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船舶舱是石油进行贸易交接的重要计量工具,随着油价的不断高涨,对船舶舱容积的测量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船舶舱测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故行标《船舶液货舱容积测量与计算》的修订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对该标准修订的内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交通标准化》2009,(18):30-31
国家船舶舱容积计量站(以下简称“国家舱容站”)是经国家质检总局授权,承担全国范围内液货船舶舱容积计量检定的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国家舱容站的原名是交通部船舶燃油舱计量检定站,其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船舶舱计量检定机构,为我国的船舶舱计量检定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1993年经国家质检总局授权升级为国家站。国家舱容站业务上受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船舶液货计量舱容量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容积比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液货计量舱的容积检定,通常采用容量比较法和几何测量法。容积比较法适合于检定不规则的船舱和刚大修过的船,检定精度较高,但存在条件要求严格,工作量大,且必须解决动态测量过程中倾斜(横倾和纵倾)的修正问题;而几何测量法适合于检定较规则的大船舱。  相似文献   

4.
2009年,舱容检定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较大影响,国家船舶舱容积计量站(以下简称“舱容站”)的各项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站职工的努力工作,舱容站开拓创新,全年在船舶舱容检定、计量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全年的任务目标。  相似文献   

5.
针对长期航行于渤海区域及其它特殊区域的油船,机舱舱底的水不能排放入海,而机舱舱底水舱容积有限,无法留存过多的舱底水,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将机舱舱底水驳运至污油水舱以及应注意的事项,以解决舱底水污染海域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交科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本要求,2009年国家船舶舱容积计量站(以下简称“舱容站”)在交科院党委和院领导的支持关心下,开展了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工作计划,并取得了良好成果。其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内置式调整水舱属于耐压液舱,而耐压液舱是耐压结构中最复杂的结构.参照前苏联的“耐压液舱强度和稳定性的计算方法”,设计了单壳体潜艇的内置式调整水舱的新结构形式,确定了主要参数,并在耐压液舱承受与舷外水相等的压力时,对内置式调整水舱区域的耐压船体、耐压液舱壳板、实肋板等结构进行了有限元计算.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船舶压载水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海事组织(IMO)要求船舶在深海进行压载水更换。为了确保更换压载水时船舶的安全,设计船舶时必须对船舶压载舱压力损失进行计算。提供了一种计算船舶压载舱压力损失的方法,为船舶设计或选用更换压载水的压载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简单分析和评述了油船结构强度计算的各种方法,从实用和高效的角度出发,提出用一个完整舱段和两个半舱段的计算模型来分析计算油船结构纵横强度的有限元直接计算方法,并对一搜实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交通标准化》2009,(18):F0004-F0004
《交通标准化》杂志成为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标准计量研究所、交通工程检测中心、交通产品认证中心、国家船舶舱容积计量检定站指定媒体并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国家船舶舱容积计量站着力于建立“公正、公平、准确、高效”的计量方针和宗旨,从国内外受检船舶客户的基本利益和要求出发,不断强化计量检定和校;隹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职能,将“计量服务和计量创新”思想贯彻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行动中.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自底向上逐一生成舱室的分舱方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提出了一种自顶向下的船舶参数化分舱方法,利用舱壁位置参数与内壳折点位置参数驱动生成分舱理论面,再用分舱理论面切割主船体,利用非流形造型技术及其布尔运算生成舱室.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只需舱壁位置与内壳折点信息,即可进行参数化分舱,避免了大量舱室型值信息的输入,降低了舱室定义的复杂性;通过非流形造型记录了分舱时的过程信息,修改模型时只需对这些信息重组即可,实现了分舱模型的快速重塑.可见,该方法能够快速实现船舶分舱与舱容计算,为船舶三维参数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电磁场理论和数学物理方程的基础知识,理论推导了矩形油料舱油气空间电位的表达式,并研究了液位、油料舱的尺寸以及电荷密度对油气空间电位分布的影响.给出了相关因素的数值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4.
考虑了破舱倾覆船体浮性和稳性,研究了船体在扳正过程中空间位置和受力状态;采用欧拉旋转变换方法建立了船体空间力学平衡方程,根据船舶静力学原理,得到了破舱倾覆船体稳性和扳正力数学模型;根据伯努利定理计算了破舱进水量及其对船体重心和浮心位置的影响;利用GHS软件模拟了破舱倾覆船体的扳正过程,求解了其最大扳正力和进水量,计算了船体纵向6个位置的剪力、弯矩和扭矩。计算结果表明:在最初扳正时,破舱进水导致倾覆船体扳正力矩降低了130.312 MN·m,说明破舱进水降低了倾覆船体的稳性,可以减小最初扳正力,降低了扳正难度;在扳正后期时,破舱进水产生的倾斜力矩最大值为163.594 MN·m,说明破舱进水降低了船体的稳性,提高了扳正难度,仍需要施加较大的扳正力平衡船体;船体纵向强度分布会随着扳正力和破舱进水量的变化而改变,多点扳正船体的最大扳正力小于单点最大扳正力的40%,最大扭矩小于单点扭矩的50%;方案1~4的最大进水量分别为6 269.76、6 781.01、5 830.76、6 653.33t,因此,合理布置扳正点的位置,单点扳正(方案1~3)的进水量小于多点扳正(方案4)。  相似文献   

15.
液舱内自由液面的晃荡会影响船舶的稳定性。通过引入实用稳定性的概念,研究了在晃荡影响下的潜艇运动实用稳定性。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潜艇横摇过程中液舱的液面晃荡进行了模拟计算,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液舱晃荡对潜艇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液舱晃荡和潜艇横摇运动的耦合作用模型。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在液舱晃荡影响下的潜艇横摇运动系统的实用稳定性,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公差分配,公差计算,以及方舱配时尺寸,形位公差控制,实现舱车配接的互换性,从而达到一车多用、提高汽车的利用率和提高我军战斗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对称型多输出齿轮马达的泄漏与容积效率,通过对称型多输出齿轮马达的内部结构计算出内外马达不同连接方式下的几何排量,分析了马达的主要泄漏途径,通过建立泄漏的数学模型归纳不同连接下泄漏的一般表达式;同时搭建试验平台测试对称型多输出齿轮马达的容积效率. 研究结果表明:当马达的进出口压力由0.9 MPa增加至5.9 MPa时,内马达工作时容积效率由94.2%下降至80.2%,外马达容积效率由92.5%下降至73.6%,内外马达同时工作时容积效率由88.8%下降至63.2%,差动连接时容积效率由86.0%下降至62.7%;当进出口压差为5.9 MPa时,内马达单独工作容积效率最高为80.2%,差动连接下马达的容积效率最低为62.7%.   相似文献   

18.
船舶破损后,大部分不会马上倾覆,但其稳性却会恶化.为了得到破损部位及装载方式对破舱稳性的影响,按照自由纵倾方式,采用增加重量法,应用NAPA软件计算完整船舶和不同破损位置的破损船舶在不同载况和装载方式下的浮态、稳性及破舱稳性,对典型破损船舶进行调平处理,计算调平后的浮态和破舱稳性.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避开不利的破损部位或者选取合理的调平方式来改善破舱稳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FLUENT软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氢气在燃料电池船舶舱内的泄漏扩散规律和分布情况; 基于瞬态气体泄漏扩散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船舶舱内氢气泄漏扩散的数值模型,结合影响氢气泄漏扩散的不同因素,对比分析了泄漏位置、泄漏孔径和通风条件等因素对船舶舱内氢气泄漏扩散的影响,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氢气在船舶舱内的扩散规律和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船舶舱内氢气泄漏扩散过程包括初始喷射、浮力上升和湍流扩散; 燃料电池舱的顶部角落和每排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之间的上部是氢气探测报警器的最佳安装位置,不同泄漏条件下氢气均在舱室顶部出现较多积聚; 不同位置和不同孔径泄漏孔的危险性在泄漏初期存在差异,但随着泄漏的持续进行,风险演变规律相近,约60 s后泄漏点附近氢气浓度均接近100%;在燃料电池舱设置防爆型排风机,采用强制抽风措施加快氢气的外排,可以显著减少氢气向其他舱室的扩散,当抽风速度为1 m·s-1时,氢气从燃料电池舱室排放到船舶舷外区域,没有氢气进入控制舱和乘客舱,可有效保障控制舱和乘客舱的安全; 强制送风会加速氢气向船艉舱、控制舱和乘客舱的扩散,增大氢气的扩散范围,加剧了氢气泄漏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散货船的备舱及验舱是船舶现场的难点工作。去年中散公司船舶曾多次发生验舱不通过的情况,尤其是马拿马型船舶在完成装煤、焦炭等航次后再改装粮等货物,验舱一次通过率更低,不仅给公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给中远和中散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拟就散货船(特别是巴拿马型船)的备舱及验舱问题进行分析,并与同行探讨这一环节的有效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