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西安地铁穿越地裂缝特殊地质灾害地段,采用新型轨道结构——可调式框架板整体道床,可以有效解决西安地裂缝对轨道结构造成的影响。通过工程实践,不断优化设计和创新工艺工法,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益。同时通过对各施工工序的科学安排,可弥补可调式框架板道床施工周期长的缺陷,进一步发展了地铁轨道穿越特殊地质灾害地段的轨道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罗章波 《隧道建设》2016,36(3):257-263
西安地铁临潼线的部分地铁车站与区间隧道穿越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为研究黄土地层处理的判断原则以及处理措施,分析研究地铁工程基底的受力条件以及环境变化可能性,提出地铁工程基底湿陷可能性判断原则与方法。对西安地铁临潼线的湿陷可能性进行判断,对黄土湿陷变形及结构应力进行建模计算,分析地铁工程不同连接部位处受力变形情况及结构发生应力应变特征,进而提出地铁车站、暗挖隧道和盾构隧道工程的处理措施。为该段地铁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施工对既有桥梁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长安立交和f6地裂缝段为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地铁穿越地裂缝施工对既有桥梁建立三维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并将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铁穿越地裂缝施工对既有桥梁桥墩具有一定的影响,对第3排桥墩沉降影响明显;2)地裂缝在短期内对地铁隧道开挖的影响不明显,需对地裂缝处结构进行长期监测。同时,建立了地铁隧道与地裂缝相距不同水平距离的二维模型,通过分析给出了在西安地区临近地裂缝开挖地铁隧道的建议最小设防距离为3倍隧道直径。  相似文献   

4.
以西安地铁6号线隧道工程穿越地裂缝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具体分析地裂缝在与地铁线路交汇处的发育和灾害特征及其年活动速率;利用空间几何关系,提出相邻分段隧道之间在空间上会产生三向位移,从而引起其内部净空减小;运用数学公式定量计算得到地铁6号线穿越地裂缝的纵向影响长度参数。建议在设计地铁线路走向时,应尽量与地裂缝呈大角度相交。  相似文献   

5.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穿越既有桥梁施工时,不可避免对邻近桥梁产生不利影响,过大的沉降变形或沉降差将对既有桥梁产生较大的安全使用风险。深圳地铁5号线深民区间隧道下穿梅龙立交桥,区间右线从桥台外下穿梅龙路,左线从桥台和平南铁路之间穿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结合工程实际,给出隧道施工穿越既有桥梁的变形控制方案,介绍了富水软弱地层隧道开挖支护技术以及对桥台的加固措施,总结了控制地表变形和桥台沉降的主要对策,保证了隧道施工过程中桥梁安全和梅龙路正常通车运营。  相似文献   

6.
结合西安地铁1号线盾构区间的工程,通过始发前联系测量、始发测量、掘进测量和贯通测量4个工程阶段的测量详细阐述了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法的测量方法;同时分析了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法施工的技术参数、施工进度及过站方式等,可为以后西安地区地铁建设过程中盾构法施工的测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明胜  徐军哲  倪冰玉 《隧道建设》2007,27(6):52-56,6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盾构施工在地铁隧道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和应用,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广州地铁四号线小新区间穿越新造海(510m)隧道的关键性施工技术,该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以后类似过江隧道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某城市地铁隧道的开挖过程,模拟分析了浅埋暗挖法施工过程中,隧道周边土体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预测了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穿越上部桥基及樱花西桥时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可行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9.
市政隧道基坑开挖对既有下卧地铁盾构隧道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  于文龙 《隧道建设》2014,34(4):311-317
以西安南门外综合改造工程环城南路市政隧道上跨既有地铁2号线盾构隧道为依托,根据拟定的设计方案,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对市政隧道基坑开挖对下卧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进行数值分析,并对隧道抗浮进行验算。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跳槽、分段、分层、对称开挖并结合"板凳桩"加固区间隧道的设计方案能有效控制基底土体的隆起和隧道的变形,盾构隧道变形值和抗浮满足相关保护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基坑开挖不会影响地铁2号线的正常安全运营。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对区间隧道进行了自动化实时监测,监测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设计方案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裂缝是一种地区性灾害地质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广泛发生。其中西安地裂缝活动受黄土高原的独特土质特性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最典型和严重的。西安地裂缝通过的市区地段,地表破碎,建筑物开裂,道路变形,地下管道错断,同时地裂缝在不同位置多次穿越二环路、三环路和陇海铁路。这种独特的灾害地质现象,在城市中集中出现,已对西安城市建设构成危害。该文根据长安路立交2005、2009、2012和2016年的桥面及墩台高程实测数据,分析西安F6地裂缝对南二环长安路立交桥产生的危害及影响,并提出维修技术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于军 《隧道建设》2013,33(1):22-26
浅埋暗挖隧道近距离下穿施工会对既有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解决好下穿施工引起的既有结构沉降变形问题,对城市地下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显著意义。以北京地铁6号线东四站-朝阳门站区间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5号线东四站为工程背景,在施工过程中开展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对隧道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并总结分析零距离穿越施工对既有结构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 1)在隧道开挖轮廓线两侧2 m内进行全断面注浆能够显著提高穿越段的土体强度,有效降低既有地铁车站的沉降变形; 2)千斤顶顶撑能够对既有结构底板提供支撑反力,不仅限制了既有结构的沉降变形,而且减小了穿越施工对既有结构的影响范围,确保既有结构的最大沉降值控制在3 mm以内。  相似文献   

12.
盾构法是城市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盾构法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要从地上既有建筑物附近或底下穿越。文章以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广州火车站为例,采用RFPA^20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火车站铁路路基的应力及变形变化规律,定量分析隧洞对火车站沿线铁路的扰动影响程度,为施工方案的制定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吕荔炫 《路基工程》2019,(3):125-129
以福州地铁6号线区间隧道上方施工路基为工程背景,运用Mida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在深厚软土地层中路基堆载对地铁盾构区间隧道变形影响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下软土的变形特性及复合地基加固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采取加固措施的情况下,堆载对隧道周边的影响较大;对深厚软土加固,采用CFG桩+水泥土搅拌桩方案,形成复合地基后可满足变形控制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曹振  杨锋  张宁 《隧道建设》2015,35(12):1264-1270
黄土地区地铁盾构施工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位于黄土地区的西安地铁盾构工程具有地表条件复杂、穿越文物和建(构)筑物多等特点。以西安地铁二号线安远门-北大街区间盾构隧道施工下穿护城河拱桥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盾构下穿护城河拱桥施工引起的拱桥变形,计算结果表明,在施工前必须对拱桥及下方地层进行加固,才能确保施工过程拱桥安全稳定。提出在拱桥区域内堆载沙袋、在拱桥基础背后进行袖阀管注浆的加固措施,现场实测表明,拱桥变形在允许范围之内,提出的施工安全防控技术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铁盾构通过暗挖隧道施工案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岗领  王立川 《隧道建设》2010,30(3):298-303
以西安地铁盾构通过地裂缝暗挖段区间为实例,通过对“先通过”方案及“后通过”方案之过站小车、弧形导台加钢板、弧形导台加钢轨3种方法综合对比,最终选择了“后通过”方案之弧形导台加轨道法。并重点介绍通过狭小已施作二次结构的暗挖隧道时,盾构接收控制、空推步进、二次始发施工技术与控制要点,以期对类似工程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使得地面下留下了许多不规则的采空区,上覆的岩层冒落塌陷,自下而上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和整体移动带,并引起地表变形,给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小煤窑采空区,对隧道工程危害极大,易造成支护结构变形、开裂、沉降甚至发生坍方,个别隧道运营期间仍在整治。目前采空区隧道的设计理论尚不完善,实际设计、施工中采用的工程措施基本以工程类比及施工实践为主,采空区是公路隧道穿越煤系地层典型的地质灾害情况之一。本文对公路隧道穿越煤系地层相关地质灾害的处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地铁盾构隧道沿线障碍桩冲桩破除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世明 《隧道建设》2010,30(1):106-109
通过西安地铁二号线盾构区间隧道穿越障碍桩的工程案例,对4种废弃障碍桩的处理工艺的优缺点进行对比,确定采用"基坑开挖+冲桩"的方法,并介绍冲桩施工的要点以及关键技术措施。采用的施工方案施工效果明显:工序简单、容易操作、工期短;工序相对安全,工艺可靠。所得以验可供今后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厉工厂  倪超超  谭飞  汤瑞  张少国  张羽 《公路》2024,(3):393-399
山区隧道穿越岩堆体时,开挖扰动易导致上覆岩堆体产生局部或整体性的失稳破坏,引起工程地质灾害。以某穿越岩堆体的小净距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 3D软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对无加固措施、仅在上覆岩堆体注浆加固和岩堆体注浆结合锚索支护双重加固等3种工况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岩堆体表面变形、隧道内拱顶沉降以及隧道上覆围岩沉降变形趋势,评估不同加固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地层注浆对控制隧道内的拱顶沉降具有较好的效果;锚索支护结合地层注浆综合加固方案可有效抑制岩堆体在隧道开挖扰动下的变形,有助于提升岩堆体的稳定性。综合加固方案可以较好地解决小净距隧道穿越岩堆体诱发的工程问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越来越多市政隧道与轨道交通工程在空间和时间上产生交叉,隧道建设中需为远期规划轨道交通预留建设条件。本文以某隧道工程为例,研究隧道基坑设计中采用短地墙+长工法桩的围护结构及相关加固和构造措施,确保隧道深基坑开挖及结构回筑的安全和稳定,并为规划地铁盾构超小净距大角度穿越施工预留条件。根据计算分析及实际监测数据验证,该方案施工过程中隧道围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及整体稳定性均符合设计工况及规范要求,且后期地铁盾构亦实现顺利穿越,并未对隧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总体基坑设计方案经济可行,可为日后类似相关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军 《路基工程》2013,(4):134-139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地铁隧道与既有人防隧道位置冲突,地铁隧道在同一水平面垂直穿越既有人防隧道时存在安全隐患。结合工程实际,对相交段隧道土体变形情况进行数值模拟。与单线地铁隧道开挖相比,相交段的地表及拱顶沉降均有所增大。由于相交段施工,其受影响的土体区域远大于隧道直径。通过既有人防隧道预加固处理,模拟结果与施工监测数据均显示地层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证了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