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消费和交通运输融合发展是新格局,旅游消费和交通运输的融合发展已然成为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交通领域从业者,探索"交通+旅游"的发展模式是发掘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公路作为交通出行占比最多的方式,与旅游的结合更加密切,探索"公路+旅游"项目的融资模式,对创新"公路+旅游"的融资机制,保持"公路+旅游"产业良性发展,实现合作各方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旅客空间运输联系特征能够为区域客运组织与旅游交通规划提供依据。基于云南省旅游客运包车和公路班线客运的实际数据,分别获取了旅游客运和班线客运的空间运输联系特征,并对两者进行了耦合协调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与讨论了旅游客运和班线客运空间运输联系耦合特征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客运组织与旅游交通优化对策,并以云南省为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旅游客运空间运输联系强度随距离增加有明显的衰减效应,且圈层结构显著、表现出向心强联系特征;班线客运空间运输联系呈高度极化和点状圈层特征,是以昆明为核心的轴-辐结构和核心-边缘结构;昆明旅游客运与班线客运空间运输联系的耦合度为0.84,耦合协调度为0.69,居全省首位;低度耦合、低度协调的运输线路包括昭通-曲靖、曲靖-普洱等,占比达66.67%;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提升旅游客运与班线客运空间运输联系耦合程度的基础。最后,针对较低耦合-较低协调、低度耦合-低度协调的5座城市和53条运输线路,提出了改善对策:当旅游客运联系强度大于班线客运联系强度时,旅游客运需求较大,应尽快规划开通直达景区的定线旅游客运。  相似文献   

3.
《公路》2020,(1)
为合理解释游客出行意愿与旅游公路建设理念的内在影响机理,解决稳定的规模化旅游客流量与公路建设之间的供需与导向问题,提出将旅游公路细分为内在和附加两大品质属性后,应用针对山西省沿黄旅游公路的内涵分析及出行行为调查数据,对各影响因素予以假设及采用路径分析等方法进行量化,并构建了两大品质影响下的游客出行意愿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响应游客出行意愿的旅游公路建设理念,有利于促进交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旅游公路附加品质对吸引规模化的旅游客流具有正向影响,且较内在品质作用更加显著,舒适性、景观性、体验性及环保性等四大特性可解释出行行为53.2%的信息,并对稳定旅游客流具有积极意义,便捷性对旅游客流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非定线旅游客运运力的科学规划,能够通过引导旅游客运车辆规模的合理发展为城市旅游业提供运输保障。针对目前非定线旅游客运运力规划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系统定量分析方法的不足,在分析影响运力供给与需求因素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负荷提出了非定线旅游客运运力的规划流程。以旅游客运系统运行效率最优为目标,同时考虑运力弹性空间,建立运力规划模型,并以昆明市为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016年昆明市非定线旅游客运运力的合适规模为2 132~2 244 veh旅游客车,预计2018年所需运力将达2 380~2 506 veh旅游客车;在最优工作负荷条件下的运力规划方案,2016年前3季度客车工作负荷为75.23%,旅游客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较高,优于现有运力方案;少数月份客车工作负荷超过80%,但弹性参数的设置,较好地解决了旅游旺季及个别突发状况而导致的运力紧张问题,使运力的供给与需求能够长期保持较优匹配。所提出的运力规划方法能够改善传统决策缺乏系统定量分析的缺陷,为城市非定线旅游客运运力规划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公路客运峰谷现象明显,然而运能、运力是有限的,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客运高峰期(如春运)的交通需求是政府和企业的一项重要课题。现有的政策并没有使有限的客运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给能源和环境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尚缺乏专门的文献论述公路客运班车的报停制度,文章较系统地从市场需求和企业运营两个角度论述了建立班车报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客运线路的调查,对其社会经济效益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低碳模式逐渐获得人们的重视,构建低碳、环保、低耗、高效、安全的交通发展模式势在必行。现有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通过能源消耗或客运周转量作为目标对交通结构进行优化。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碳足迹计算公式,将人均碳足迹最小和城市客运交通运输效率最大作为目标,以城市市民出行需求总量、发达城市能源消耗限值、居民可达性以及各类交通方式的运力上限作为约束条件,构建出低碳高效的城市客运交通优化模型。运用该模型对2020年北京市客运交通结构进行配置,并与传统的客运交通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的客运交通结构的交通运输能效要比传统的模式有一定的提升,同时人均碳足迹降低了5.965g/人,下降了13.7%。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低碳模式进行优化后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研究符合城市发展的低碳客运交通发展模式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研究新疆公路交通及旅游业发展现状,总结了新疆旅游业呈现旅游快速增长、旅游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旅游发展呈现新格局、旅游潜能不断发掘等特点,以及新疆交通运输初步呈现的以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支线铁路为脉络,以农村公路为基础,以空港和大型陆港客运枢纽和物流园区为支点的综合运输网络格局,分析了新疆交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了公路网络总量不足,旅游资源可达性差、技术等级总体偏低、旅游服务设施不足以及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针对性分析了新疆旅游公路在旅游业、自驾游产业、个性化旅游体验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提出构建多层次自治区旅游公路网络、全面提升公路旅游服务设施水平等5各方面的旅游公路交通发展理念建议,包括快进体系、慢游体系、枢纽布局等三个方面的旅游公路规划布局方案,并服务设施、标识标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旅游公路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石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客运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石市2000年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分析黄石市居民出行基本特征:出行次数,出行目的构成,出行方式构成,不同出行方式的平均出行时耗,出行时辰分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黄石市客运交通现状及城市总体规划,从道德网通行能力,公共客运交通优先,快速交通系统,客运交通管理,政府的公共客运交通政策,公共客运交通发展规模及公共客运交通行业服务标准等方面,提出了黄石市客运交通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旅游交通出行信息的提取为挖掘旅游者出行时空特征提供数据基础,从而对旅游交通规划与设计、旅游客运优化以及多模式旅游交通协调系统构建等提供支持.本研究以客运包车定位数据为基础,利用DBSCAN算法建立了旅游出行停留点识别方法,并基于关联规则技术提出了出行链提取、分类方法.论文以青海省热度排名前三的青海湖,塔尔寺和茶卡盐湖为研究对象,从多时间粒度挖掘了旅游出行者的旅游交通客流月/日变特征和旅游时间分布特征,以及旅客出发时间、抵达时间、景区驻留时间等信息.论文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结论可为政府主管部门、景区监管部门以及交通运营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是实现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提升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效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客运交通结构影响因素的性质,建立模糊解释结构模型,将客运交通结构的影响因素划分为4个层次:直接影响感知因素层、间接影响认知因素层、过渡连接因素层和根本性因素层,并使用有向弧对于层级之间与层级内部的影响因素关系进行了连接.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可知,城市规模为根本性因素,资金投入为过渡连接因素,道路布局、基础设施、出行者特性为间接影响认知因素.研究结果确定了优化客运交通结构的关键性因素,以哈尔滨市为实例,从交通政策、土地利用、出行方式效用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公路客运枢纽班线配置问题,对班线组织和配置方法进行研究。在考虑公路客运枢纽布局的基础上,探讨了客运班线的组织和配置原则,提出班线组织主要是协调集约化和分散性两种需求。在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宏观配置方法结合场站体系和功能定位,提出了各类型场站班线配置策略;以宏观配置策略为指引,微观配置方法通过建立分区客流预测模型,依据各交通小区到各目标客运站的出行时间和最短路原则,确定各客运站对该类班线的市场划分情况,将该类班线的运力分配到各个客运站,使得总出行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12.
公路旅游交通是公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公路旅游交通在公路交通运输业中的地位日益显现。然而目前缺乏有效的预测公路旅游交通量的方法。采用四阶段分析理论,以利川和万州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为分析对象,在分析区域社会经济、旅游人数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区域旅游交通总量,在分析基年旅游交通量分布的基础上确定各路段的交通出行量。有效地预测了利川和万州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旅游交通量。  相似文献   

13.
欠发达地区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欠发达地区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机理,能够为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及客运组织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非集计理论,将居民个人属性、交通属性和出行属性作为影响因素,根据欠发达地区中长距离出行方式分布情况,将公路、铁路、民航3种出行方式作为选择肢,构建了欠发达地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的多元Logit模型。利用云南省1 642份旅客出行行为调查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软件对多元Logit模型参数进行标定,获取了欠发达地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欠发达地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受居民月收入、学历、出行距离等7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月收入、学历和出行距离对出行方式选择结果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于选择公路出行的乘客而言,换乘便捷性对选择结果影响的显著性高于乘坐舒适度;对于铁路出行的乘客,乘坐舒适性对选择结果影响的显著性较高。当出行距离每增加1个单位,选择公路出行的概率降低0. 104个单位,选择铁路出行的概率降低0. 328个单位。学历与月收入的弹性值分别为1. 307和1. 297,均大于1,表明学历与月收入2种因素对欠发达地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的敏感度较高;其余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敏感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客车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道路客运业的发展,从社会经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上下游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我国客车制造业和道路客运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客车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客运市场运力与运量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极大地缓解,除个别高峰时期,绝大部分地区出门乘车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改观,在不少地区还出现了运力大于运量的现象。从客车制造企业的角度来看,准确地分析道路客运业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并预…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公路客运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了铁路客运发展对公路客运的影响,比较了两者的优势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以沪宁客运走廊为例,从经营方式、运力结构、多式联运及区域联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是关系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立了大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的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决策变量为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的周转量。该模型的目标为最大化城市客运交通效率,该交通效率不是简单的各种交通方式客运周转量的函数,而是由各种交通方式的客运周转量和各种交通方式对城市客运交通效率贡献率共同决定。同时考虑客运交通结构优化过程中应满足的出行需求总量约束、可达性约束、占地约束、能耗约束、环境容量约束和各种交通方式发展规模约束等。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全国各地铁路线路的逐渐成网,中短途旅游市场的公路客运规模网络节点、密度的增加将有效实现与高铁、动车接驳的班线,大幅度提升客车的市场占有率。现今,人类的出行无论长途抑或短途变得愈加便利、频繁。据了解,2020年,全国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达到1.6万公里以上。随着全国各地铁路线路的逐渐成网,中短途旅游市场的公路客运规模网络节点、密度的增加将有效实现与高铁、动车接驳的班线,大幅度提升客车的市场占有率。正因如此,对公路客运的  相似文献   

18.
降雨会导致公众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发生改变,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是交通需求预测的重要基础理论。为探究降雨天气下致使公路出行者出行方式发生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转移的其他出行方式的概率,以公路出行者在降雨天气下对使用小汽车、高铁、客运班车、飞机或不出行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完成降雨天气下公路出行者出行意愿问卷调查(SP调查)。根据不同降雨程度以及出行目,围绕4种场景展开。主要考虑的因素有6种:出行时耗、性别、年龄、职业、出行频次、驾龄。基于出行意愿调查问卷数据,分别构建4种场景下出行方式转移的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雨和中雨天气下刚性出行计划和弹性出行计划中以使用小汽车为参照的出行方式转移模型及主要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居民的驾龄、出行频次对研究范围出行方式转移模型具有显著影响。而休闲出行计划中,出行时耗的影响变得显著,并且大雨天气下的休闲计划出行中性别亦有显著影响。各因素在不同情景下对出行方式转移模型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可以为综合运输网络的交通规划、需求预测以及制定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准确预测公路客运交通需求,保证客运量的预测精度,需要全面考虑运输方式间关系,甄选影响因素(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公路里程、高速铁路、航空设施可达性)。依据全国31个省市15 a相关数据收集,按照虚拟变量形式,即有无高速铁路和航空设施可达性强弱划分为4种情况,获得了考虑铁路、航空影响的公路客运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并运用预测结果与现实数据之间的误差分析证明了虚拟变量模型构建的正确性。结果说明:在高速铁路建设与否和航空设施可达性不同的情况下,公路客运交通需求具有差异,表明公路、铁路、航空间存在竞合关系。获得了影响因素与客运需求间弹性系数,为可持续发展的客运交通系统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叶瑞云  周玉松  衷平 《公路》2021,66(12):257-260
乡村振兴的提出和发展,需要更便捷更有价值的交通方式带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快速崛起.基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出旅游公路规划原则,并以广东岭南地区的生态旅游公路为例,进行规划路线方案比选分析.提出旅游圈层理论使乡村特色地形地貌、少数民族民族文化、风景园林等互相辐射以打造旅游经济圈.以绿色环保、景点资源、少数民族聚居地等能够最大化带动乡村经济为线路比选依据选出一条最适合的旅游公路线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