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世界汽车材料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轻量化和环保化。减轻汽车自身质量是降低汽车排放,提高燃烧效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据测算,汽车的自身质量减轻10%,燃油的消耗就可降低6%~8%。为此,增加塑料类材料在汽车中的使用量,便成为降低汽车质量、增加汽车有效载荷以及降低整车成本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巨大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由潜在变为现实,在市场的拉动下,汽车生产大幅度增长。最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形势喜人。根据汽车工业协会与国家统计局核实的数字,2001年生产汽车234.2万辆,比2000年的206.8万辆增长13.2%,2001年销售汽车237.1万辆,比2000年的207.8增长了14.1%,2002年,生产汽车325.4万辆,同比去年同期增长38.9%,销售汽车324.975辆,同比增长37%。  相似文献   

3.
肖军 《时代汽车》2005,(11):36-37
有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轿车需求将达到550万辆,汽车市场销售额10000亿元,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大约可达2500亿元-3000亿元。汽车电子产品在汽车成本中的比例也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轿车中的比例将达到30%-40%。预计未来10年,国内汽车市场将持续以15%-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国内的汽车生产总量将增长到1000万辆。相应地中国对各种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同时,新兴的汽车电子产品还将不断出现,这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8年10月建设银行推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一直处于试验和摸索阶段,远未达到全面展开的程度。据统计,在欧洲发达国家,通过汽车消费信贷出售的汽车数量占销售总量的50%~70%,美国高达90%,而我国在汽车销售中,仅有10%左右的消费者涉及汽车消费信贷。……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汽车金融行业也蕴藏着无限商机,然而汽车金融业的发展现实却不容乐观,以其中的汽车信贷为例,目前通过信贷方式购车的尚不足消费群体的20%,而这一比例在欧美国家为80%,巨大的差距同时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说,汽车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因此,如何培育健康有序的汽车金融市场对发展我国汽车工业乃至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8月,载货和载客汽车的销售都要好于7月.载货汽车增长25.66%.载客汽车增幅也在13.75%,惟独轿车几乎处于零增长(0.23%).无论是与上月的环比.还是1~8月的累计比较.增长仍处下滑态势,销售形势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7.
D 数字     
《时代汽车》2010,(6):63-64
17% 据国外媒体报道,韩国汽车制造协会(Korea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近日称。在出现经济复苏迹象的情况下,韩国汽车市场2009年汽车销量意外的增长17%,从而使韩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第十二大汽车市场。  相似文献   

8.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已经非常普及。在全球汽车市场,有70%的汽车是通过贷款方式销售的。美国和西欧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贷款买车的比例已高达60%-85%,而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15%、随着轿车大量进入家庭,我国车市呈现出一片繁荣。2003年轿车产量超过200万辆;2004年轿车产销量仍将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可以说,汽车消费信贷的实施对汽车市场的发展的确起着推波  相似文献   

9.
数字     
《时代汽车》2010,(5):61-61
27.6% 4月,韩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全球销量为310,396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7.6%。其中,现代汽车韩国国内销量为55,339辆,同比增长了16.9%;海外销量为255,057辆,同比增长了30.1%。现代汽车子公司起亚汽车公布数据显示,4月起亚全球销量为174,580辆,同比增长了48.6%。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汽车零部件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娟 《汽车情报》2006,(27):18-23
1.汽车工业发展对零部件工业的影响(1)汽车工业带动着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自1999年起,我国汽车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时期,2002年和2003年更是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2005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潜在市场。2005年汽车累计产销571万辆和57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3.5%;其中乘用车产销393万辆和39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1.4%,增速超过汽车。据预测,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量有望超过1000万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据《中国汽车工业综合分析》报道,7月全国共生产汽车16.02万辆,比6月减少18.42%;销售汽车17.71万辆,比6月减少8.58%。从月产销水平看,产量接近去年同月,销售量仍明显高于去年同月。  相似文献   

12.
《中华汽摩配》2005,(9):43-44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每年平均以25%的速度快速增长,其发展速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汽车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汽车产量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汽车后市场的快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专业分工深化的必然趋势所致。汽车防盗器市场正是汽车用品市场在汽车消费需求和汽车产量快速增长的前提下迅速崛起的。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占全球汽车消费的7.5%,已成为世界第三汽车消费国。  相似文献   

13.
1994年中型载货汽车在汽车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下,产销基本保持1993年水平,在整个汽车市场中仍起着“大盘”稳定的作用。1995年中型载货汽车市场仍将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企业面临的机遇小于困难,汽车市场的需求资金供给不足。预测1995年汽车市场需求量约为145万辆,下半年中型汽车市场有可能好转,但中型载货汽车市场份额将减少到24% ̄25%,产销量可达34 ̄35万辆。中型汽车价格保持稳定,载货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汽车工业》2000,(1):11-11
1999年,随着汽车工业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汽车工业实现利税总额亦呈现较大增幅。1999年实现利税总额318.5亿元(其中,税金212.0亿元,占利税总额的66.6%),比1998增长40.9%,是1990年的7.5倍:其中,汽车生产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80.8亿元,占利税总额的56.7%。七大汽车企业集团实现利润77.0亿元、税金105.3亿元,分别占利润、税金总额的72.3%、49.7%。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工业》2001,(1):37-37
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成效显,汽车市场需求不断增大,汽车产量呈现较快增长。全年共生产汽车207737l辆,比1999年增长13.3%。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重型载货汽车,产量达81324辆,同比增长74.2%,其占全国汽车产量的比例由1999年的3%增加到4%;其次是轻型客车,产量为256144辆,同比增长43.6%。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已悄然走过.汽车工业继续演绎着02年的旺盛增长态势,产销量均超额完成预期。03年全国共生产汽车444.37万辆,同比增长35.20%.其中轿车共生产201.89万辆,同比增长83.25%.载货汽车共生产122.96万辆,同比增长10.04%.客车共生产119.52万辆.同比增长11.94%,03年全国共销  相似文献   

17.
根据欧美国家统计,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中,汽车的销售利润在整个汽车业的利润构成中仅占10%~20%,零部件供应的利润占20%,而50%~60%的利润是从汽车服务业中产生的,而在中国却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轻型汽车的用途分析,吨位构成,使用关系,需求心理入手,揭示我国轻型汽车的需求现状,预测1998年前后,我国轻型汽车当中,1,2,3t级轻型车净分别占28.6%,48.5%和22.9%;轻型客,货车将分别占40.5%和59.5%,而轻型汽,柴油车仍将保持在58.7%和41.3%,到1998年,我国轻型车的需求发展速度将保持在15.2%,这将为不断扩大轻型车的需求比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给汽车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国际汽车市场需求的平均增长率长期徘徊在4%~5%时,中国则以2位数的速度增长;国际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3%~5%,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高达28.4%;发达国家汽车市场趋于饱和,而中国未来汽车总需求量将超过德国,成  相似文献   

20.
2011年4月8日,“中航工业汽车、北京亦庄国际联合收购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暨中国区总部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航空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持有收购主体太平洋世纪(北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51%股份,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合作伙伴持有49%股份。因收购主体持有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100%股权,中国航空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实际成为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的控股股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