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乘用车车内结构噪声治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车内噪声产生机理,阐述了车内结构噪声治理的试验与理论计算方法,建立了乘用车车内结构噪声治理的流程,主要包括车辆噪声振动测试、车内噪声产生原因分析、白车身有限元模态分析、白车身模态试验、车室声学分析、车身结构优化等.按照该流程进行了实际车辆车内结构噪声的治理,显著降低了车内结构噪声,提高了该车辆的NVH特性.  相似文献   

2.
NVH性能是影响车辆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某SUV车型加速过程中在发动机转速为2600 r/min时存在明显轰鸣声,严重影响车内乘员舒适性。通过道路上车内噪声的测试与分析、模态分析、CAE分析等方法对轰鸣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确定该轰鸣声是由车身风挡横梁下板的局部结构振动和空腔声学模态耦合引起的。通过提高车身风挡横梁下板局部刚度改变结构振动的固有频率,避免了风挡横梁下板振动与声腔模态耦合。对风挡横梁下板进行局部改进后,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车内轰鸣声得到明显改善,噪声降低5d B(A)左右。  相似文献   

3.
空腔阻断是控制车内噪声通过空气传播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整车NVH性能,其中车身空腔阻断位置的设计和阻断材料的选用对空腔阻断效果至关重要。介绍了一种采用RIM(反应注射成型)工艺阻断车身空腔噪声传播途径、降低车内噪声的方法,该工艺使用了DOW化学公司的新型聚氨酯发泡材料。  相似文献   

4.
车内噪声水平是体现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为了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对车内噪声水平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标准,将车内噪声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噪声控制技术,利用CAE(一种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和车辆试验测试,确定各声源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值,在主要噪声传播途径上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配置具有吸声、隔声、阻尼特性的降噪材料的声学包,结果往往增加了汽车的整备质量,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等其他性能.而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降噪材料结构的出现,为降低车内噪声控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动力吸振器在降低车内路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车的车内噪声测试和对轮胎的有限元分析,确定了车内后排噪声的根源(轮胎空腔共鸣噪声)及其频段。在此基础上,采用在车辆的簧下机件上安装一个与轮胎空腔模态频率相同相位相反的动力吸振器的方法,大幅度抵消了车轮在该频段上的振动,从而减小了车轮振动对轮胎空腔模态的激励,基本消除了轮胎的空腔共鸣噪声,改善了整车的NVH特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控制车内噪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解决某国产桥车的强烈的车内噪声,进行了该轿车的空腔声学模态分析,使用ANSYS有限公司分析软件得其声学模态频率和振型。在结合声学试验分析和该车辆顶,前风有限元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对降低车内噪声的改进设计,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车内噪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以我司某车型NVH提升为目标,介绍声学包装技术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并运用PULSE3560B 5通道频谱分析仪对声学包装前后的车内NVH状况进行测试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中基于对敷设约束阻尼的薄板-声腔耦合系统拓扑优化的研究,对某一微型客车进行车内声学优化。首先建立薄板-声腔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采用基于SIMP的拓扑优化算法对敷设约束阻尼的耦合系统进行优化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比较接近,证明所采用的方法在噪声控制方面的可行性。通过合理地布置约束阻尼材料可有效控制耦合系统声压,减少约束阻尼材料的用量。最后,基于薄板-声腔耦合系统的研究,将约束阻尼的拓扑优化应用到微型客车上,降低了驾驶员右耳处的A计权声压级,提高了微型客车的NVH性能。  相似文献   

9.
汽车NVH特性是影响汽车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使整车声学包的开发更加合理化,采用正向设计流程,利用网络诊断算法及数据库匹配确定声学包的方案.理论设计阶段完成后,参考SEA方法测试系统阻尼损失因子并利用声学软件进行区域阻尼成像,根据结果对存在缺陷及过剩的方案进行重新匹配,最后利用方案优化手段完善整车声学包.经实车测试,优化方案弥补了整车声学包设计的缺陷,整车的NVH性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汽车噪声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汽车噪声控制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包括噪声控制技术在汽车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整车级别的声学品质目标设定、系统和元件级别的声振特性目标设定)、NVH仿真分析的置信度、NVH虚拟环境技术、车辆噪声控制的材料及结构技术等相关主题。  相似文献   

11.
降低车内噪声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彬 《上海汽车》2006,(11):37-38
车内噪声水平是体现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汽车档次,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将车内噪声的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噪声控制技术,利用CAE工程分析和车辆试验测试,确定各声源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值,在主要噪声传播途径上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配置具有吸声、隔声、阻尼特性的降噪材料的声学包,结果往往增加了汽车的整备质量,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等其他性能。新型降噪材料的出现以及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为车内噪声控制技术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比利时Lms公司的Test_lab模态分析系统测量了某轿车车内空腔声学模态,采用Spectral Ac-quisition模块测量了声传递函数,用PolyMAX(最小二乘复频域法)分析方法进行了模态参数的识别。通过试验分析获得了该轿车车内空腔共鸣频率和三维模态形状。该方法为控制和降低轿车车内低频噪声提供了参考,为轿车车内空腔声学模态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某型客车白车身的试验模型和车门车窗的有限元模型求取结构模态信息,获取结构20~200 Hz的振动速度特性后,建立车内空腔的边界元模型.在LMS Virtual.Lab中计算声学传递向量特性,从而进行车身板件声学贡献分析,得出各板件对车内场点总声压的贡献度,并找出对车内某点声学贡献大的板件.通过实施改进措施,改善了该车车内噪声水平.  相似文献   

14.
陈明 《天津汽车》2010,(5):40-42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汽车的NVH性能,尤其是汽车的车内噪声性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以GB/T18697—2002《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为理论基础,介绍了车内噪声测量的试验要求和测量技术要求,并对某轿车NVH改进前后的车内噪声性能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经过改进的轿车在匀速行驶和发动机扫描工况下,车内噪声降低,改进措施良好,从而得到了该轿车基于车内噪声的车辆NVH改进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分析建立了车内声腔声学模型,结合对车内噪声峰值频率和声腔模态频率的对应性分析,找出了板件辐射噪声的主要贡献频率。通过对板件贡献量分析找出对驾驶员右耳声学贡献量较大的板件,确定了阻尼材料的最佳粘贴位置和厚度。实车测试表明,粘贴阻尼材料后车内(90 Hz处)声压级降低了4.97 d B,达到了降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轿车声固耦合低频噪声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巍  刘更  吴立言 《汽车工程》2006,28(12):1070-1073,1077
建立结构载荷激励下乘坐室空腔声学系统和声固耦合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和LMS V irtual.lab对某轿车乘坐室结构与空腔声模态的频率和振型进行分析,采用直接法和模态叠加法对该轿车车内噪声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指出采用模态叠加法计算声固耦合问题时,对于结构模态阶数的提取要求。通过计算仿真分析该模型低频噪声在频域中的分布情况,为降低由结构振动引起的车内低频噪声提供结构修改和声学修改依据。  相似文献   

17.
车身结构振动与车内噪声耦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晚枝 《汽车工程》1993,15(5):278-284
本文介绍了汽车车身结构振动和乘座室空腔内部噪声的模态分析方法,并利用声-固耦合理论对车身结构振动与车内噪声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为降低由结构振动所引起的车内低频噪声提供了结构修改和声学修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汽车车内空气质量和噪声问题成为影响消费者驾乘舒适度的两个主因,车内声学包部件对车内空气质量和静音性起到了主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车内声学包部件VOC和NVH特性的影响因素;阐述了微米级超细纤维在汽车声学包的应用动态,指出了超细纤维材料同时具有低气味、低VOC、优异的吸、隔声特性以及质轻等优点;分析了超细纤维声学包部件的市场需求和前景,在当前汽车电动化背景下,超细纤维材料在声学包部件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汽车车内噪声的过程中,判断低频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降低车内低频噪声水平是一个难点。运用声传递向量(ATV)技术,以某轿车为例,建立车内声学空腔边界元模型,对车内低频噪声进行仿真;通过对声传递向量以及声压频响函数的计算,进一步对低频段的噪声贡献量分析,为判断低频噪声的主要来源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选取车内驾驶员右耳畔声压响应的6个峰值点,采用幅值—相位图对场点声压进行模拟,对车身板件声学贡献量进行排序,发现防火墙和前挡风玻璃的结构振动对车内低频噪声的产生可能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改进设计后,车内低频噪声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抑制。  相似文献   

20.
某微型客车在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为1100 r/min附近时车内存在轰鸣噪声,严重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通过道路试验,对车内噪声和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进行实车测试.通过以信号处理为基础的噪声源识别方法分析,确定该车内轰鸣噪声系由传动轴中间支撑振动激励传递至车身,并激励乘坐室顶棚结构振动和空腔声学模态耦合所致.提出采用更改传动轴中间支撑衬套刚硬度和在车顶粘贴阻尼贴片的减振降噪措施,取得最大降噪5 dB(A)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