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适应铁路交通“高速”与“提速”的需要,我们要十分注意铁路曲线半径的选择。最小曲线半径的选择,要尽可能采用大半径;分路段宜采用不同的最小曲线半径,同时要考虑路段长度的要求;最小曲线半径的选取,宜集中处理。  相似文献   

2.
既有线提速时无缓和曲线的最小曲线半径标准,没有现行的规范或标准可利用,本文对国内、国外无缓和曲线的最小曲线半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归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线路平面圆曲线半径标准的制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线规》修订中关于曲线半径标准修订的背景,曲线半径选用原则、曲线半径系列、曲线半径标准的修订方法、依据和修订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水云 《科技交流》2007,37(3):42-44
简述铁路、公路曲线半径的选用原则,曲线半径的制定以及铁路、公路曲线半径的选用异同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最小曲线半径的影响因素及缓和曲线长度确定的分析,就线路平面设计中(尤其在既有线改建和增建二线时)如何结合行车速度和地形条件,合理选配最小半径曲线的缓和曲线长度,以达到节省工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客运专线超高对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客运专线车站附近曲线上通过列车的速度差值较大,超高设置与行车的舒适度关系密切,直接影响到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的选择.采用较大半径的曲线可以避免列车舒适度差的问题,但车站往往位于受条件限制的人口密集的城市范围,采用较小的曲线半径具有减少拆迁量等优势.通过对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超高设置进行综合分析,对客运专线车站两端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的选择提出一些合理建议.研究结论:车站两端的曲线半径应结合地形条件合理选择,并进行最低行车速度检算.在地形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宜采用11 000~12 000 m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宜采用规范规定的最大长度;若考虑预留提速条件,11 000~12 000 m曲线半径地段缓和曲线长度宜分别加长30 m.  相似文献   

7.
曲线几何参数对货车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IMPACK仿真软件建立副构架径向转向架和交叉支撑转向架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其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分析比较曲线半径、超高等曲线几何参数对2种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曲线半径和欠超高对径向转向架和交叉支撑转向架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影响比较接近;曲线半径在400-1200m范围内,自导向径向转向架能有效提高通过性能,明显降低轮对冲角,减缓轮轨磨耗;欠超高对2种转向架轮对冲角的影响近似成线性关系,且其影响程度仅和转向架本身属性相关,与曲线半径无关。指出采用磨耗功率评价欠超高对曲线轮轨磨耗的影响更为合理,因为不仅能反映出磨耗与欠超高的关系,还能反映出曲线外轨超高设置不同时轮轨磨耗的变化特点,这与工程实际中减小外轨超高、设置欠超高有利于降低轮轨磨耗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铁路车辆通过曲线时的最小半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车辆在曲线上的运行特征的分析,从车辆自身通过最小曲线半径、抗倾覆能力的最小曲线半径、满足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满足旅客舒适度与内外轨均磨条件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等因素,建立平曲线最小曲线半径与车辆运行特征间的对应关系;从车辆连挂车钩最小曲线半径、工程允许曲线半径、限坡当量竖曲线最小曲线半径、车辆结构限界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行车平稳性及舒适度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等建立竖曲线最小曲线半径与车辆运行特征间的对应关系;运用相关的参数,对站线曲线半径标准的选择,进行计算与分析;为站线曲线半径标准及道岔标准的选择,提供系统理论根据,为新一轮《线规》及《站规》与工程具体设计,提供系统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了合理地确定迂回线坚曲线半径的取值,研究了凸形及凹形两个断面的不同情况下还回线竖曲线半径的取值方法,并针对各种不同情况,在进行详细的公式推导后,分析得出每一种大型车辆在不同的坡度差下,能安全通过迂回线所需要的最小竖曲线半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铁路》2007,(12):75-75
日本铁路轨道构造标准规定,应当尽量避免缓和曲线上插入竖曲线。缓和曲线上,因为轨道面不平造成支撑的轮重减少,车辆走行安全性降低;竖曲线上,存在的上下加速度也造成支撑的轮重减少、压曲稳定性降低。两者重叠后安全性更为下降,所以必须避免。日本铁路竖曲线半径从舒适度的角度出发设定,上下加速度一般很小,可以认为竖曲线不影响走行安全性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在确定高速铁路车站内线路曲线半径及两端的正线曲线半径标准时,除考虑到列车运行的安全、平稳和舒适外,还综合考虑了运输组织模式、车站停车或通过列车的数量、速度、旅客乘降安全、技术经济等因素。在参考国外高速铁路的相关标准、吸取国外经济的基础上,结合京沪高速铁路的特点,对站内线路最小曲线半径、站外两端正线曲线半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曲线半径标准建议值。  相似文献   

12.
改造小半径曲线是旧线提速扩能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合理的曲线半径是曲线改造的关键。本文根据系统工程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提出一种定量综合考虑多项相关因素的曲线半径比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铁路等级等因素,将一路划分为若干区段,再根据各区段的最高速度确定其最小曲线半径标准, 一方法对不同最高速度地段提出是小曲线半径标准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东京都交通局所属的109km地铁中,采用直线电机牵引的线路最小曲线半径100m,其他线路最小曲线半径l60m,进行轨距加宽的路段有300m,这些线路存在内轨头顶面波状磨耗问题。为此,采取地面和车载两种方式。地面方式按照列车通过列数和一列车需要的油量进行调整,使用称为“轮缘油”的低粘度油。车载方式适用于曲线半径大的场合,在轨距角喷油。对于曲线半径160m的线路,摩擦系数从0.3~0.4调整到0.1~0.2。为了防止污染,在隧道内使用的是摩擦调整剂。  相似文献   

15.
地铁车辆段最小曲线半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不同时期地铁规范中关于车辆段最小曲线半径取值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大,并逐渐稳定。为证实规范合理可行,在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地铁车辆段最小曲线半径出发,剖析最小曲线半径的影响因素,并以工程实例分析最小曲线半径选取的标准,论述最小曲线半径对工程实施和运营的影响。建议在现行车辆条件下应尽量遵守现行地铁规范要求,改善运营条件。同时尽快投入力量研究能适应较小曲线半径的车辆及轮轨。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悬挂式单轨交通目前在我国公共交通领域尚未有运营线路,相关研究资料较少,为适应国内山地城市和旅游城市对悬挂式单轨交通的发展需求,对悬挂式单轨交通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悬挂式单轨交通的特点,对悬挂式单轨交通的最小曲线半径及曲线限速值进行研究,提出各种运行速度下线路最小曲线半径的建议值,以及曲线速度限制值的计算方法,以期为悬挂式单轨交通设计及规范编制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悬挂式单轨交通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宜适应列车运行速度要求,当最高运行速度为60 km/h时,悬挂式单轨交通线路最小曲线半径可取200 m;当最高运行速度为50 km/h时,最小曲线半径可取150 m;(2)当不具备设置满足速度要求的曲线半径时,可按V=4.52R~(1/2)计算曲线速度限制值,且不大于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3)本研究成果对悬挂式单轨交通线路设计标准确定及规范编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介绍确定客贷共线、客运专线铁路最小曲线半径的原理和方法,指出其一般规律。经过分析与计算,给出了时速200km铁路最小曲线半径长度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8.
高速列车转向架特性与最小曲线半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车线动力学建立转向架纵向刚度与高速铁路最小曲线半径的仿真模型,探索基于车辆动力学仿真对高速铁路最小曲线半径进行优化的方法。通过分析高速车辆转向架特性与高速车辆横向动力特性与临界速度的关系、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与车轮不滑动的最小曲线半径的关系以及转向架刚度与最小曲线半径的关系,探索转向架设计特性对高速铁路最小曲线半径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分析,给出不同转向架纵向刚度所对应的曲线半径修正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线路参数的确定是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行驶动力学理论,从旅客舒适度角度出发,对时速600 km高速磁浮线路最小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论:(1)当线路横坡角小于10°时,平面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主要受最大侧向冲击控制,横坡角继续增大后,则取决于最大横坡扭转率;(2)按横坡角最大值为8°考虑,建议一般和困难情况下最小平曲线半径分别取值11 650 m和10 550 m,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取值670 m;(3)竖向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的确定应区别考虑凹曲线和凸曲线,最小凹、凸曲线半径取值分别高达24 000~48 000 m、51 000~62 000 m,竖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取值100~335 m;(4)本研究成果可为高速磁浮铁路选线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地铁曲线车站站台建筑限界计算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铁地下曲线车站站台建筑限界计算,特别是地下曲线车站站台边缘至车辆轮廓线间允许间隔的检算方法,以及困难条件下站台边缘曲线半径和线路平面曲线半径设计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在困难条件下,曲线车站站台边缘曲线按与线路曲线同心圆设计,可采用较小的线路曲线半径,以节省工程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