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正式在京成立,该联盟是由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发起的。据悉,中国汽车芯片创新联盟的参与单位包含了整车企业、汽车芯片企业、众多汽车电子相关供应商和高校、行业组织等70余家企事业单位,在结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同时有利于补齐行业短板,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汽车摩托车检测认证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倡导发起,由行业内从事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产品检测、认证的第三方机构及相关单位自愿组成的行业性、非营利性的工作组织组成。目前,联盟共有32家理事单位,1家观察员单位。中国汽车摩托车检测认证联盟的成立,旨在实现"整合资源,集中优势,统一品牌、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整体实力,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和企业"。联盟制定发布  相似文献   

3.
《专用汽车》2015,(2):48
<正>2015年2月3日,中国汽车摩托车检测认证联盟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成立发布会,来自主管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政府机构代表、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的代表、汽车摩托车行业专业媒体的代表以及联盟部分理事单位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中国汽车摩托车检测认证联盟(英文名称C hina Motor Vehicle Testing and Certification Union,英文简称CMTCU)是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倡导发起,由行业中从事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产品检  相似文献   

4.
《轿车情报》2008,(2):183-183
近日,以“协同合作、推动创新、共赢共荣”为宗旨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宁波正式宣告成立,这是我国汽车产业第个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志着我国汽车行业整合行业及上下游产业资源进行重点共性技术创新与成果共享的联合舰队正式启航。  相似文献   

5.
筱飞 《汽车与配件》2012,(33):28-29
日前,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长春成立.此次产业创新联盟是科技部批准的29个科技创新联盟之一.联盟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两大机构,6大整车企业,一批零部件企业及高等院校等组成. 两大机构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主要负责研发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平台.6大整车企业包括一汽集团、长安集团、奇瑞汽车、吉利汽车、上汽集团、江淮汽车,主要负责整车开发;目前确定参与项目研究的高等院校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目前零部件企业尚未确定,需要进一步通过评估挑选.  相似文献   

6.
学会动态     
“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成立的“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的指导和推动下,2006年底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下简称:中汽学会)提出建立“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轻量化联盟)。在近一年的时间内,中汽学会与科技部有关部门、行业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就该联盟的组织形…  相似文献   

7.
雷鸣 《运输车辆》2012,(1):15-15
2011年12:q21日,福田汽车长沙汽车厂新工厂奠基仪式在长沙举行。活动现场长沙各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举行了“长沙整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战略产业联盟”的签约仪式,同时,福田汽车还与湖南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签订了《关于支持福田汽车产品省内销售的意向协议》。至此,湖南省政府将福田汽车产品纳入了湖南省政府采购管理体系,并将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功能,给予福田汽车有关政策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国家科技部首批试点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联盟单位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同时也带动了越来越多联盟外的相关企业开始了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工作,推动了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进步,受到国内外各类机构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2007年底,由6部门推动、12单位参与,以“协同合作、推动创新、共赢共荣”为宗旨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告成立,标志我国汽车行业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进行重点共性技术创新与成果共享的联合舰队正式起航。科技部相关领导指出,汽车轻量化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引领国家战略产业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0.
正为加强汽车摩托车企业与检测机构间的交流,共同推进产业和检验检测发展进步,4月17日,中国汽车摩托车行业发展与检测技术推进会在成都隆重召开。本次推进会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摩托车检测认证联盟主办,天津汽车检测中心承办。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国内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代表、国内外汽车摩托车检测机构代表200余人出席了本次推进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摩托车检测认证联盟理事长杨学桐、中国汽车  相似文献   

11.
由12家产学研及原材科生产单位发起的国内"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07年12月底在宁波宣布成立.科技部政体司一官员指出,该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引领国家战略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突破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2.
去年底,六部门推动,12单位参与,以“协同合作、推动创新、共赢共荣”为宗旨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告成立,标志我国汽车行业整合及上下游产业资源进行重点共性技术创新与成果共享的联合舰队正式起航。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李新勇指出,汽车轻量化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引领国家战略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突破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3.
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来自于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是全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大课题,轻量化技术的开发、应用是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方向.目前,我国汽车行业轻量化技术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为有效集中行业资源,在新材料应用、轻量化结构设计、先进制造工艺等领域尽快提升,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2007年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自组建以来作为国内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进者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业共性问题内部化组织,是企业获取外部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内研究文献的梳理,探寻现在研究脉络,明确现在研究重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5.
车讯     
正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创新联盟成立近日,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创新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在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的今天,汽车轻量化也越发重要。汽车的行驶阻力与车重成正比,汽车自重每减少10%,燃油消耗可降低6%-8%,由于环保和节能的双重需要,汽车的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旨在把政府与产业界、顶层设计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搭建终端应用牵引的产业  相似文献   

16.
《中华汽摩配》2004,(11):22-23
汽车零部件工业是发展汽车工业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汽车工业。通过企业战略联盟方式.能使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存在的资源相互依赖性和经济活动互补性在战略联盟中得到新的组合和延伸。实现联合的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多的潜在利润;并且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联盟中相互学习.可以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7.
<正>摩托车工业研究室(Motorcycle Industry Research Office,简称MIRO)成立于1988年,是在原国家经贸委、原机械工业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建立的,专门从事摩托车行业规划与政策研究、信息服务与软科学研究、期刊出版与资料编辑、数据资源与平台共建的机构,为国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组织和地方摩托车行业主管部门、生产企业及金融投资公司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参考和决策支撑。政策研究摩托车产业发展政策摩托车及零部件出口扶持政策摩托车行业进口关税和出口退税政策  相似文献   

18.
王昌文 《天津汽车》2009,(12):12-14
当前我国再制造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很薄弱,整个行业存在着准入门槛低和行业队伍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目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和再制造产品的市场化,需要着力破解观念认知、政策体制及关键技术等方面的难题。指出,要实现我国该行业的发展提速,应从深化认识、更新对再制造的理念上实施突破,从技术创新、批量生产、试点示范及政府支持等方面实施突破。  相似文献   

19.
6月7日,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长春成立。此次产业创新联盟是科技部批准的29个科技创新联盟之一。联盟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2大机构,6大整车企业,一批零部件企业及高等院校等组成。  相似文献   

20.
张楚 《汽车与配件》2010,(30):20-20
日前,由江苏省经信委主办的江苏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展洽会暨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南京举行。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是由江苏省87家主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产业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