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Y 《当代汽车》2007,(8):62-63
缘起“碰撞门”事件 2006年11月27日,华晨汽车与欧洲大型知名物流公司HSO汽车贸易公司签署了一项为期5年,共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出口协议。这项协议标志着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第一次大规模登陆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华晨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出口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当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回国内后.不少媒体评论开始盛赞华晨。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我国自行车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07年1~3月我国对日本出口自行车整车250.1万辆,与2006年同期的233.9万辆相比增长了6.9%:出口金额为14748.57万美元,与2006年同期的13158.76万美元相比增长了12.1%。由此可见,今年前三个月我国自行车出口到日本市场,无论在数量和金额上都有相当程度的增幅,特别是金额增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轿车情报》2007,(1):10-11
五年出口15.8万辆中华轿车,这是华晨为自主品牌出口创造的新纪录。11月27日,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祁玉民率队赴不来梅,与欧洲大型物流公司HSO签署了这份合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中国汽车工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汽车出口方兴未艾 2006年,我国汽车不仅在产销量上大获全胜,而且出口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国家海关总署公布:2006年中国汽车共出口34万辆.同比增长100%,其中轿车出口9万多辆,同比增长200%。而且,目前鼓励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已被确定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信息》2009,(9):11-11
2009年7月,全行业摩托车产销197.74和194.57万辆,较上月下降2.48%和8.49%,环比、同比均呈下降态势,出口亦减少548万辆。1月~7月,累计产销摩托车1383.35万辆和1391.0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5.76%和15.00%,降幅比前6个月扩大127和1.29个百分点:累计出口334.03万辆,创汇15.77亿美元,同比下降45.34%与37.79%。淡季颓势凸显。  相似文献   

6.
2014年7月,出口量位居前5位的系列品种为:125系列、150系列、110系列、50系列和250系列,分别出口26.16万辆、15.49万辆、13.27万辆、4.55万辆和3.82万辆。与上月相比,上述五大系列品种出口量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25系列和150系列降幅更明显。7月,上述五大系列品种共出口63.29万辆,占摩托车出口总量的88.92%。  相似文献   

7.
2014年4月,出口量位居前五位的系列品种为:125系列、150系列、110系列、50系列和250系列,分别出口27.52万辆、16.96万辆、15.12万辆、5.65万辆和3.97万辆。与上月相比,150系列呈较快增长,250系列增速略低,其它系列略有下降。4月,上述五大系列品种共出口69.22万辆,占摩托车出口总量的91.26%。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5月。摩托车整车出口超过300万辆,达到314.76万辆,同比增长39.24%;出口金额14.46亿美元。同比增长34.86%。摩托车出口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分别是隆鑫机车、银翔、力帆、豪进、宗申、金城、大运、航天巴山、建设和大长江,出口量分别达到30.38万辆、19.87万辆、19万辆、15.66万辆、14.98万辆、13.59万辆、12.19万辆、10.99万辆、10.37万辆和10.02万辆。共出口摩托车157.05万辆,占出口总量的49,90%。与上年同期相比,大运和大长江增速较低,其它企业继续呈较快增长。其中航天巴山增速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经过两年的漫长等待,中华轿车终于走向市场,这多少给众多期待国产品牌轿车的消费者带来一点欣喜.被誉为今年下半年车市"黑马"的中华轿车将于8月登陆蓉城,这是从华晨集团中华轿车全国首批授权经销商成都汽贸中心传出的消息.先期上市销售的标准型2.0L排量中华轿车的全国统一售价为16.98万元,而豪华型2.4 L排量的中华轿车将在今年年底投放市场.中华轿车今年将生产8 000辆,到明年预计产量将达到3万辆.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与配件》2008,(10):14-14
据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介绍,由于世界各地需求强劲,2008年1月份日本汽车出1:3增长16.7%,达到了57.2236万辆,连续30个月呈增长态势。在所有出口汽车中,轿车出口占51.2316万辆,增长15.3%,创历史新高。出口载重汽车4.8155万辆,增长22.9%,公共汽车1.1765万辆。增长64.5%。  相似文献   

11.
曾光明 《摩托车》2006,(10):58-58
2005年中国摩托车产量已接近1800万辆,包括有15种排量、2000多个品种,并且拥有行业完整的摩托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摩托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为扩大国产摩托车出口的海外宣传渠道,提高我国摩托车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06年第四届中国摩托车出口交易会订货会将于2006.12.18-20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12.
缘起"碰撞门"事件 2006年11月27日.华晨汽车与欧洲大型知名物流公司HsO汽车贸易公司签署了一项为期5年,共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出口协议。这项协议标志着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第一次大规模登陆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华晨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出口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当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工程学设计,驾驶员脚部及腹部的伤害已经超过临界位。正面叨一%孟络测试中,前机舱缺乏应有的强度,致使驾驶舱  相似文献   

13.
短波     
据悉,2006年江苏口岸出口摩托车51.6万辆,其中出口尼日利亚摩托车45.9万辆,占摩托车出口总量的89%;同期对欧盟出口摩托车0.9万辆,下降了12.5%。其出口产品主要是50ml~100ml的小排量燃油型摩托车,占据了出口总量的九成以上。(方昉)  相似文献   

14.
《时代汽车》2008,(11):49-49
据韩国汽车工业协会最近发表的”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汽车产业展望和应对课题”报告显示,中国汽车在2002年只出口1.6537万辆,但到了2006年和2007年分别猛增至34.68万辆和63.67万辆。报告中指出.中国汽车企业正在努力缩减与韩国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目前的4至5年差距在2010年有望缩短至2年以内.同年在海外市场上销售预计将会达到140万辆以上。  相似文献   

15.
张少华 《汽车情报》2006,(14):22-28
2006年一季度轿车的累计销量接近86万辆,比2005年同期增长66.02%,见图1。其中以中级轿车的销量增长最为迅速,达到了37万辆,同比增幅高达84.21%。其后同比增长较快的是依次是中高级轿车和紧凑型轿车,其同比增幅分别为76.33%和74.56%,累计销量分别达到19.8万辆和14万辆。微型轿车在2006年一季度只增长了21.57%,但其15万辆的累计销量仍然比紧凑型轿车的累计销量高出万余辆。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行车》2005,(1):48-48
欧盟关税统计局前不久发布了一份有关欧盟15国2003年自行车产量以及目行车出口的统计资料。该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度歙盟15国自行车整车产量同比增长2%,为1038万辆。欧盟15国中5个主要的自行车生产国的产量分别为:德国319万辆,同比增长46%意大利225万辆.同比增长85%.法国1492万辆.同比增长48%,英国增长幅度也较大,  相似文献   

17.
张正智 《汽车情报》2007,(12):16-23
2006年实现汽车整车出口34万多辆,同比增长近99%;特别是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出口9.3万多辆,同比增长近200%;全年全部汽车产品(包括发动机、汽车零部件和摩托车产品)出口总金额达289.1亿美元,超过总进口金额(212.74亿美元),净顺差达76.36亿美元。继2005年实现历史性出口顺差后,又进一步扩大了顺差。  相似文献   

18.
司康 《汽车情报》2008,(5):7-8,19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权威统计结果,2006年我国汽车产销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是888.25万辆和879.15万辆,同比增长22.02%和21.84%。目前,我国汽车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年产量达到1000万辆以上的美国和日本;在汽车消费市场,虽然目前尚没有权威机构公布实际车辆上牌数字,但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信息,截止到2007年9月底,  相似文献   

19.
2月份乘用车销售41.77万辆,环比下降24.41%。其中轿车销售2978万辆,上月41.45万辆下降28.16%。每年遇春节的月份,销售环比的下降已成惯例,2006年2月份23.49万辆,比1月份的29.55万辆少6.06万辆;2005年2月份13.37万辆比1月份的15.25万辆少1.88万辆。2月份MPV、SUV和微客销售的环比,也表现为负增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付培昭 《汽车情报》2007,(23):15-18
2007年上半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仍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出口各类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含装有发动机的汽车底盘)24.1万辆,同比增长71.2%,出口金额27亿美元,同比增长110.7%。2007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数量为2006年全年的70.1%,而出口金额则已经达2006年全年的8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