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为解决C50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上部结构预应力T梁的浇注问题,在对T梁不同部位混凝土所需要施工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配比试验,对C50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的C50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研究表明,C50混凝土优异的工作性能是保证桥梁工程上部构造预应力T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优质的活性细掺和料和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对于优化C50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降低水化热、防止裂缝产生、提高耐久性及力学性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加快施工进度——脱模、张拉、移梁等。为广梧高速公路十四标段预应力T梁施工带来的极大的方便,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C50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滨州黄河大桥引桥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采用C50高性能混凝土。对将要选用的C50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混凝土收缩、抗渗、碳化和钢筋锈蚀性能等试验研究。还对混凝土的抗氯盐侵蚀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掺加10%~18%粉煤灰有助于提高C50混凝土的耐久性。掺加的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性能和抗渗性,也可以改善混凝土抗氯盐和抗硫酸盐侵蚀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机制砂级配对C50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选取7种不同细度模数以及按分计筛余0%、2%、4%、6%、8%、10%调整石粉含量的片麻岩机制砂,分别配置C50高性能混凝土,测定其工作性能和强度。结果表明:1)机制砂级配参数中细度模数及石粉含量对C50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较大,当机制砂细度模数约为2.9时,可提升混凝土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2)随着机制砂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呈先提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佳石粉含量为4%左右;3)研究结果可供片麻岩机制砂在C50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4.
桥用高性能混凝土长期耐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州黄河大桥主桥是三塔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桥塔采用C55高性能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等活性掺和料,配制不同配合比的C55高性能混凝土,并对可能采用的C55高性能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混凝土收缩、抗渗、碳化和钢筋锈蚀以及混凝土的抗氯盐侵蚀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掺加活性掺合料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  相似文献   

5.
客运专线箱梁C50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中国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武广客运专线箱梁使用的C50高性能混凝土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施工质量,确保桥梁结构物100年的使用寿命,显得非常重要。从原材料、配合比设计、生产施工及合格验收等质量控制环节,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矿物掺合料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分析了矿物掺合料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提出了配置高性能混凝土的关键技术要求,并结合宁夏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腐蚀和抗渗性能,并提出了粉煤灰、硅粉在C 30水下混凝土及C 50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合理掺量,总结了混凝土中掺入矿物掺合料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介绍曹妃甸工业区1号桥主塔C50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配制、应用及质量控制。裂缝是高性能混凝土最主要的的病害,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有设计因素、原材料因素、混凝土面配合比、混凝土养护因素等,提出了裂缝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介绍了C50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结果及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在施工中采取直接泵送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考虑了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各项影响因素,通过对C30、C50多组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不断优化,从混凝土抗压强度和经济角度分析,得出最优配合比设计,为工程施工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同时也验证C50混凝土采用P.O42.5水泥配制,不仅强度满足要求,且经济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高性能混凝土(HPC)是在大幅度提高常规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选用优质原材料,除水泥、水、集料外,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活性细掺料和高效外加剂的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用途的要求,对下列性能有重点地加以保证:耐久性、施工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列举了5个使用C50~C60高性能混凝土的大型桥梁工程,其中有的高性能混凝土能够通过425次冻融循环,有的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极高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其56d龄期的电通量仅175C,有的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极低的收缩、徐变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西安市战备路霸河桥工程实例,对选用高性能的混凝土外加剂进行研究,实现了对C50预应力梁坍落度和早期强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南澳大桥主桥工程为对象,对C60高性能混凝土组成原材料进行优选,然后通过调整水胶比、砂率以及外加剂掺量进行配合比优化设计,通过测试C60高性能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从中选择各项性能较好的配合比作为设计配合比。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易浇注而不离析、能长期保持力学性能、早期强度高、在恶劣条件下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逐渐应用于重大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12.
C50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是具有典型自密性和填充性的特种混凝土,其组成材料比例对技术性能和应用效果影响显著.根据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结合临江红水河特大桥工程实际要求,进行C50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需通过试验选择合理的原材料品种和掺量,并在工程应用中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涂正红 《交通科技》2007,(2):99-101
通过试验对C60泵送混凝土进行研究,采用粉煤灰、矿渣作为C60高性能混凝土胶结材料组分,依靠水泥、高效减水剂、粉煤灰、矿渣粉各组分的流动特性和强度特性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复合效应,较好地解决了低水灰比与大流动性之间的矛盾。经过试验对比,证实采用“三掺”技术更能有效地发挥各掺合料的效应,配制出高性能的C60泵送混凝土。  相似文献   

14.
朱毅 《路基工程》2015,(2):171-177
以成都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盾构衬砌管片混凝土为研究背景,其管片C50和P12高性能混凝土应具有低水胶比、高减水率、早强、高耐久性等特点,同时还要满足抗压强度、抗渗要求。管片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特别是机制砂代替河砂的使用,配合比的优化,采用机制砂配制C50和P12高性能混凝土的效果较好,为机制砂在地铁盾构衬砌管片制作中应用提供了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15.
罗兵  马冰 《桥梁建设》2021,51(1):58-65
为解决钢-混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面板的开裂问题,采用薄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替代部分普通混凝土(NC),制作钢-UHPC-NC组合梁,对组合梁负弯矩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研究.设计制作了2根钢-UHPC-NC组合梁(21 cm厚的C50混凝土+4 cm厚的UHPC)和1根钢-NC组合梁试件(25 cm厚的C50混凝...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超高层建筑使用的高性能混凝土在泵送时的损失问题,通过第一阶段的配合比设计以及现场施工情况的反馈,经过多次优化原材料性能和调整掺配比例,重新拌制出只掺加粉煤灰类矿物掺合料的C50高性能混凝土。经检测,该成品混凝土的流动性、扩展度、含气量、压力泌水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跨海桥梁工程的应用,依托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工程,提出采用UHPC代替C60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湿接缝施工并进行工艺试验,开展新型超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UHPC-HPC)组合T梁设计、足尺梁试制和应用,以及大跨等高度UHPC箱梁桥试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叠合梁湿接缝采用UHPC代替C60...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梅溪河特大桥主梁所需C60高性能混凝土高早期强度、高韧性;体积稳定;在严酷环境中的使用寿命长等特性,根据所选用材料的技术指标和配合比设计原则,文章通过对原材料和混凝土性能的分析,对大桥主梁的C60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设计,采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以粉煤灰为辅助胶凝材料,实现了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强度、收缩裂缝等指标,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为解决高性能混凝土粗骨料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时对粗集料选择及材料性能评测提供参考,对工程的原材料本地化和短缺材料的可替代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结合当地花岗岩地材情况与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现状,经过试验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分析了花岗岩物理性能、针片状颗粒比例关系对压碎值、混凝土耐久性与强度影响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针片状颗粒含量与高性能混凝土强度成线性关系,针片状含量越多混凝土强度越低;对C50混凝土而言,花岗岩针片状含量在2%以上时强度的下降十分明显,对C40以下混凝土针片状含量4%以上时强度才会有较大影响;花岗岩针片状含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随着混凝土配置强度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在我国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中应用量非常大。该文着重介绍湖北鄂黄长江公路大桥跨径PC斜拉桥主塔主梁C50、C55混凝土优化设计与防裂及提高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