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年,上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上海将建成国内最具实力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总成总包基地",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会长杨新发在上海国际造船工业装备和船舶设计技术展和国际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展开幕前夕表示,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当前的主要抓手.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陆域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世界油气开发将目光瞄向了广阔海洋,刺激了海洋工程装备的不断发展。高油价时代激发了深远海地区的勘探开发,也促进了适应相应环境的装备技术研发。但是自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油价断崖式下跌并长期低位徘徊,对于海洋工程装备的技术发展来讲,能否找到一些装备技术亮点,为寒冬带来一丝丝温暖的气息呢?答案是肯定的,传统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仍然有亮点,备受市场青睐。而新能源的使用带动了其他海  相似文献   

3.
2008年和2009年,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石油需求萎缩,油价暴跌,2009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随之大幅下挫。2010年,由于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石油需求恢复增长,油价稳步大幅回升,年底已突破90美元/桶,最近更是飙升至100多美元/桶。在这一大背景下,2010年世界海工装备市场在深度调整后走向复苏。那么,复苏之际的市场有哪些特点?2011年海工装备市场又将如何发展呢?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洋工程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也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海洋产业的高速兴起,海洋工程装备已成为世界主要造船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要求加快自主创新,发展海工装备,逐步扩大海工装备的市场份额,重点发展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工程作业船、模块及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海洋工程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源 《中国船检》2010,(1):54-57,129
近年来,全球LNG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LNG作为清洁能源,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新的热点。随着深海油气田开发的不断升温,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日趋向专业化、功能复合化等新型概念的方向发展。对油气勘探领域来说,LNG-FPSO的出现将会成为业界的一大亮点。那么,LNG-FPSO适用于哪些油田?日韩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呢?  相似文献   

6.
关于海洋工程设备市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范围内石油能源的紧缺使得海洋石油开发领域中的投资不断增加;未来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需求将随着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加而不断增长,海洋工程设备将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成为市场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世界主要海洋国家都在加强海洋资源开发新兴装备的技术储备。我国对海洋的开发还主要集中在近海,缺乏深海自主开发经验和能力,对海洋的开发利用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迫切需要发展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那么,世界海洋资源开发走过了怎样一段历史进程?世界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有着怎样的体系?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市场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8.
海洋开发装备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能源与资源的开发对我国海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相关装备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利用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本文就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水资源利用等几方面内容,介绍其相关装备与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对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整体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崔燕 《中国船检》2022,(7):98-101
<正>上世纪70年代,我国沿海大陆架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带动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船舶检验局从1978年起开始着手研究和制订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入级与建造规范和相关安全规则,并于80年代初,先后公布了《海上移动式钻井船入级与建造规范》(1982)《海上固定平台入级与建造规范》(1984)和《海上平台安全规则(1984)》三部堪称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规范奠基之作的范本。随着海洋工程检验业务的增加,船舶检验局开始全面规划海洋工程检验工作,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检验业务的机构之一,为全面保障我国海上设施的安全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欧美国家企业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先行者,也是世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的引领者。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亚洲国家的转移,欧美企业逐渐退出了中低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但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设计方面仍然占据垄断地位。亚洲虽然在装备制造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装备设计方面与欧美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国海工在量变上是巨大的,但仍没有达到真正的"蝶变",不仅与欧美国家不能比,就是跟亚洲海工强国韩  相似文献   

11.
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推动船舶工业调整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国家正式发布了《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把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作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进一步说明了海洋工程装备在船舶工业调整振兴中的重要地位。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装备作为未来发展重点,不仅有利于船舶工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综合技术水平,而且可以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周期与船舶市场周期不完全同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海开发对我国海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介绍了几种主要深海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包括深海钻采平台及辅助装备、水下工程装备、深海运载与作业装备、超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等,并对国际深海海洋工程装备的整体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海洋局12日在北京公布了《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16年,中国实现浅海装备自主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到2020年,全面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创建于1950年,现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是中国船舶行业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成果最多,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军用舰船、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开发机构,同时自主开发和生产多种船用装备。MARIC拥有先进的设计技术、丰富的设计经验,设计的船舶种类多,设计能力强,并致力  相似文献   

15.
最近韩国知识经济部发布产业报告指出:到2020年要使韩国海洋工程装备的接单额比目前提高两倍,达到800亿美元。在全球能源需求扩大、原油价格高企的形势下,国际上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非常活跃。培育"海洋工程装备"这一第二造船产业已经成为韩国造船界的当务之急。为了将"海洋工程装备"发展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韩国政府正在通过培养海洋工程装备的技术人才、构筑海洋工程装备的产业群、提高船用设备材料生产厂的竞争力,来确保该领域的实力。统计显示,去年韩国海洋工程的接单额是257亿美元,一般民用船舶的接单额是249亿美元,为了使海洋工程的接单额达到800亿美元,韩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2月15日,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首次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期间,上海海洋大学船舶压载水检测试验室获得国家工程实验室授牌,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担任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第一届理事,吴惠仙教授担任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海洋工程装备  相似文献   

17.
<正>11月1日,2019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第六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技术论坛在厦门举行,来自行业内的企业代表、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聚焦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技术,探索我国潜水打捞行业助推海洋发展战略的新路径。被称为水下"钢铁侠"的常压潜水系统(ADS)、水下钢结构海生物清理机器人等新型装备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此次展览会中,海上科技装备、海洋信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大型全回转起重船主要应用范围和作业概况,分析了目前世界上大型全回转起重船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可为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新型、经济实用的海洋工程装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创建于1950年,现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是中国船舶行业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成果最多,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军用舰船、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开发机构,同时自主开发和生产多种船用装备。MARIC拥有先进的设计技术、丰富的设计经验,设计的船舶种类多,设计能力强,并致力于把所掌握的设计技术和经验贡献于社会,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开发设计出经济、安全、环保的各类船舶与海洋工程。  相似文献   

20.
<正>简介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创建于1950年,现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是中国船舶行业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成果最多,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军用舰船、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开发机构,同时自主开发和生产多种船用装备。MARIC拥有先进的设计技术,丰富的设计经验,设计的船舶种类多,设计能力强,并致力于把所掌握的设计技术和经验贡献于社会,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开发设计出经济、安全,环保的各类船舶与海洋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