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虹  张晓菲 《车用发动机》1995,(3):21-22,15
本文基于我国汽车怠速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城市公交汽车废气排放进行了治理。通过调整化油器可有效降低废气排放量,同时也可提高燃油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汽车的废气排放在城市中的分担率不断增加。根据国内外经验,制订合适的汽车废气排放标准是控制大气污染措施之一。详细分析了国家机动车分类对我国轻型汽车废气排放标准的影响,并就等同采用ECE汽车排放法规所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OBD——车载诊断系统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机动车尾气已成为重要污染源。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500万辆左右。据亚洲开发银行预计,今后30年中国汽车数量可能增加15倍。又预测到2015年,城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将比2000年上升一倍。解决汽车环保问题已刻不容缓。为此国家加大力度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逐步提高新车排放标准,加大老旧车辆淘汰力度,坚决遏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此,国家引进了“车载自动诊断系统”,这对于发现高排放车辆,有效控制废气排放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刘国卿 《汽车情报》2006,(31):10-11,29
环保是时代的主题,汽车排放与环境保护工作息息相关,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汽车使用中的废气排放是污染环境最主要问题,所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排放新标准,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5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国Ⅱ、国Ⅳ阶段)》、《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限值》、《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限值》、《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加速行驶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和《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定置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环境受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汽车排放尾气造成的污染,控制和降低汽车排放已成为当今的一个主要课题。本文主要介绍汽车废气再循环系统的故障诊排。1汽车用发动机废气排放控制的功用结构废气再循环系统,简称EGR,是将柴油机产生的废气的一小部分再送回气缸。再循环废气由于具有惰性将会延缓燃烧过程,这就是氮氧化合物会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提高废气再循环率会使总的废气流量减少,因此废气排放中总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6.
王光耀 《北京汽车》2022,(1):1-3,31
伴随汽车保有量的飞速增长,汽车废气排放已成为全球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废气排放不但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而且会带来严重的地球环境变化,危害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总结国内外主流的排放体系及法规,以我国现行《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为分析重点,对我国排放法规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戴流芳  张奎鸿 《公路》1991,(7):22-25
二、高速公路在不同交通服务水平时的环境影响预测(一)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与分析1.汽车废气污染物排放源强的预测结果根据不同车速时各种汽车污染物排放系数,按照高速公路不同的交通服务水平,可以计算得出沪嘉高速公路汽车废气污染物的排放源强和污染物的分担率(如表8和表9所列)。由表8和表9可见,高速公路在不同的交  相似文献   

8.
《公路》2021,66(7):300-305
为了探究城市公路封闭段废气集中排放方式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采用AERMOD预测模型,模拟成都某拟建城市公路隧道通风塔、低风井与封闭式声屏障段连续开孔、间断开孔等4种废气集中排放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结果发现,大气污染物源强一致时,封闭式声屏障采用间断开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比连续开孔时小;隧道大气污染物集中排放时,风塔高度不是决定污染影响程度的唯一因素,20m通风塔与30m通风塔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差别不大,通风塔比低风井排放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更小。建议封闭式声屏障采用开孔方式排放污染物时,应尽量减小开孔率;隧道集中排放污染物时,首先应考虑高空排放。  相似文献   

9.
曹健  丁爱春 《汽车电器》2001,(1):55-56,58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汽车排出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汽油发动机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等。据有关实验测定,排放的CO、HC、NOx的百分比在大气污染中占60%、48%、32%,它们大部分随尾气排放。这些废气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动植物的生长,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因此,控制汽车排气污染,实现排气净化,是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燃气汽车发展的必要性 由于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其排放的废气中有害成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汽车废气中的最主要有害成分是HC、CO和NOx,另外还有醛类、苯等。国内外的各种统计资料表明,城市地区70%以上的大气污染物来源于汽车。据1998年北京三环路内初步测定,CO、HC和NOx这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治理正逐步开展,电泳废气直接排放的做法已无法满足当下日益严峻的环保要求。文章对电泳废气污染物浓度超标原因进行了分析,引入改进后的活性炭处理装置,并详细介绍了其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结果表明,处理系统对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有显著效果,对汽车涂装的新建、改造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1汽车三元催化转化器存在的问题汽车污染物排放要想稳定达到国Ⅲ汽车排放标准,车辆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常采用的技术措施有:安装废气循环(EGR)系统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安装二次空气喷射系统降低汽车冷起动污染物排放;安装2个氧传感器实时监测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工作情况;安装2个三元催化转化器或加倍增加贵金属催化剂提高尾气排放净化效率。但是,目前许多国Ⅲ汽车都没有安装ECR系统和二次  相似文献   

13.
<正>1机动车的排放污染物随着机动车数量的逐年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严重,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也先后出台了多个相关标准,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检测方法和限值都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机动车的排放污染物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尾气排放污染物,即由排气管中排出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铅化物、硫化物等;二是曲轴箱排放污染物,是由活塞环与气缸的间隙漏入曲轴  相似文献   

14.
车用汽油机的有害排放物CO、HC、NOx、PM等,对人类和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废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程度日益严重,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汽车排放法规,以限制汽车废气对环境的污染。为减少汽车的污染物排放,各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各种减少排放和净化的措施,机前净化技术就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5.
汽车保有量的上升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同时也带来了汽车检修方面的问题。汽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大量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排放到大气之前会经过汽车排放控制系统转化,将发动机产生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汽车的排放控制系统主要由EGR(废气再循环系统)、EVAP(燃油蒸汽回收装置)、TWC(三元催化转换器)、EAIP(二次空气喷射装置)组成。本文首先分析了汽车排放污染物形成的原因和危害,之后分析了汽车排放控制系统的检修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16.
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500万辆。而据亚洲开发银行预计,今后30年中国汽车数量可能增加15倍,而到2015年,城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将比2000年上升一倍。解决汽车环保问题已刻不容缓。为此国家加大力度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逐步提高新车排放标准,加大老119车辆淘汰进程,坚决遏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增长的趋势,这对于加快OBD技术的引入,发现和控制高排放车辆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汽车排放污染物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研究和控制污染是人们的普遍呼声。本文着重分析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构成,来源及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汽车废气污染已占我国大气污染60%,而重型汽车废气污染更严重,为此,从2003年9月1日起,我国带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重型车率先在全国实施欧Ⅱ排放标准。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提前实施欧Ⅱ排放标准,轻型汽车(含轿车)在全国都要在2004年7月1日才实施欧Ⅱ排放标准,可见我国环保部门对重型汽车废气排放的重视。本期《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9月1日开始实施》介绍了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一谈到降低汽车废气排放,很多人都会把国内的油品问题一并提出。的确,要实现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汽车技术是一方面,质量良好的燃油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车用燃油品质差,严重制约着我国机动车排放控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灰霾天气在各大城市频繁出现,媒体争相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国家环境保护部的高度重视,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底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意见。据调查显示,汽车废气是灰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由于排放的汽车废气主要分布在地面上方0-3m-2m,正好是人体的呼吸范围,严重影响了人体健康,因此杜绝高污染超标车上路行驶是控制汽车废气对人体伤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