死及对照组ABCA1-A与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6.1%、33.9%及51.7%和48.3%,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2χ=8.99,P<0.05)。AA基因型与脑梗死发病率增高有关(RR=2.68,95%CI1.5-3.6,P<0.05)。血脂分析提示等位基因A携带者血浆HDL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等位基因G携带者(1.1±0.3vs.1.3±0.4,P=0.009),而甘油三酯明显升高(2.1±1.2vs.1.8±1.2,P=0.027)。结论ABCA1基因596G→A变异明显会增加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其致病机制可能与G→A变异导致HDL降低及TG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 (IR)与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关系。方法 检测了 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 5 0例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C 肽、TNF α、TG及HDL含量 ,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ISI明显降低、血清TNF α明显升高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 ;ISI与TG、HDL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关系。结论 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IR ,TNF α可能是IR形成的一个因素。抑制TNF α的表达可能会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和减轻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