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模拟在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庆良  杜时贵 《公路》1994,(1):18-22
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岩体结构研究技术。本文以黄土岭隧道为例,系统地介绍网络模拟技术在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分析表明,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在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Unwedge程序在雪峰山隧道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Unwedge程序是加拿大Toronto大学E.Hoek等依据石根华块体理论开发研制的,对该程序的基本原理作了介绍,并将其应用于雪峰山隧道的块体稳定性分析中。研究表明,该程序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Unwedge程序是加拿大Toronto大学E.Hoek等依据石根华块体理论开发研制的,对该程序的基本原理作了介绍,并将其应用于雪峰山隧道的块体稳定性分析中.研究表明,该程序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滇西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围岩变形预测问题,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引入了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通过调试和改进建立了PSO-BP神经网络。该神经网络结合了粒子群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BP神经网络的局部搜索能力,非线性映射能力强,泛化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计算结果表明:PSO-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高,平均绝对误差为2.4 mm,平均相对误差为2.7%,满足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精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预测隧道围岩变形的过程中,运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非线性的预测模型,结合张涿高速公路林里隧道的变形实测数据,借助MATLAB 7.1平台,模拟了隧道围岩的变形过程;实验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方法在隧道围岩变形的预测中,具有运算速度快,预测精度高,模型稳定可靠的特点,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辅助施工控制,提供预测报告。  相似文献   

6.
岩层被不同的结构面切割,在进行隧道开挖时,临空面与结构面组合,可形成不稳定结构体,使岩块变得可动。该文应用基于块体理论开发的Unwedge程序,较好地预测了某水工隧道围岩块体的稳定性,为隧道的开挖提供了建议。通过对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得出在众多因素中,结构面内摩擦角、粘聚力及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大;此外还得出了隧道轴线走向、倾角与隧道围岩稳定性关系曲线图,对隧道选线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神经网络技术在阳宗隧道围岩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来预测隧道围岩变形的基本原理;阳宗公路隧道应用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有效,而又还具有简便、实时、自适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隧道进出洞口处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段.以某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研究隧道开挖过程中安全系数的变化情况,对隧道进洞口浅埋段发生坍塌破坏的规律及机理作深入解释.计算分析表明,因为算例隧道处于坡脚位置,开挖引起边坡失稳是导致软弱围岩隧道进洞灾害多发的根本原因,针对这种地质条件下隧道进洞的安全隐患,对其设计和施工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山岭隧道施工中,通过对开挖围岩进行监控量测,可及时掌握围岩稳定情况,既为隧道施工安全提供有利依据,又为后期二次衬砌施作提供合理时机.文中以湖南G209、S318保靖龙溪至迁陵公路屋场坪隧道为工程背景,对监控量测所得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数据进行数值回归分析,得出其围岩变化规律以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15,(9)
简要介绍灰色模型与马尔科夫链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步骤,分析GM-MC模型与隧道围岩位移的关系,以此建立隧道围岩拱顶位移的GM(1,1)与GM-MC预测模型。基于工程实例为研究背景,对不同模型下隧道围岩位移的预测预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M-MC预测模型在对围岩位移的预测中优于GM(1,1)模型,并与实测值有较高的吻合度,能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1.
郝哲  刘庆恩  刘斌 《公路》2004,(8):197-203
建立了新的隧道工程开挖围岩位移预测和稳定性预报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现有各种位移预测模型进行了评述 ;建立了适宜的围岩位移预测模型和稳定性预报模型 ;建立了不同变形特征下相应的围岩稳定性判断准则 ,提出了不同预测模型的选取标准 ;给出了隧道围岩稳定性预报方法和长期稳定指标的计算方法 ;介绍了自编的 DPSF程序 ;据此对现场隧道工程进行了位移预测和稳定性预报 ,对预报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煤层的存在削弱了岩石的力学强度和完整性,导致煤系地层隧道与岩层隧道的变形、破坏机制和力学法则不尽相同。采用RFPA软件对上覆、穿过和下伏有不同倾角、不同厚度煤层的煤系地层隧道,在不同地应力作用下围岩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赋存条件和地应力作用下,隧道的时效损伤破坏模式也出现明显的差异,上覆、下伏、穿过煤层发别在隧道拱顶、底部、边墙与拱肩处首先发生局部破坏区;不同地应力下隧道裂缝产生位置不同,这与垂直地应力和水平地应力比值或差值密切相关;随煤层倾角的增大,隧道周边应力分布的非对称性逐渐增强;随着煤层角度和厚度的增加,开挖后关键点的位移均有增加,但变化幅度有所差别。研究成果可为穿煤隧道的支护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318国道利川绕城段毛坝沟隧道,围岩节理裂隙较为发育,部分区段出现溶洞、溶腔等不利于围岩稳定的不良地质。本文以该工程为依托,通过FLAC3D建立数值计算的三维模型,同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结果表明:靠近溶洞断面洞周围岩变形相对较大(拱顶沉降值为6. 3mm),随着监测断面远离溶洞区,变形值逐渐减小(拱顶沉降值为3. 3mm),整体上围岩变形均处在安全合理的变形区间内且与监测结果较为吻合。靠近溶洞断面的拱顶、拱底受力表现为受拉并出现小范围拉伸塑性区,施工中应加强该位置的支护和监测。  相似文献   

14.
朱莉  张军  黄生文  黄炤炤 《中外公路》2011,31(6):221-225
就小间距隧道,在Ⅴ级围岩条件下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三维弹塑性模型,比较小间距隧道在不同间距时其塑性区、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并将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监控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的相关结论对小间距隧道设计和施工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传峰 《公路》2012,(5):329-334
以地质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对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地质因素及人为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杜时贵  周庆良 《公路》1996,(10):21-24
按岩石质量指标RQD值对隧道围岩分类已被纳入《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测取RQD值可采取直接钻探法,也可用结构面网络模拟法。复杂多变的岩石结构使得RQD值在不同方向上有较大差异,直接钻探法测得的RQD值有较大的离散性,甚至不反映围岩结构的真实状况。用引入微小间距效应概念的间距法实地钻探与结构面网络模拟法相结合获取RQD值较为准确。引入岩石质量百分比RQD和岩石质量风险RQR使得按  相似文献   

17.
基于G106国道的实测数据,讨论了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随掌子面掘进深度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回归分析进行了拟合。通过实测数据与拟合结果的对比表明: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均随着掌子面的掘进深度呈非线性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G106国道的实测数据,讨论了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随掌子面掘进深度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回归分析进行了拟合。通过实测数据与拟合结果的对比表明: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均随着掌子面的掘进深度呈非线性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公路隧道在膨胀性围岩地段施工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强  关宝树 《公路》2000,(2):61-63
基于现场试验的调查与工程实例的统计,本文对公路隧道在膨胀性围碉地段施工不稳定性的难题,从技术的角度给以了分析与研究。指出应当从隧道仰拱方向给膨胀性围碉以足够刚度的约束,这是确保隧道支护稳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同时应当允许爷拱底部围岩发生适量的变形以降低存在于仰拱与围岩之间的高接触应力,在此了,建议采用一种内含柔性变形层的复合式仰拱支护结构,作为膨胀性围岩地段隧道支护的合理技术措施,本文研究对于在建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隧道工程传统围岩分类及其稳定性评判中特别强调经验和难以定量的特点,本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工程地质评价方法。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不仅有效,而且还有定量、简便、实时、自适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