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黔[石坝(黔川界)一纳溪]高速公路赤水一叙永段位于川黔交界,为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受地形限制,桥隧结构多、道路线形复杂、坡陡弯急、浓雾等恶劣天气偏多,使该路段成为交通事故可能频发的潜在“黑点”路段.文中分析了纳黔高速公路雾区的特征,根据驾驶员雾区驾驶特性和事故特征,制定了相应的诱导管理等安保措施,以确保该路段行车安全,最大程度降低事故损失,提高雾区交通安全性和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2.
邹胜勇  张静 《中外公路》2006,26(3):303-304
交织区是高速公路交通流运行的“瓶颈”路段,其处理结果直接影响高速公路的运行效率。该文以浙江省某高速公路交织区为例,在综合比较不同交织运行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参数。并从保障运行安全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交通工程措施,可为高速公路交织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枢纽互通交织区是道路通行的瓶颈,严重影响道路的通行和行车安全,增加交织区长度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文中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给出了一种交织区长度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设计实例进行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4.
季托  周颖  吕能超 《交通信息与安全》2021,39(2):126-136,152
为了解决多车道高速公路分流交织区由于车道数增加、交通流量增加、标志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在分析多车道高速公路分流交织区存在的问题和总结现有多车道高速公路断面形式(整体式断面、客货分离式断面、主辅分离式断面)的基础上,提出多车道高速公路分流交织区的交通组织形式及其优缺点。总结了多位学者对多车道高速公路分流交织区处的运行车速、通行能力及安全特性和冲突特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车道高速公路分流交织区处的交通管理(车道管理和车速管理)及诱导设施(同向分隔带、标志标线)的优化意见。所提出的交通管理及诱导设施的优化方案可以显著提高多车道高速公路分流交织区的安全性及其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8种高速公路交织区构型,通过对其重要因素如交织区构型、交织区长度、交织区宽度、交织流量等进行分析,建立其冲突因子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其进行重新划分,以为高速公路交织区的设计及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交织区是高速公路系统的瓶颈路段,为给规划、设计、运营等各阶段选择科学合理的交织区运行分析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的分析,首先详细综述了交织区运行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法、理论解析法和微观交通仿真法的研究成果;然后探讨了各种方法的特点,从交织区构型分类、交织区长度和宽度、影响因素选择及相关模型、服务水平指标及其分级4个方面的历史演变对回归分析法进行了评析,以间隙接受理论为例说明了理论解析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微观仿真法的关键步骤和难点,指出了我国在高速公路交织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我国交织区运行分析现状和交通领域研究热点,探讨了高速公路交织区研究发展方向。结果表明:交织构型的划分趋向于单一化,有利于提高交织区运行分析模型的普适性;现有通行能力模型未考虑大型车比例和出入口匝道通行能力等影响因素;服务水平评价指标还需考虑交织区的紊乱程度。交织区数据采集方式、通行能力建模、服务水平评价标准、微观交通仿真、特殊交通运行环境下交织区运行分析、交织区运行分析应用研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速公路交织区车道变换的关键特征,立足交通流的个体车辆,从二维空间提出了车辆安全运行空间的概念;通过对纵向、侧向基本安全间距和充分安全间距的量化,划分了交织区车辆运行安全的五个等级;对比不同运行状态车辆所占运行空间的大小,确定了车辆的危险度赋值;基于此建立了交织区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明确交织区的交通安全状况为安全、临界危险、危险、非常危险和极度危险五种状态。  相似文献   

8.
由于全苜蓿叶或相邻象限设置环形匝道的部分苜蓿叶互通存在距离很近的相邻进出口,互通内主线存在交织区且交织长度短,交织车辆易对主线直行车辆造成影响。为提高主线的通行能力与行车安全,经验上一般在存在交织区的主线设置集散车道。考虑设置集散车道后,互通的占地与工程造价会较大幅度增加,设计阶段需对设置集散车道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利用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中对高速公路交织区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介绍了全苜蓿叶枢纽互通是否需要设置集散车道的论证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单车道高速公路元胞自动机模型,提出了可以描述匝道交通行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进行了高速公路匝道交通仿真实验,发现高速公路主线交通饱和度、匝道交通流量以及匝道交织区长度是影响高速公路匝道交通汇入主线效率的主要因素,当匝道流量控制在频率低于10s/辆且交织区长度设置在125~150m范围内时,匝道交织区承受能力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交织区交通特性的微观仿真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影响交织区交通特性的因素主要为交织区的交织长度、交织构型、交通流特征以及设计车速,利用微观仿真工具VISSIM对交织区的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影响交织区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交通流量、交织流量比、自由流速度、交织区长度、交织区内车道数和交织构型等。选取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吕小寨立交-朱宏路立交之间交织区为调查对象,开展道路条件和交通流运行状况调查。运用调查数据对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10)交织区交织速度和非交织速度预测模型进行修正,重新标定相关参数。基于该速度预测修正模型,利用Visual Basic语言开发交织区运行分析计算工具,定量分析影响因素对交织区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交织区车流的横向干扰突出,交通安全不容忽视。基于车辆安全运行所必需的纵向和侧向空间,提出了车辆限界的概念,分析并量化了基本安全限界和充分安全限界,明确以事故区、危险区和安全区描述车辆的运行安全状况,进一步提出了交织区安全评价的替代指标-危险系数和事故系数,并建立了替代指标模型,给出了评价模型的使用流程,以仿真实例说明了评价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3.
将复合式互通立交集散车道交织区划分为4种不同车道功能的交织车道单元,并根据交织车辆强制性变道行为计算交织单元最小长度。基于交织车辆运行特性与交织区长度,采用进出车道均布的设计思路,提出交织区车道单元组合设计方案。针对常见速度下集散车道与进出匝道组合形式,以交通冲突率为安全评价指标,确定各自最佳交织优化方案。交织区优化方案有助于明确路权并有效改善集散车道交织区车辆行驶安全性,为集散车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立交布设方案的合理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团雾作为雾天的一种,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实地调研发现,中国国内多条高速公路经常性地出现团雾。通过对近年高速公路发生的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因团雾引发的事故不断增加,且事故严重程度高,造成伤亡人数多。为了降低团雾对高速公路安全造成的影响,提高高速公路团雾区的交通安全水平,分别考虑能见度、路面摩阻力、动视力以及路段交通量等因素,提出了高速公路团雾区的限速方案,为高速公路团雾区安全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介绍已有道路安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六武高速公路施工阶段安全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的改进之处。概述了用于六武高速公路安全评价所遵循的安全评价思想原则、工作实施步骤以及所采取的评价方法及内容。通过安全评价实施表明:新建道路在施工阶段进行安全评价可以有效地发现设计中存在的与行车相关安全隐患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有利于将来道路运营安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王松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8):113-114,137,383
新篁南枢纽与横梁北互通形成复合互通,是长春至深圳国家高速公路南京段重要的控制性节点之一。该文通过交通流率、交织强度系数、交织区状况评价指标等确定复合互通交织区的服务水平。系统计算表明复合互通的服务水平满足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梳理高速公路交织区运行分析脉络,本研究以美国HCM2010、德国HBS2015、瑞典METKAP和周荣贵《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中交织区运行分析方法为对象,分别从运行分析步骤、交织构型、运行分析模型和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及分级4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然后以HCM2010交织区篇章案例2为例,选择流量比、汇出比、交织比、交织区长度和车道数为影响因素,对周荣贵方法和HCM2010方法通行能力的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通过实测西安绕城高速公路曲江互通交织区交通流数据,获取实际最大通行能力值,并与HCM2010方法和周荣贵方法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CM2010方法未考虑交织比且高估了流量比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周荣贵方法低估了流量比对通行能力的影响,交织比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因汇出比和汇入比的不同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这与主交通流具有优先通行权规则不符。据此改进周荣贵方法通行能力模型,将模型中汇出比指标替换为交织比,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改进模型的流量比、交织比系数进行重新标定,拟合优度为0.96,表明该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点拟合程度较好。交织区交通流实测数据是建立运行分析模型的基础,数据库的大小及其精度影响模型的可信度,智慧交通能够实时精确采集交织区域的交通流参数,也可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及深度挖掘,是今后交织区运行分析数据采集方式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雾区安全分级控制标准和分级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洪启  张巍汉 《公路》2007,(10):134-138
在我国部分地区,雾的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的通行安全、制约了高速公路运输效能的发挥,成为高速公路安全畅通的瓶颈。采用科学合理的分级控制标准和分级控制策略,能够明显提高高速公路雾区路段的安全水平和通行效率。雾区控制指标的选取以及控制指标和控制策略的分级,以雾对高速公路安全的影响规律为基础展开。通过研究,最后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雾区监控分级控制标准和分级控制策略体系表,以期能为国内高速公路雾区安全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由于快速路交织区及其影响范围内存在大量不同流向车辆的换道行为,导致交织区成为快速路的交通瓶颈。为保障交织区交通高效安全运行,文中在综合分析交织区运行特性和安全特性的基础上,综述交织区匝道、主线等控制策略,建立快速路交织区及影响区域交通运行协同控制框架,考虑车辆行驶行为因素,分别对主线、匝道和交织区的拥堵情况、紊乱程度、排队溢出等交通状态进行识别和预测,建立涵盖匝道控制、可变限速、车道信号、定向车道、标线诱导、实体隔离等方案的协同控制策略,并进行预评估与反馈校正,实现交织区从信息采集、预测控制、策略执行的全链条反馈校正流程;最后提出交织区交通控制面临的挑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安全防护设施的防护漏洞及其处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速公路安全防护设施特殊部位的事故形态及安全防护设施研究经验,分析安全防护设施中特殊部位的防护措施的安全性,是否存在防护漏洞,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安全防护设施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应用经验,提出对安全防护设施中防护漏洞的处治措施,以提高安全防护设施特殊部位的防护能力和高速公路的整体防护水平,并为高速公路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建设和养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