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寒地区公路涎流冰病害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国新 《公路》1994,(5):39-41
1前言涎流冰是高寒地区的一种特殊地理现象,它不分山区或平原,每到冬季诞流冰漫淹公路,轻则阻车,重则翻车,直接危及公路的行车安全,是寒冷地区较典型的公路病害之一。所谓诞流冰就是地下水、涎层水、地表水流露出地面冻结而成的冰流或冰坎。2涎流冰形成的原因及分类涎流冰的产生是由于公路上测土壤中的各种水或沟溪中的水,在下移过程中,水流被下降的气温冻结,同时,通过日照消融、夜晚又冻结而层层诞流结冰。将其归纳,可分为泉水涎流冰、潜水诞流冰和溪(沟)水涎流冰三种类型。在勘测时,必须作全面细致的水文、地质、地理调查,…  相似文献   

2.
涎流冰是川藏交通廊道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质灾害。通过卫星图像判识和现场调查表明,川藏公路涎流冰以坡面溢流型为主。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地形、透水层厚度、含水层厚度及渗透性等对涎流冰形成的影响。试验分析表明,负温条件下当地下水出露或地下水浅埋(一般地下水位小于冻深)时涎流冰就会形成。负地形因利于地下水汇集而更易于形成涎流冰。涎流冰形成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冻结过程中冻结层逐渐封闭为整体,孔隙水压力呈先线性增长、后增长速率逐渐变缓直至稳定。地下水位越深,冻结形成涎流冰的时间越长;孔隙水压力越大,间接说明涎流冰的形成与冻深有关。含水层渗透性越好,相同条件下形成涎流冰的时间越短,形成的涎流冰规模越大,地下水孔隙水压力越高。含水层厚度越大,涎流冰规模也越大,但地下水孔隙水压力相对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负地形、地下水浅埋、含水层厚且渗透性好,是形成大规模涎流冰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马磊 《广东公路交通》2006,(Z1):207-208
涎流冰是高寒地区的一种工程地质病害,它导致路基冻胀、失稳,毁坏路面,破坏桥涵构造物,造成交通事故,危害很大.总结了新疆公路涎流冰治理的经验,并提出防治涎流冰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路》2017,(8)
通过饱水粗粒土与饱水细粒土的冻结试验,得出饱水粗粒土的冻结是形成公路涎流冰的内部条件,三层体中形成的密闭体系是其形成的外部条件的结论。根据病害形成原理和成因分析,借鉴传统防治措施,针对路堑边坡提出蓄冰沟与渗井结合的新型防治措施,并使用Midas/GTS软件对蓄冰沟与渗井措施进行应力与渗流耦合数值模拟分析。发现采取新型防治措施(工后)坡面的水头、孔隙水压、渗流速度以及位移和未采取新型防治措施(工前)相比都明显减小,现场观测到坡面夏季渗水量和冬季涎流冰体积大幅减小,工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张森 《东北公路》1993,(1):42-45
本文对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冬季道路冰滑,雪阻,涎流冰等道路病害的养护和防治方法作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寒地区公路施工,阐述了“冰包”(涎流冰)形成的机理,并结合长期治理“冰包”的实践方法,提出了治理“冰包”的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藏公路涎流冰基本特征与危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流冰是高寒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工程地质现象。在西藏地区冬春季节集中出现,而且分布较广,在东部山区尤其严重。从涎流冰的形成及成因中不难发现,西藏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决定了西藏公路涎流冰具有全地域性、病害规模大等基本特征。涎流冰在路面上形成几十米以至数百米的冰面,形成交通安全的黑点,而且经过多次冻融又对路面和构造物形成冻融性破坏,严重影响公路的使用功能。文章针对西藏公路涎流冰的基本特征与危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G109青藏公路进行调查研究,多年冻土地区挖方边坡不良地质作用主要为冻融引起的边坡失稳及坡面变形,以及开挖引起边坡水及地下水汇集造成涎流冰。经对多年冻土区影响路基稳定性因素分析,提出将路基挖方边坡防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处理,探索多年冻土区路基挖方边坡设计及施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公路涎流冰的勘察要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公路涎流冰勘察要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涎流冰的防治工程措施,对指导涎流冰地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提高涎流冰地区公路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西藏那曲至嘉黎公路为例,分析高原地区涎流冰对公路建设和运营的危害,并根据高寒地区涎流冰的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绕避、阻挡、排导、加高路堤等各种有效治理措施,为高原地区公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新疆、内蒙以及东北等寒冷地区流涎冰病害广泛分布,这也是寒冷地区道路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它会造成水毁、塌陷、裂缝、板块破坏、边坡塌陷、滑坡、剥落、路基失稳等道路病害,对道路安全及畅通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疆阿勒泰地区某道路涎流冰病害进行调查,对本道路存在的涎流冰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对类似的工程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春融季节,高寒地区隧道易出现衬砌渗漏、路面涌水等病害,并诱发隧道衬砌拱顶挂冰、边墙冰柱和路面结冰等冻害。对内蒙古博牙高速兴安岭隧道和扎敦河隧道的病害进行现场调查发现,兴安岭隧道的病害主要为施工缝漏水和挂冰;扎敦河隧道的病害主要为施工缝漏水和路面冒水。综合考虑隧道围岩条件、地下水补给、地形地貌等因素,深入分析病害产生原因,采取注水泥浆、注堵漏剂、设置引流槽、路面打孔、引排地表水等方法综合治理隧道渗漏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高寒隧道渗漏水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寒冷山区高等级公路涎流冰形成条件的分析,阐明了形成公路涎流冰病害的主要因素及其危害,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经济,合理有效地防治公路涎流冰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青藏公路流冰冻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藏公路沿线的气候特点和多年冻土的发育特征,说明了该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冻融过程频繁导致充水、流冰交替出现的情况,分析了涎流冰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述涎流冰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涎流冰的防治处理措施,为保证冬季寒冷山区公路安全运营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寒冷地区 ,冻害对公路寿命有严重的影响 ,这是由于路基土中毛细管里的积聚水受冻后体积发生膨胀 ,使路基土产生不均匀的胀力 ,造成公路工程的损坏 ,土层毛细管吸取地下水的原理可以通过实验说明 ,毛细管越细 ,水上升的高度越高。路基土中存在着无数的毛细管 ,地下水主要通过路基中的毛细管上升到路基内部 ,冬季来临 ,当大气负温传入地下 ,地表中的自由水首先冻结成冰晶体 ,随着气温的继续下降 ,结合水的最外层也开始冻结 ,使冰晶体逐渐扩大 ,并在土层中形成冰夹层 ,水分冰冻后体积将增加 9% ,使土体随着膨胀发生隆起 ,出现冻胀现象 ,土中…  相似文献   

17.
隧道地区地下水监测信息对于隧道工程防排水设计、涌突水来源识别与治理以及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构建了岩溶隧道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并对监测范围、监测布点原则、监测体系设置、监测时段及频率进行了分析;以叙岭关隧道为例,通过对施工期间隧址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反馈的水质、水量信息的分析判断出:表明隧道施工未对该区域地下水系统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土体冻结过程中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建立基于均质球形颗粒的聚合几何模型。该模型由若干半径相等的球形土颗粒在正交方向上堆积而成,且土颗粒之外的区域全部被液态水填充。依据孔隙水首先在远离土颗粒的区域开始冻结的客观规律,建立冻结核在球形颗粒之间的几何中心产生并呈同心球向外扩展的聚合模型。基于土颗粒、水、冰的三相组成,从饱和冻土的组成和球形颗粒之间的接触等微观角度出发,建立导热系数的混合流计算方法。依据建立的几何模型和未冻水含量测试结果,结合给出的导热系数混合流计算方法,能够确定冻土在不同负温阶段的导热系数。另外,给出修正的正交热传导几何模型以计算不同干密度冻土的导热系数,并将混合流计算方法得出的预测值分别与Johansen法、Wiener法的预测值和探针法的实测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混合流计算方法能够高精度地预测高温冻结阶段砂土的导热系数;聚合几何模型解答了干密度较大的土体冻实后的导热系数不一定较大的现象,具象地揭示出冻土导热系数随不同负温变化的原因是土中冰体含量的动态变化;依据冻结核产生位置建立的混合流导热系数计算方法,赋予了Wiener法在冻土导热系数预测中的具体物理意义;聚合模型和混合流导热系数计算方法能够对冻土在不同负温阶段的导热系数进行可靠预测,该研究期望为寒区和冻结法中的水-热-力耦合问题研究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春秋季节常有滑坡发生。秋季发生的滑坡多由降雨引起,初春发生的滑坡多由冻融引起。这种冻融作用触发的滑坡在甘肃省黑方台地区最为典型。为了研究冻融诱发滑坡的基本特征和破坏机制,对黑方台地区的滑坡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对典型滑坡进行了地表温度和孔隙水压力的检测,在室内进行了偏应力不变、平均有效应力逐渐减小的三轴剪切试验来反映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大时黄土的强度特性。结果表明:冻融作用分为冻结期、冻融期和融化期3个时期。冻结期使得地下水排泄受阻,坡体内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抗剪强度降低,进而降低了边坡稳定性;融化作用使地下水突然释放,产生很高的水力梯度,也降低了斜坡的稳定性,最终导致滑坡发生。  相似文献   

20.
F.Bayer 《隧道》2003,(11):19-21
2001年STUVA会议期间报道了地铁3.1.1施工段,包括设计,招标以及开始施工。此外,报道了地层冻结块的形成,在冰伞下掘进以及取得成功的措施和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