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南市位于台湾西南部的平原上,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现在则是台湾第四大都市,人口70多万.但台南交通问题严重,仅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达6000人.因此,台南正在制定交通政策,改善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2.
台湾高速铁路(简称台湾高铁)是连接台北市与高雄市两市之间的高速铁路系统,沿途经过14个县市、77个市乡镇区,路线全长345公里.全线于2006年10月31日完工通车,时速最高可达300公里.  相似文献   

3.
徐心希 《海交史研究》2007,(1):104-118,26
福建与台湾均有"五帝"信仰.不同的是大陆供奉"五帝"的庙宇称五帝庙,或称白龙庙;而在台湾人们多称为"五龙殿".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台湾的"五帝"信仰源于大陆,其祖庙就在福州,文献与文物古迹均可作证.本文以大量田野调查资料、文献记载与民间习俗论证榕台两地五帝信仰的传承与演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最早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引进欧洲的,该公司在1669年首次从爪哇的万丹(Bantam)购买143磅的中国茶,20年之后直接自广州进口生产于福建的茶叶到利物浦,并经此转口到欧洲各国及其殖民地的美国.1842年五口通商之后,上海取代广州而成为茶输出之最大港,太平天国阻断内地交通时,由于洋行在福建从事“内地收购”的风气极盛,所以1853年以降福州崛起,茶输出量超过上海.台湾茶的出现在世界市场上则是迟至19世纪后半叶.1866年以后,台湾茶开始成为对外贸易之商品,经由厦门而输出美国和澳洲.由于精心制造,故在美国极受欢迎,输出量乃逐年增加,渐渐威胁到厦门附近所生产的茶之销路.台湾茶除了在美国市场打击厦门茶之外,因为两者皆以厦门为出口港,所以厦门市场亦逐渐成为台湾茶的天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以福建茶为主的中国茶逐渐从卖方市场的地位转换为买方市场.因此福州也随之凋零,厦门却由于吸收了台湾茶之贸易而不致于萧条.而在厦门市场乃至东南亚市场,福建茶与台湾茶却形成竞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清代自嘉庆、道光以后,面向台湾海峡的台湾台南,作为台湾府城,与中部海港—鹿港及北部淡水流域之艋舺,同福建和广东、浙江沿海有帆船之往来,因而形成重要港口之一。前述台湾之三大港市,其蓬勃发展的历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透过这些要港,以台湾的航运为依据,可知台湾经济之发展,与大陆的沿海地域进行的经济交流是密不可分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实行了对台湾的统治,中国沿海地区与台湾之间的关系日益薄弱。日本统治台湾之后,随之对台湾的基隆等港口进行设施整备与建设,大型汽船也有可能停靠于台湾的港湾。因此台湾产品经由中国沿海地区,再转向世界市场的流通网路遭受破坏。台湾产品藉由台湾的港口,利用大型汽船直接往海外输出,中国沿海地区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及地位日益滑落。其典型的事实,在本文所揭示的台湾日报及日本的领事馆告示等处均有记载。但因台湾人民的嗜好,或是中国沿海地区人们的嗜好,作为日常品的对外进出港口的厦门、泉州、汕头等地,帆船航运尤其重要,并因此成为重要的港市。  相似文献   

6.
《交通标准化》2008,(24):104-104
11月8日11时30分,由台湾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理事长陈雪生带领,来自马祖、金门及台湾本岛的400多名乘客,搭乘“台马”轮从台湾基隆经马祖抵达福州马尾港客运码头。这是台胞首次乘船自台湾本岛抵达大陆,也是马尾至马祖航线首次延至台湾本岛。  相似文献   

7.
从17世纪以迄19世纪后期,清代的中国帆船是东亚海域最具有优秀航运能力的船舶.其中,福建帆船的航运能力更称得上是首屈一指.福建帆船以台湾海峡为主要的活动区域,其航线不局限于台湾本岛、北洋的黄海和渤海海域,更远至东亚海域.在明代,福建帆船的活动海域和部分航路早已为人所知.据<明史>记载,从福州的闽江口至台湾北部的鸡笼山约五更的距离;从台湾本岛往澎湖岛有4更距离;从澎湖岛出发经台湾海峡,7更可达金门岛;从鸡笼山到日本需70更,到吕宋较近为60更.到了清代,中国帆船的沿海航运和海外贸易更加繁盛.从乾隆十九年(1754)广东官员的一份奏折中可以得知.做海上贸易的,均为福建、广东、江南、浙江、山东等沿海地区的居民.尤以闽人为多,也最具有实力.而广东人则次之.本报告将列举活跃在福建帆船中的金门籍船员的事例为主,并进行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8.
陈衍德 《海交史研究》2008,(1):79-91,58
福建南部的闽南人和台湾的闽南人同属一个地缘群体,台湾社会基本上是闽南人移民台湾后形成的.海峡两岸的闽南人向海外移民并在异国创业,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尽相同,但属于同一根历史链条上的同一个整体.他们在海外的活动互为交织,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他们在回到祖国大陆投资方面有许多共性,而台商投资东南亚所形成的事实上的移民,也与东南亚的闽南人互动频繁.本文将海峡两岸的移民群体置于明末清初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关联性的论述,客观上将对两岸关系的研究作出具有特色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奕宜 《广东交通》2009,(3):27-27
承载着友谊、亲情和梦想的“亚洲之星”邮轮5月6日中午从汕头港扬帆启航,满载着329名游客,驶往宝岛台湾。这是我省首条对台邮轮包船承运游客赴台旅游航线,汕头成为全省首个获准对台包船客运直航城市,也是继上海、厦门之后,交通运输部批准开展客运直航的大陆第三个城市。  相似文献   

10.
在赴台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期间,考察了台北市交通控制中心、台湾高速公路交通控制中心、逢甲大学地理资讯系统研究中心、中华顾问工程司"交通千里眼"即时交通播报站等,现将台湾交通控制系统作一粗略介绍.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台湾好行”景点接驳公交旅游服务计划的发展历程,从服务特色角度入手,重点从线路、场站、标志、网络平台和运营措施等方面概括其特征.然后,结合接驳公交运量、换乘率、交通与旅游产业收益的调查数据,阐述了“台湾好行”服务系统的实施效果.最终,指出其取得较好成效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交通及旅游观光产业的密切合作及品牌意识下的整体营销策略的持续实施.  相似文献   

12.
台湾高速铁路(简称台湾高铁)是连接台北市与高雄市两市之间的高速铁路系统,沿途经过14个县市、77个市乡镇区,路线全长345公里。全线于2006年10月31日完工通车,时速最高可达300公里。台湾高铁自通车以来,因为它的  相似文献   

13.
粘良图 《海交史研究》2005,(2):81-94,80
东石海港为泉州"三湾十二港"之一,早有以海为田的传统.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东石民众许多随往台地定居.随着台湾经济发展,人口增多,贸易需求亟增.东石人乘此机遇,合力疏通新港,开凿船坞,组建郊行,藉人缘地缘之亲近,发展对台贸易,置船数以百计,川走南北,冲风搏浪,世代为业.笔者据最近进行的涉台文物调查,特别是东石各族氏保存的族谱资料,记录、考析当时东石著名的"周益兴号"、"德泰记"、"源利号"、"玉记"四家船商的兴衰历程,冀以介绍清代东石航运贸易之盛况.  相似文献   

14.
正台湾旅游业表示,广深港高铁开通后,将成为台商和台湾游客前往大陆最常搭乘的大陆高铁之一。兰新等6条高铁则是目前台湾游客到大陆旅游最常搭乘的旅游高铁。大陆四通八达的高铁列车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的身影,对自由行旅客来说,高铁会越来越方便。  相似文献   

15.
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台湾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具有高中或高级职业中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所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台湾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高级职业技术教育、专科教育、技术学院教育三个层次,分别培养技工、技术员、技师(包括管理人员)。台湾现行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则由专科教育和技术学院教育两个部分构成,其宗旨主要是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包括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台湾二次政党轮替后,国民党当局所提出的"活路外交"思路,辨析其与"弹性外交"、"务实外交"等相关概念的异同,探讨其意涵和特点,并从台湾"国际空间"的阶段性变化,说明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大国外交的拓展,台湾当局的"国际空间"只会更加紧缩;其现有"邦交国"对其生存的实际意义有限,台湾的对外交往问题,只能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通过两岸协商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台湾——祖国的宝岛,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400万,是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历史上曾被西班牙、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上半叶,占据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VOC)与当时垄断了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贸易的郑氏海商集团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既互相利用,又互相竞争,构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商业关系.然而,在郑氏集团强有力的竞争下,荷兰东印度公司最终被迫于1662年撤出台湾,失去了在远东贸易的一个宝贵的转运基地.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7月7日,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旗下时代电动汽车公司和台湾纪旸公司共同主办的2015新能源客车新品(台湾)发布会在台北市举行。时代电动首次携其最先进、最成熟的三款高颜值、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亮相宝岛台湾。展览活动吸引了台湾地方政府交通主管官员、客运业者以及当地民众300余人,在现场体验中车研制的新能源汽车,当地交通主管负责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中车三款产品非常适合台湾,不仅技术先进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初,在日本与中国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予日本之后,日本侵略者对台湾资源进行了大肆的掠夺。台湾山区由于海拔高、温差大,包含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不同的林业资源,因此,日本政府首先就将目光瞄准了台湾的林业资源。为了方便将砍伐下来的原木外运,森林铁道的修建计划便摆上了决策者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