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电动车》2003,(7):10-13
强制性产品认证,简称3C认证,是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政府主管部门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对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标准、技术法规的合格评定制度。  相似文献   

2.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汽车产品3C认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汽车产品3C认证依据是产品标准,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可增强市场竞争力。只讲标准化不能有力地推动标准实施,汽车产品3C认证能推动标准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陆艳 《摩托车》2002,(12):17-18
为履行入世承诺,2001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世贸有关协议和国际通行规则,出台了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该制度规定,今后凡涉及健康安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11类132种产品(第一批强制认证《目录》),必须通过“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缩写为“CCC”认证,简称“3C”认证),统一使用“3C”认证标志。此项强制认证将原有的“长城”电工认证(CCEE)、进口安全质量许可(CCIB)和电磁兼容认证(EMC)合而为一,对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统一目录、统一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标志、统一收费标准的“四个统一”,整体认证规则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4.
机动车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车上的一些零部件质量直接影响着整车的安全性能,对行车和行人起着照明和信号提醒作用的灯具就是涉及安全的零部件。所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汽车、摩托车的灯泡和灯具配光性能的强制性标准,其灯具产品也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规范的技术要求。为了保护广大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2005年第137号公告,自2006年12月1日起,将对机动车灯具等13种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到时没有取得3C认证的灯具产品不许生产,不许销售。目前全国机动车灯具生产企业正在陆续申请3C强制性产品认证。现将摩托车灯具检测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介绍给行业,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1概况1.1概念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暨CCC认证或3C认证,是按照世贸有关协议和国际通行规则,国家依法对涉及人类健康安全、动植物生命安全和健康以及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产品实行统一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1.2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主要特点国家公布统一的目录确定了统一适用的国家标准、技术规则和实施程序,制定了统一的标志标识,规定了统一的收费标准。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必须经国家指定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取得相关证书并加施认证标志后,方能出厂、进口、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  相似文献   

6.
王昆 《专用汽车》2011,(6):34-36
汽车强制性认证概况目前的汽车产品强制认证实施规则CNCA-02C-023:2008共引用标准95项,其中国家强制性标准71项,国家推荐性标准16项,行业标准3项,行业推荐性标准3项,国家指导性技术文件1项。从2003年强制认证制度推出至今,一共有超过1000家企业获得认证,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企业。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摩托车产品出口量的逐年加大,正如国内摩托车需实行3C认证一样,向其它国家出口摩托车也需要通过相应国家(地区)的法规认证,如向欧盟国家出口摩托车整车就需通过E-mark认证。我国摩托车强制性检验项目标准基本上是采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简称CCC认证或3C认证,是一种法定的强制性安全认证制度。汽车CCC认证制度在实施的10多年来,对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进口产品质量的管控,保护人身健康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汽车种类多元化的发展,现有认证体系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须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汽车安全论坛暨汽车产品3C认证研讨会近日在西安召开。本次研讨会围绕国家强制性认证标准和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展开讨论,提出了关于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律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研讨会旨在推动“汽车行驶记录仪”、“车身反光标识”等涉及汽车安全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措施的执行。  相似文献   

10.
叶盛基  程红  张德民 《世界汽车》2003,(8):17-18,20
1 汽车行业认证工作延革 纵观世界,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汽车行业,各种有效的认证、确认和评定,已是规范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同时实施公正的第三方认证也是克服贸易壁垒、促进市场全球化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汽车行业的认证应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产品鉴定认可,80年代后期以产品鉴定为基础的国家汽车产品目录注册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  相似文献   

11.
杨楠 《重发科技》2004,(1):35-43
随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的实施,中国的认证认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统一的认证目录,统一的国家标准、技术规则和实施程序,统一的标志,统一的收费标准,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认证制度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改进生产厂的  相似文献   

12.
张建伟 《世界汽车》1995,(1):16-19,45
现行的汽车产品管理制度在实施中的存在很多弊端;建立型式认证制度必须充分借鉴发达到国家的成功经验,以法律为基础,技术法规为依据,汽车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型式认证制度;在过渡阶段,应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为依据,利用认证委员会开始起步,以现行的强制性标准为技术依据,进口汽车质量许可制度逐步与型式认证制度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3.
2003年6月9日北方奔驰汽车产品正式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即3C认证。获得申报的38个申报单元的3C认证证书(中英文两种版本76本),产品共计划319种,其中整车184种,底盘车135种,是北方奔驰公司截至2003年3月底的所有已公告车型。3C认证是国家对涉及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生命和健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一辆新车从诞生到正式上市,除了技术条件的成熟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经过国家认证管理机构的层层审核和批准。新车只有进入国家发改委产品公告、国家环保总局环保目录和取得国家认监委3C认证才能上市。国家通过这些认证形式来促进和提高汽车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利剑出鞘?     
8月1日,"3C"认证制度正式实施。舆论广泛认为,"3C"对摩托车行业的影响是现实而深远的,将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说它现实,是指行业的准入门槛提高,利于理顺目前混乱不堪的生产秩序;说它深远,是指这项认证制度的科学合理因素,会校正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轨迹,使今后的发展多些持续稳定健康性。有鉴于此,有人将"3C"的施行喻之为利剑出鞘,"摩托天下"从此便迎来了太平世纪。 "3C"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新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与过去我国实行的市场许可制度,比如《目录》管理制度相比,"3C"的积极性彰显,尤其是少了许多的人为因素,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又为产品的市场准入  相似文献   

16.
2003年5月1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包括汽车在内的19类132种商品必须进行“3C”认证,商品没有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没有加贴“3C”标志,就不能出厂、进口和销售。汽车作为实行“3C”认证制度的重要商品,目前主流汽车企业大都已经申请和通过了“3C”认证。同时,批量进口的汽车品牌都已提交了“3C”认证申请,其中90%的产品已经获得了“3C”认证证书。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汽车召回制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召回制度有一定的区别,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实施汽车召回最早的国家,1966年开始实施召回制度,美国的召回制度是一种后市场监管模式,前市场准入是自愿认证,没有形式认证,以协会职能的方式做标准,依照标准汽车企业、零部件企业都可以生产产品直接上市,同时做一个自我声明,  相似文献   

18.
10月18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专家组等一行,依据《机动车辆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及该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嘉陵集团的检验、检测能力,认证产品一致性和3C标志管理进行了3C认证年度监督审  相似文献   

19.
3C认证主要特点是:国家公布统一目录,确定统一适用的国家标准、技术规则和实施程序,制定统一的标志标识,规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国内外企业共同遵守.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产品,必须遵守规定,经国家指定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取得相关证书以及3C标志加施资格,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加施认证标志的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20.
《公路与汽运》2006,(5):72-72
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消息,从2006年9月1日起,中国已对轻型汽车产品实施国家统一的节能环保自愿性认证制度。到2008年,这一认证将在汽车行业全面实施。据悉,节能环保汽车认证制度将对进口车、国产车统一实施,统一认证规则、技术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统一认证标志。由于目前轻型车产品占整个汽车产品的绝大部分,节能环保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首批在轻型汽车产品中实施。显而易见,节能环保汽车认证制度的建立,将发挥认证认可对市场及消费的指导作用,使符合节能环保发展要求的高端汽车产品脱颖而出,进而促进产品优化、升级和整个产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