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据通信网与综合计算机网的融合对于提升铁路局全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证融合后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易维护性,在分析铁路局两网融合现有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探讨了将虚拟化应用在两网融合方案中的可行性。分析证明,虚拟化技术完全可以满足中国铁路总公司要求,并且在铁路局实际的场景中已经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ISDN的功能结构、信道结构、基本接入方法及用户终端的配置几方面描述了ISDN用户网络接口、展示了我国铁路通信网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前铁路通信网为铁路运输生产和经营管理提供基本的语音、数据、图像通信.随着新技术发展,网络全IP、有线无线融合的趋势,IT和CT业务的融合等都在有力推动着网络向下一代网络转型.根据铁路通信现状,通过分析NGN关键技术在铁路应用的可行性,找到下一代铁路通信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ITU-T关于传真分组装拆设备的3个建议的主要内容,还介绍了商用FPAD设备的功能及主要技术特 性。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通信网除了满足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这一基本需求外,还必须满足人们对通信提出的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包括对信息传递的实效性、可靠性、多样性及经济性等要求。而信息需求和流通量的急剧扩大对原有的通信网络来讲,实现起来是很困难的。  相似文献   

6.
7.
8.
合宁合武数据网与上海局客专线数据网没有融合,且在IP地址、AS域号等方面不符合铁道部的批复,与其它数据网连接关系不合理,必须进行优化调整,使之融入上海局客专线数据网,便于统一管理和运行维护。  相似文献   

9.
一机双网就是在一个交换机上实现公网和专网并行运用,既相互独立又能互拨.铁路专网为原服务于铁路的普通电话,号长为5位,有自己的铁路长途区号,其权限复杂.铁通公网是铁通对社会开放的固定电话号码,号长8位,权限与电信固定电话相同,要求实现的功能与电信无差别.  相似文献   

10.
2001年,铁通公司完成了247个本地网,1500万线的建设,新的本地网覆盖了铁路沿线的主要城市.原铁路专网交换机有350万线,与新建公网大多采用DOD1+DID方式连接.  相似文献   

11.
铁通上海分公司新老交换网,为了扩大专网用户的业务功能,将原TSS的专网用户割接到新的交换网,使之具有电信公网用户的所有功能,即“一机双网”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铁路通信网的规划与建设,包括传输系统、电话交换网、数据交换网、无线通信、网络管理、可视电话会议系统、运输调度指挥通信系统、维护管理体制等8个方面。对铁路通信的规划建设中应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铁十一局TMN的实施策略及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4.
齐佳 《铁道知识》1997,(3):12-13
铁路通信网的组成和特点 铁路通信网由转输网、交换网、数据网、电视会议网、寻呼网等组成。作为上述通信网的硬件支持,铁路通信的基干网的传输部分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架空明线、电缆到现代化的光缆、微波、卫星通信的发展过程;交换部分也从人工转接发展到程控交换;各种所需硬件也逐步走向了现代化。 铁路通信网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七五”和“八五”,有了较快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它与邮电系统的公用网一起构成国家通信网。铁路通信网以铁道部为中心,覆盖全路各铁路局、铁路分局、站、段。铁路通信网是多种通信手段相结合的,能开展多种业务的综合性通信网。其中,有线通信网是这个综合网的骨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需求出发,从设计的角度介绍了青藏线通信设计组网方案及其方案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介绍了智能网的概念、发展、特点和体系结构。由于智能网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它能在现有的通信网中方便地开辟新业务,而不受网络未来结构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麻城铁路应急通信网的组成、区间电话转接机、应急通信网的使用方法、静止图像传输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1996年铁路有线通信部门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通信“九五”规划;加强基础建设;进行维修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和强化维护工作等。  相似文献   

19.
铁路综合数据通信网,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时首先应完善铁路基础通信网,然后从业务需求、网络结构、技术方案、网络管理、安全策略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合理规划,有效实现资源最大化的目标,使专用铁路信息化建设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20.
描述了铁路信息系统通信网的组成,并介绍了在现有通信条件下信源点的联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