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当前高速公路大中修路段的深入调研,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分别从路况基础数据分析、路况详细调查和养护方案设计3个方面对高速公路路面大中修养护工程进行研究,并在养护方案中使用了厂拌冷再生技术,提高了养护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技术状况衰变规律,给冷再生路面结构设计提供依据,选择我国南方某高速公路路面维修工程中137 km乳化沥青冷再生路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开放交通63个月内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随时间和交通荷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经受了63个月3 271×104次的累计当量轴载且未做任何大中修养护的情况后,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PCI,RQI仍为优,RDI指标仍为良;路面技术状况指标衰变规律可以采用路面性能衰变通用方程描述,且路面寿命因子α显著长于常规路面结构;路面病害以从上而下发展的Top-Down裂缝为主,病害影响深度一般仅局限在表面层,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符合永久性路面特征。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技术状况受到原有路面技术状况、施工变异性等因素的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使用期的延长逐步显现。PCI衰变规律呈明显的快-慢-快三阶段特征,RQI和RDI衰变规律呈明显的快-慢-平三阶段特征,为进一步提升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性能,应加强路面预防性养护。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实施路面预防性养护的长远效益,以广东省佛山一环高速公路为依托,通过对佛山一环实施五年的路面预防性养护规划,定期对路面进行性能检测与数据采集,应用Matlab数值分析工具对路面性能衰变模型进行动态修正,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对比大中修养护方案与预防性养护方案效益。结果表明:随路龄增长,路面性能衰变模型的衰变速率由快变慢,且各年衰变曲线愈来愈接近;2014年需要大中修的路段中,有75%以上在2011年养护规划中列为需养护路段,大部分路段由于经费不足未实施养护,至2014年需大中修;采用预防性养护方案较大中修方案,年度每平米养护费用可8~9元,每年可节约养护资金1190~1340万,在寿命周期内可节省养护经费达1.8~2.0亿元,预防性养护效益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4.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具有经济、环保、施工方便等优点,在沥青路面养护维修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依托江苏328国道路面大修工程,研究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分析了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研究提出了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技术标准及设计方法,总结了冷再生混合料施工成套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并分析了施工中路面微裂缝成因,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水泥砼路面性能评价是从日常养护管理的角度,主要以路面破损状况、平整度和抗滑系数3个指标来表征.我国许多水泥砼路面都达到了一定的使用年限,面临着路面是否需要大中修的养护决策,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已不能满足需要.文中从水泥砼路面大中修养护决策需要出发,以长益(长沙-益阳)高速公路水泥砼路面性能评价为依托,提出了较全面的旧水泥砼路面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江苏省干线路网中抽取948.4km实施过大中修的路段进行不同交通量等级下沥青路面大中修养护周期分布规律研究,得出不同交通量等级下江苏省干线公路大修周期和中修周期。结合路段的路面结构以及大中修养护前路面的PQI值分析得出4种性能优越的路面结构和4种性能较差的路面结构,以提醒养管单位密切关注路况衰变,改变养护策略。  相似文献   

7.
依托湖州市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采用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对农村公路进行改造,通过实体工程的验证,确定了冷再生混合料的施工工艺,证明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具有很好的实用效果,在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中可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路面性能衰变的原因以及预养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初步介绍了沥青渗透固化剂及其相对于其它养护材料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其在陈海公路预养护工程中的应用,进一步研究了沥青渗透固化剂具体的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以及施工质量检测方法等。通过分析可知,沥青渗透固化剂材料的应用,显著地延长了公路路面大中修的养护周期,极大地节约了路面的养护成本。值得在路面养护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依托江苏省某地区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通过对老路路面结构调查、现场检测,对老路性能进行评价,了解并掌握农村公路实际路面使用状况,据此对就地冷再生方案进行比选,提出了农村公路改造中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天津外环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为依托,并结合天津地区现有泡沫沥青冷再生高速公路工程为基础,对泡沫冷再生材料的长期力学性能与泡沫冷再生公路路面长期路面使用性能进行研究,并对冷再生应用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研究表明:泡沫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长期力学性能,与传统半刚性基层相比,泡沫沥青冷再生路面具有更好的长期使用性能,但受再生层上铺筑的沥青面层厚度和交通等级影响较大,对于冷再生层单面层路面结构,在重交通等级下路面易出现早期损坏,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较快。  相似文献   

11.
宁高高速公路路面改造方案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宁高高速公路路面大修改造工程,考虑路面结构耐久性要求、原工程路面病害情况及施工过程中节能环保控制.制定出系统的路面大修改造措施及改造后路面结构方案,提出了以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和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作为中下面层的新型路面结构形式。另外,研究表明通过对于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的施工控制研究,能有效提高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2.
依托G108国道代县段和原平段冷再生改造工程,通过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了2种冷再生技术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再通过对改造前后路面性能的连续跟踪观测,对2种冷再生的路面技术状况进行了评价。通过以上研究,对两种冷再生技术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可以为以后冷再生技术有针对性的选取、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丁武洋  刘强  吴旻 《中外公路》2012,32(5):216-219
厂拌冷再生技术具有环保、经济、施工便利等优点,在沥青路面养护维修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依托江苏S325省道路面大修工程,研究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分析了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及水泥含量对强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研究提出了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技术标准及设计方法,并总结了冷再生混合料施工成套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依托宁高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改造工程,将厂拌水泥冷再生技术应用于新建路段底基层。通过对于旧路基层二灰水化物的工程特性分析,修正了水泥冷再生混合料的级配设计范围,优化其配合比设计方法,同时,系统开展了水泥冷再生底基层现场施工控制的成套技术研究。通过力学分析及工程效果观测表明,水泥冷再生底基层的设置能够有效增强路面结构整体的抗疲劳性能,且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  相似文献   

15.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具有施工方便、节能环保、性能优良等特点,在公路养护工程得到了应用。以宁高高速公路大修养护工程为依托,从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原材料控制、混合料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系统研究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改性稀浆封层技术是一种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技术,近年北京公路养护施工时在一些一级公路大中修工程使用效果很好,提高了路面的抗滑性能和防渗水性能,但目前该技术缺乏全国(行业)统一的概预算定额。文章结合北京市公路大中修工程的概预算审核工作,以补充定额法为基础对沥青路面改性稀浆封层的造价确定方法进行阐述,可为其他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造价确定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IBIND沥青混合料路面在地方干线公路中的应用效果,依托浙江省S222龙丽线龙游段路面大中修工程,对IBIND沥青混合料进行了沥青路面上面层的工程应用。在确定IBIND沥青混合料AC-13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分析了IBIND沥青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对试验路进行了现场混合料和钻心取样,路用性能、平整度检测等,验证了IBIND沥青混合料在省道路面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沥青路面厂拌和就地冷再生技术及其优点,列举了国内各省市路面冷再生结构,总结了这些结构的特点,为我国各等级公路大中修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20,(8)
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兼具施工便捷、成本低廉、节能环保等优势,在公路改、扩建及维修养护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依托山西省干线公路路面维修改造项目,从原材料性能优选、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施工工艺、质量检测等方面对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为该项技术试验研究及工程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公路沥青路面大修所用材料技术经济问题,基于既有路面结构及现状病害情况,提出了新路面处治方案,并对提出的新路面方案进行了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确定了其路面结构层厚度和材料设计参数。在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材料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其施工工艺流程,确定了其机具组合,拌合、摊铺、碾压技术要求。试验路工程现场检测表明,各项路用性能指标满足规范要求,施工质量良好,采用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进行沥青路面养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