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路》2017,(11)
针对隧道中先浇筑主洞衬砌结构后进行横洞开挖的施工工序中横洞施工对主洞衬砌结构形变破坏的影响,以某软岩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隧道衬砌应力监测、初支结构形变监测以及横洞施工时主洞衬砌结构形变破坏的监测,对深埋软岩隧道横洞施工对主洞衬砌结构形变破坏影响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表明,隧道交叉段围岩形变量较大,围岩形变速率较大,最大水平收敛位移达到537mm。最大拱顶下沉值达到346.1mm,围岩形变速率平均值达到9.93mm/d;依托工程隧道衬砌为主要受力结构,受力随着时间呈逐渐增大趋势。局部位置处形成应力集中区,应力值达到1.13 MPa和1.03 MPa。衬砌混凝土在左拱脚与右拱腰位置处呈现受压状态,最大压应力值为0.889 MPa。拱顶呈受拉状态,最大拉应力值为6.45 MPa。深埋软岩隧道中的横洞施工对主洞衬砌结构的形变破损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影响范围达到140m。在此软岩隧道中不宜采用先浇筑主洞衬砌结构后对横洞进行爆破开挖的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温州绕城高速公路永嘉段后岗隧道的工程概况及隧道和车行横洞的开挖方法与支护措施;结合该隧道数值模拟结果,阐述并分析了Ⅲ级围岩情况下大跨度三车道隧道车行横洞的开挖对主洞的力学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断面公路隧道主洞与车行横洞交叉口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断面公路隧道主洞与车行横洞交叉口受力复杂,论文选取正在建设的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T2隧道的车行横洞为研究对象,根据地质勘查提供的支护参数,采用MIDAS/GTS真实模拟了隧道主洞和车行横洞施工的全过程.通过对主洞二次衬砌的受力状态分析,评价了衬砌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横洞进正洞交叉口设计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贵 《隧道建设》2017,37(Z1):168-173
长大隧道施工中通常采用设置辅助坑道增加作业面提高项目施工进度,然而辅助坑道进入正洞的挑顶施工通常是长大隧道施工的难点,三岔口的设置对隧道施工的影响较大。本文结合成兰铁路平安隧道横洞进正洞时设计的3种不同全断面挑顶施工方案,并通过应用总结了不同挑顶施工方案的特点,确保隧道在安全、质量的前提下达到快速进洞的施工条件。增加支洞施工方案和横洞断面不同比扩大垂直进正洞挑顶设计明显优于横洞断面同比例扩大垂直进正洞挑顶设计。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断面隧道在软弱不均匀地层中的出洞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小导洞出洞方案的可行性,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小导洞出洞方案更利于控制围岩变形,应用在实际施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隧道贯通出洞的一种可行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谭雨和 《公路交通技术》2010,(4):103-104,113
大王顶隧道在围岩较差地段进行人行横洞施工出现初期支护开裂,分析其原因,制定减少围岩扰动方案和加强后续支护措施,以保证隧道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7.
青海大酉山隧道在建造过程中衬砌结构出现了较多的裂缝,尤其在车行横洞与主洞交叉段衬砌结构裂缝更为明显,为了破解车行横洞施工与交叉段衬砌结构裂隙的关联性,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有限元三维计算模型,对车行横洞施工过程中大酉山隧道主洞衬砌的变形与应力状态的影响变化进行了仿真计算,对隧道交叉区段各关键部位的计算数据进行跟踪记录与分析。通过对交叉段各关键部位位移、应力的分析表明:车行横洞不同区段的施工对主洞衬砌结构的位移及受力的影响各有不同,其中,在车行横洞最初的11m范围内其施工对主洞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11m以外范围施工的影响逐步减弱;车行横洞对隧道正洞衬砌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的部位为拱顶与仰拱,其中拱顶的位移最大达1.7cm。  相似文献   

8.
徐阳 《公路与汽运》2020,(1):121-123
结合华丽(华坪—丽江)高速公路营盘山隧道1号斜井转正洞工程实例,介绍在斜井转正洞处设置渐变段和加强段,利用门架结构作为永久性支撑结构与正洞型钢钢架形成稳定受力单元的施工方案,说明该方案的施工方法和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9.
沪昆客专(云南段)尖山隧道开挖断面大,岩溶发育带频繁,选择合适的横洞转正洞施工方法,对于保证隧道安全顺利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尖山隧道横洞转正洞施工为例,从过渡段及交叉口位置的加强支护以及安全、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说明,为今后类似进正洞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章君 《隧道建设》2011,(Z2):68-72
以深圳地铁5号线西丽-大学城区间(以下简称"西大区间")双联拱隧道偏洞法施工为例,介绍偏洞法的施工步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对施工中遇到的先行小偏洞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过大,隧道渗漏水较多、防水效果不理想,双联拱隧道衬砌方案的革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施工中的经验教训,阐述了处理措施,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胡春停  刘艳仓 《隧道建设》2012,32(2):218-222
为实现横通道进入正洞的安全、快速施工,加快整体施工进度。以三联隧道软弱围岩三岔口段快速施工为背景,通过采取加强横洞支护参数、调整挑顶施工组织、优化施工工艺、更改三岔口段正洞设计以及加强保障制度管理等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在确保施工安全、减少成本的前提下,将挑顶时间缩短至7 d,实现了13#、14#横通道进入正洞的快速挑顶施工,以期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竖井横通道转正洞施工方案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隧道建设》2008,28(4):476-478
针对城市地铁竖井横通道转正洞施工难度大、工序繁杂的特点,通过方案比选,提出竖井横通道转正洞采用大包施工工法。该工程现已顺利竣工,工程实践表明,大包法施工安全可靠,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学文  王猛  赵旭鹏 《隧道建设》2011,31(6):728-732
针对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3号斜井进主洞施工段施工难度大、工期紧和质量标准要求高等要求,结合工程地质特点,分别采取从斜井正交水平穿过正洞施工、交叉过渡段辅助导洞施工、正洞仰拱、二次衬砌施工、注浆及降水等施工方法,解决了斜井进主洞施工的技术难题,以期为同类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TST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贵州岩溶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卿  罗宗帆 《隧道建设》2012,32(3):398-403
为探索岩溶地区有效的超前预报技术方案,结合岩溶区的地震波场特征,尝试使用基于散射和反射混合模型的TST隧道超前预报技术进行地质超前预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本查明斗磨隧道进口平导和大独山隧道1#横洞掌子面前方150m预报范围内的地质情况;2)探明隧道掌子面前方岩溶裂隙、溶洞的分布范围、规模以及发育情况;3)预报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为提前采取支护措施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包家山隧道大断面斜井进正洞挑顶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振宇 《隧道建设》2010,30(3):313-316
结合包家山隧道1#斜井与正洞交叉口处的施工实例,介绍大断面斜井(横断面84.315m2)进正洞的挑顶施工技术。在充分了解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了“超前支护、分部开挖、加强支护、随挖随护、及时封闭、加强监测”的施工方案。重点阐述接头部位的施工方法,对施工经验进行了总结,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6.
软弱围岩无轨平导快速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传  刘艳仓 《隧道建设》2011,31(5):610-614,619
为解决长大隧道工期紧张问题,在三联隧道洞内增设无轨平导增加多个工作面,实现正洞的"长洞短打",但无轨平导在软弱围岩地段施工缓慢。从软弱围岩无轨平导施工影响因素及原因进行分析,从作业台架、设计、施工工艺、细节管理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了软弱围岩无轨平导的快速施工,为长大隧道无轨运输小断面平导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管廊建设已成规模,并以给水管、中水管、电力和通信排管入廊的单舱支线管廊为主,少数建设有污水舱、雨水舱和燃气舱。由于重力雨水、污水管对高程、支管衔接和运维的要求较高,建设工程中雨污水入廊并线案例较少。以成都市玉虹路综合管廊为例,从工程总体和污水入廊方案分析,介绍综合管廊横断面、入廊管线、管廊平纵、典型节点设计,根据污水入廊方案介绍污水管材、接驳井、自动冲洗系统等针对性措施,总结污水入廊的基本条件,以期为类似管廊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付仁鹏 《隧道建设》2013,33(12):1036-1040
为确保盾构长距离连续下穿古旧平瓦房施工,针对重叠隧道小间距、长距离的施工特点,采取“先下后上、前后错开、支撑加固”的总体施工原则,阐述盾构掘进参数控制、夹层土注浆加固和下线洞内临时支撑台车进行下线隧道加固等关键措施。根据对古旧平瓦房监测、评估结果验证,成功完成了下穿大面积古旧平瓦房的施工,以期为今后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重叠隧道长距离、连续下穿古旧平瓦房施工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杨光 《隧道建设》2019,39(7):1158-1164
北疆供水2期工程某标段采用“一洞双机”的TBM施工组织模式,即2台TBM的组装及掘进施工均通过同一个组装洞进行,这对组装洞的结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便于TBM组装及快速掘进施工,采用工程类比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2台TBM同时组装与快速掘进施工等需求出发,分析原组装洞设计形式的缺陷; 然后,提出优化方案,并对结构变化较大的部位(主支洞交叉口处)进行结构受力验算,确保结构稳定。按照优化方案修建的TBM组装洞完成了2台设备的同时组装任务,并在后期掘进施工中初步达到了连续、快速掘进的目标,缩短了工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