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燃料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指标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是生命周期评价的重要环节。提出了能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人体毒性、气溶胶、酸化和全球变暖六个重要的燃料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的优化模型,并以木薯乙醇混合燃料的能量使用指标为例,进行了优化案例分析。文中提供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指标和优化方法可以用于各种燃料的影响评价和优化,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命周期评价及天然气基车用替代燃料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亮  黄震 《汽车工程》2005,27(5):553-556
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车用替代燃料选择方面的研究,通过实地考察我国天然气制甲醇联产二甲醚工艺,结合车辆技术,对天然气基代用燃料,包括压缩天然气、甲醇汽油、二甲醚的生命周期能量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评估,并与石油基燃料进行了比较,同时对燃料制备工艺与车辆技术进步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木薯乙醇汽油车生命周期排放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生命周期评估理论,建立了木薯乙醇汽油车(E10)燃料周期和车辆周期相统一的生命周期捧放评估模型。以SOx、NOx、CO、HC、PM10等五种标准污染物排放和CO2、CH4、N2O三种温室气体排放为评价指标。对木薯乙醇汽油车进行了生命周期排放评价。  相似文献   

4.
汽车运行材料是指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使用周期较短,消耗费用较大,对车辆使用性能有较大影响的一些非金属材料。按其对汽车运行的作用和消耗方式可分为四大类。车用燃料:车用用燃料主要包括车用汽油、车用柴油、车用替代燃料(如甲醇、乙醇、乳化燃料、天然气、石油气、氢气)等。车用燃料的使用性能对汽车的动力性、排放性有直接影响。车用燃料的消耗费用约占汽车运输成本的1/3左右,直接影响汽车使用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乙醇俗称酒精,它是以玉米、小麦、薯类、糖蜜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成,将乙醇进一步脱水再加上适量汽油后形成变性燃料乙醇.所谓车用乙醇汽油,就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以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一种汽车燃料.乙醇几乎能够完全燃烧,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用乙醇替代等量汽油,可提高汽油的辛烷值,清洁汽车引擎,减少机油替换,降低汽车尾气有害物质的排放.作为增氧剂,燃料乙醇还可替代MTBE(甲基叔丁基醚)、ETBE(乙基叔丁基醚),避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6.
概述为了应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减少,世界各国都开展了诸多可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究。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车用替代燃料有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醇燃料、太阳柴油、生物柴油和二甲醚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试行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所谓车用乙醇汽油,是指在汽油组分油中,按容积比加入一定比例(一般为10%)的变性燃料乙醇,混配后形成的一种车用燃料,它是汽油发动机专用的一种新型环保燃料。  相似文献   

8.
正威 《摩托车信息》2006,(17):22-24
乙醇,俗称酒精。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而成的燃料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的替代能源。按照现行国家标准,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合而成,它可有效地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有着巨大的环保效应,而且它对机动车的行驶性能也没有影响。国家发改委提出,针对国际原油供应趋紧和价位偏高,以及我国油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状况,发展可再生车用燃料潜力很大,市场前景广阔。选择推广乙醇汽油的理由是:一、乙醇汽油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燃料,是目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重点,在我国完全适用。二、符合我国能源替代战略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国家牵头对车用醇醚进行论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车用替代燃料发展很快,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甲醇、乙醇、二甲醚、生物柴油和煤制油不断亮相,争当主角,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也惊动了中央领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价的上升,碳中和政策的颁布,以及近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都对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提出较大的挑战,因此寻找更加清洁、可持续性的燃料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燃料乙醇、氢能源、燃料甲醇、天然气、二甲醚五种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趋势.结合普通汽油、柴油分别与燃料乙醇、氢能源、燃料甲醇、天然气、二甲醚的物性与...  相似文献   

11.
柴油/生物柴油/乙醇三元混合燃料最佳掺烧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均匀设计研究柴油/生物柴油/乙醇混合燃料的最佳掺烧比,建立以NOx、燃油消耗率、烟度为评价指标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确定基于评价指标单独优化及综合优化的最佳掺烧比。结果表明,以NOx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所有工况,生物柴油的掺烧比例与乙醇的掺烧比例应当成反比,柴油/生物柴油/乙醇最优掺烧比为0.85/0.05/0.1。以燃油消耗率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所有工况,随着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燃油消耗率先减少后增大,随着乙醇比例增加燃油消耗率增大,柴油/生物柴油/乙醇最佳掺烧比为0.72/0.23/0.05。以烟度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所有工况,随着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加烟度先减少后增大,随着乙醇比例增加烟度增大,柴油/生物柴油/乙醇最佳掺烧比为0.74/0.21/0.05。以综合为优化目标,柴油/生物柴油/乙醇最佳掺烧比为0.75/0.25/0.05。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克服以往采用加权组合方法将多目标优化模型转为单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的弊端,以非饱和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定周期信号控制参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以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NSGA II)为基础建立了直接求解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多目标控制模型的相容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延误、停车率、排队长度等常用交通信号控制目标的有效性和对控制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目标优化方法相比,多目标相容优化方法更能减少车辆在交叉口上的停车延误和排队长度;与加权组合方法相比,多目标相容优化方法能获得更优的综合交通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轮毂电机驱动越野车辆在附着条件多变、路面起伏不定的复杂环境中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多目标优化,提出一种基于路面影响因子的自适应转矩控制策略。以滚动阻力差异、空气阻力归一化比例、坡度阻力归一化比例、路面附着差异方差以及最小路面附着系数5个特征参数作为输入,并基于模糊理论方法搭建路面影响因子五参数辨识模型。基于辨识出的路面影响因子,开发整车动力性和稳定性多目标优化自适应转矩控制策略,构建了三层式控制架构:顶层引入路面影响因子对加速度紧迫程度进行判定,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得到期望总驱动力;中层为目标决策层,以最优滑转率为目标决策驱动防滑力矩,并基于路面行驶阻力,决策期望前馈补偿力矩;下层为转矩分配层,以需求总驱动力及轮胎利用率作为控制目标,引入路面影响因子优化两者权重系数,以多约束条件的混合优化算法对转矩进行自适应控制。利用Matlab/Simulink-CarSim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仿真,基于实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低附着路面,在0.2 s内快速完成滑转率抑制;在对开路面,侧向位移接近0;在大扭曲路面,避免腾空车轮出现大滑转率,滑转率最高0.2。  相似文献   

14.
干线协调控制通常以干线方向通行效率最大为目标,导致一些小型交叉口次路方向延误较大。针对该问题,基于车路协同环境,研究了车速引导下的双周期干线多目标优化方法。针对上游交叉口饱和交通流与非饱和交通流2种情况,提出了考虑排队消散和相位差的动态车速引导模型。以干线延误、通行能力、停车次数,双周期交叉口次路方向延误为优化目标,构建了车速引导下的双周期干线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基于COM接口,采用Python和Vissim搭建车路协同仿真环境,以北京市两广路的3个路口为例进行仿真验证。对比了本文模型与原配时方案、无车速引导下双周期干线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相比于原配时方案和无车速引导下多目标优化模型,干线平均延误分别减少19.6%,8.3%,通行能力分别提升5.6%,8.4%,平均停车次数分别减少11.2%,24.2%,双周期交叉口次路方向平均延误分别减少33.9%,5.8%,表明本文模型将速度引导与多目标优化相结合,提高了双周期干线的通行效率,降低了双周期交叉口次路方向的延误,达到了干线和双周期交叉口共同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恶劣天气下区域管制区内,多航空器改航路径规划中缺乏降低管制员工作总负荷的考虑.以贵阳区域管制区为例,研究了恶劣天气下多航空器改航路径的仿真优化算法.采用灰色模型预测飞行受限区的动态影响范围;利用几何算法预先规划可供选择的改航路径;改进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运算规则;以整个区域管制区内改航总路径最短和管制员工作总负荷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目标模拟退火算法的高速电磁阀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速电磁阀的关键结构参数对高压共轨喷油器的响应特性具有决定性影响,采用多目标模拟退火优化算法MOSA(Multi Objective Simulated Annealing),基于多目标多学科优化平台modeFrontier,并集成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以高速电磁阀开启、关闭延迟时间和电磁力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对高速电磁阀的关键结构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电磁阀开启延迟时间降低了15.4%,达到0.11 ms;关闭延迟时间降低了25%,达到0.18 ms,;电磁力提高了12.5%,达到160 N。  相似文献   

17.
尹泽勇  韩旭 《汽车工程》2006,28(12):1094-1099
回顾了航空发动机和汽车发动机领域的优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总结了当前发动机的优化工作主要在发动机结构、材料、燃料及燃烧、排放以及多学科优化等几个方面,从多目标优化、不确定性优化,多学科优化和优化算法等四方面分析了发动机多学科多目标优化技术的研究内容,并探讨了以节能和环保为主要目标的未来汽车发动机综合优化技术的几个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轻型商用车稳态回转时侧倾度偏大的问题对其悬架进行优化改进。基于ADAMS/car搭建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前悬架反向平行轮跳试验、后悬架理论计算验证了悬架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整车稳态回转工况和转向盘中间位置转向工况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车身侧倾度偏高。为实现操纵稳定性优化分析的流程自动化,提出了基于modeFRONTIER的联合仿真方法。以悬架设计参数为优化变量,以汽车的侧倾度与横摆角速度响应滞后时间为优化目标,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拟合得到混合代理模型,并结合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悬架系统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得了悬架系统优化方案。优化结果显示,在不影响平顺性的前提下,汽车车身侧倾度降低了13.93%,横摆角速度响应滞后时间降低了2.75%,整车操纵稳定性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9.
综合考虑了气动阻力特性和横风稳定性,对车身外形参数进行了多目标自动优化设计。综合利用参数化建模技术、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试验设计方法、响应面模型和智能优化算法,集成Pro/Engineer参数化建模和ICEM网格划分工具以及Fluent仿真软件,在多学科优化平台modeFRONTIER上,搭建了一种自动优化设计流程。利用该流程,基于遗传算法(GA)对MIRA快背式模型车身几何外形进行了改型设计,得到了考虑车身气动阻力特性和横风稳定性的最优权衡设计解集。该结果使得气动阻力因数降低了5.2%,侧向力因数降低了5.8%。因而,实现了车身气动阻力和横风稳定性的多目标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